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
2019-12-05乾俊哲
乾俊哲
摘 要: 学好语文不仅是为了有效掌握汉语言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和人文修养做了简单的阐释,其次针对现在高中生人文修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人文修养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 核心素养 人文修养
高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期,学生不断获得来自老师和课外的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这一阶段,高中生的人文修养决定了其以后的发展深度,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1]。在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大背景下,课堂上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2],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和教养的整合。“高中语文新课标”把语文核心素养定义为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发展和理解。前两者可以看成语文能力,后两者可以看成人文修养,如果说语文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基础素质的话,那么人文修养就是高中生的必备品质,同时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二、人文修养的内涵
人文修养的内涵很丰富,体现出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学习语文的态度,看他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优秀,使人产生学习的动力。价值观是对是非好坏的判断和选择,语文课应该承担起“文以载道”的功能,弘优良品德,传正气之风。人文修养还包括审美情趣,审美情趣要培养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发展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真诚是美,善良是美,心存恻隐是美,怀有风骨是美等,让学生在语文的熏陶下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另外,文化底蕴是人文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要求一个人对经典文化有一定的积累,具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的新体诗,中国的诗文化灿烂辉煌,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使人高雅。文化底蘊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有我们的民族精神、民主灵魂在其中。文化底蕴还表现为文史哲的底蕴,文学给人灵感,读史使人明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当拥有文史哲的底蕴时,学生就会充满智慧。
三、高中生人文修养缺失现状
1.语文教师的教学重心偏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相应的,语文课程也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要求语文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等,人文性则更倾向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态度等。然而,无论怎样强调或者淡化考试的权威性,怎样不遗余力地宣传素质教育,高考始终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把教学重心放在答题的准确性上。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识记和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较重,只会机械化地学习,体现不了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其次,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拆解,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及观念,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理科生对文史知识不够重视。
在教学中,部分理科生通常认为文科知识不重要或根本不需要学,对人文文化的理解不容乐观。一些学生对人文文化的概念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表面的粗浅阶段,甚至望文生义,或曲解原意。只简单背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名篇,只为了应付考试,实际上根本没受到传统优秀思想的熏陶,在实际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包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部分理科生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影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文科生的任务。
3.对经典文学缺失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几乎与互联网和多媒体共同成长,接触的新鲜事物多,知识来源更加丰富,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越来越少,却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对长篇文章及诗歌的阅读缺乏耐心,对古人的传统道德、礼节缺乏敬畏的越来越多。一些学生读古文、背诗歌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不把这当做一项兴趣,不愿意也不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或电脑打游戏或看电视节目,不读书,少写字。有些学生只爱看那些消遣性质的、搞笑的、简单易懂的读物,认为中国古典文化读起来深奥、难懂、花费太多时间,认识不到经典文化对人精神方面的熏陶感染。
4.教师对学生情感成长的忽视与压抑。
思想成长对高中生来说是其个性发展、生命表征的体现。一个思想上空虚麻木的人很难实现人生价值。现在一些教师更关注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忽视情感需要。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是难以量化也是难以考核的,因此教材里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没有被教师充分发掘,加以利用。语文学科本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科,但如果只是学究式的经史注解,语文课程就成了单调乏味的课程,学生不能从中感受美、欣赏美。此外,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因为学校思想情感教育边缘化,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开展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一些学校设有政教处,也只是管理那些惹事捣乱、出现违纪行为的学生,方法大多是写检查,很多情况下没有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容易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处于叛逆期、敏感期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四、加强高中生人文修养的方法
1.培养高中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阶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是成功的前提,应该在课文中对学生融入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教育,教会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珍惜生命、改善生活的人生观,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还应开展有关价值观的专题活动,开展辩论赛,借此机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金钱观的专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与生活的关系,避免拜金主义。另外,培养高中生的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和奉献之心也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想想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表现,有意识地了解父母的艰辛,对高中生的感恩之心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学“君子和而不同”时,教学生什么才是朋友相处之道,珍惜真正的友谊。每个学期可以多举办几次爱心活动或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语文核心素养,使理念内化为行动。
2.加强高中生对人文知识和风俗的了解[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长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中国的人文与风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4]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进行理解、借鉴,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文化视野,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在语文课中通过一些方式加强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如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收集中国各地的人文知识与风俗习惯,之后再把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汇总与分享。还提倡学生阅读有关中华民族人文与风俗的知识,然后在班上展示演讲。或是在课下、自习课时播放相关的一些视频片段,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民俗大关》《文明密码》等优质的纪录片,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对各地区各民俗民风的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贯彻“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3.延长高中生课外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是一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5]。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经典作品。高中语文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可以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阅读与其相关或者类似的文章,感受同一个作者或者同一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哲理、人文理想等,比如教完《陈情表》之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同类形式的文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在自习课上让学生诵读文学作品,中国的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活着》,国外的如《解忧杂货店》《一个人的朝圣》《追风筝的人》,使学生在阅读中体味感动、欢乐、妙趣横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视野,积累文学知识。
4.运用古诗文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古诗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他们留下了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足迹,供后人追忆凭吊。这些历史遗迹最能发人思古之幽情。如战国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魏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黄遵宪:“寸寸河山寸寸金,离分裂力谁任?”从战国到清代,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爱国文人,他们用文字警醒着后人。还有表现爱情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古今抒发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等,这些优秀的古诗名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处于信息喷薄时代的青少年能够在古诗词中找到一片净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5.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涵盖美的各个方面,有山水美,有人性美,也有人文社会的美。比如《边城》中不仅有唯美的湘西风情,还有古朴淳真挚的人性人情。读《滕王阁序》感受其语言的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读《声声慢》体会词人的忧郁感伤;读《蜀道难》感受神奇的自然之美,高中生可以从这些诗歌中感受音律美、节奏美、意象美。
6.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
人文修养和教育的本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及这些教育活动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决定一个人的人文修養。另外,人文修养是教育的一部分,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高中生如果不具备人文修养,就算不上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本质上说,人文修养不仅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还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应在新课改、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人文修养”培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既是实现高中语文最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更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延伸到学生学习中,结合课外阅读、诗歌教学、审美教育、学校管理等途径,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修方面具有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得到提升,改变当前高中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黄维助.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道德修养[J].知音励志,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