四川高校心理健康防预机制综述
2019-12-05李俊良陈秋羽姜睿
李俊良 陈秋羽 姜睿
摘要:通过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官网,了解川内各高校的心理健康的预防机制,研究川内各个高校心理预防机制的策略。基于川内各高校心理预防机制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探索更为健全、易于实施的高校心理预防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育 防预机制 心理健康 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50—02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精神生活却没有随之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基于社会现实,心理上产生困惑。由此,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防预机制更需要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育部也印发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件——《“四位一体”深化心理育人工作 各地各高校多管齊下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已有研究中,以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研究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综述》[2];而研究高校心理健康防预机制方面内容的较少。高校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应对挑战,勇于面对挫折。社会需求层面,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未来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未来型人才既要面向未来型的社会,更要面向未来型的挑战,如何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法以四川省126所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站内容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调查率为75.4%,无效的原因主要由于部分高校网站存在信息缺失及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通过95所高校心理健康网站公布的信息,结合本次研究思路,将已有的机制划分为:基本型、完全型、特色型三种。
1.基本型
如成都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其心理预防机制以保守防预为主,涉及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学校层次,以高校的校级领导为首,负责提出年度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方向问题;第二层为各学院,以校级领导牵头、各个学院的院级领导为核心,主要负责把握本学院易于出现的常规问题;第三层为辅导员、学工人员,发挥一线教师作用,深入了解学生动态,分析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发现、反馈、干预。
基本型机制,在领导落实层面做到了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向基本把握;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层面做到了对于心理健康事件有着充分的了解;在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层面做到了发现后能够妥善处理问题的层面。整体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定的作用。
2.完全型
如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其心理预防机制以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与基本型所不同的是完全型在开展活动时更具主动性,并且学生在参与程度上也更加的积极。
完全型机制基于基本型,更加重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过程,以月为单位,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的报告收集和整理,更为有效地预测问题并提早作出应对方案。完全型机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探索如何将心理信息、数据与学生科研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自主探索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动机。
3.特色型
如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其心理预防机制以主动开展朋辈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强调学生本位,同时联系校本特色,试图建立特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机制的受益者也是计划的实施者,极大地促进了机制的有效落实。
特色型机制,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干预。与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共享数据,促进相关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切实做到了数据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促进心理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提升,将学生的意见融入心理健康防预机制中。
措施:如电子科技大学的“花圃”,不仅给学生们带来幸福感,又与现代化的科技相结合,在数据收集、分析发展上,以及高校心理健康、社会幸福感领域方面,开辟崭新的篇章。
三、机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经费问题
经费投入存在短板,学校、教师有心无力,致使心理健康防预机制不能有效构建。
2.宣传问题
相关宣传力度不到位,心理学与学生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学生仍然认为心理学具有神秘色彩。
3.交流平台的局限性
交流平台仍有局限性,如校本特色的迁移,优秀机制的移植等,缺乏有效的平台以供各大高校学习。
4.师资配套不足
师资配套不足,难以应对日趋增长的学生需要,心理相关岗位兼职现象严重。
四、优秀机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长期就关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开办讲座,并且在师资教育方面上属于国内一流的高校。在科研方面,心理相关论文占年总发布论文1.14%。
学校在各个方面如学术层面、设备方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学生能亲身参与心理学相关科研工作,进而掌握心理学知识,以运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方面恰恰能够反哺学校的心理健康防预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机制的有效运转。
西南交通大学:建立了四川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中心主要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及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3]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就近获取心理学相关的资源,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力,形成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心理健康防预机制的落实。
五、对策
首先,加大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的力度,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落实奖惩制度,奖励创新心理健康防预机制的人员,惩罚在心理健康防预机制落实上懈怠的人员。
其次,借助各大主流的媒体加大高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进机制的良性循环。
再次,由教育部牵头,定期举办相关会议以促进学校层面的交流,推动高校心理健康防预机制的建设,丰富机制的落实方式,最终使学生受益。
最后,增加心理健康师资,一人一职。在落实层面上做好功夫,持续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防预机制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潇翰.“四位一体”深化心理育人工作 各地各高校多管齐下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 [EB/OL]. http://www.moe.gov.cn/s78/A12/moe_2154/201902/t20190225_370985.html.[2019-02-25].
[2]裴一,陈丹妮,徐清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5(9):196-197.
[3]文科建设处.四川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EB/OL]. https://wkjsc.swjtu.edu.cn/info/1006/1627.htm.[2014-09-22].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