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型:言语交流中的“幽灵”

2019-12-05任芳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幽灵

任芳

摘    要: 本文阐述言语交流中“调型”的角色作用与语用功能。调型,可视为互动双方运用韵律手段的一种话语策略。作为“语境线索”,可帮助凸显及辨认交际意图,使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语境假设,发出有效信息并做出得体回应。调型,还有外化权势关系的语用效果,在交流中通过其变体外化及识别主导者。

关键词: 调型    角色作用    语用功能

1.引言

调型(tone)仿佛是言语交流中的“幽灵”,无处不在,却难以捉摸。调型的复杂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给系统研究带来了困难。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研究者针对语音的节奏、重音、调群切分及调核等韵律特征做了大量的实证或理论研究,但调型(tone),特别是将其放入语篇中的研究却长期被忽视。作为英语语调三重系统之一的调型,被Halliday认为其变化能体现交际组织(organization of communication),与语义传递关系密切,“并和其他两重系统一起确定主要的、次要的及不完整的信息的各自地位”(Tench 1996:8),因此分析實际语流中的调型需被作为对语音韵律特征研究的重要部分。

本文试从Brazil(1985)语篇语调理论(discourse intonation)的角度讨论调型的交流价值,主要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调型在实际交流中充当了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及价值?2.各调型之间有何差别?互动双方如何运用这种差别传递、调整交流意图,由此会达到何种语用效果?

2.调型的基本概念

调型指语调重音的音高变化。语调语篇理论认为,英语的调型有五种:降调、升降调、升调、降升调与平调,分别用以下符号表示:ˋ、^、ˊ、ˇ、ˉ。其中降调和降升调被称为陈述声调(proclaiming tone),用p表示。升调和降升调为共指声调(referring),用r 表示。平调被称为零声调(zero tone)。每一个调群(tonality)只有一种调型,在调核(tonicity)处呈现。在下面分析讨论中,将采用语篇语调理论的惯用注音,语调组用//表示,承载调核的单词或音节通过下划线的方式表示,调型用符号ˇˋ等或用字母p,r等表示。

3.调型的角色作用:重要语境线索功能

Schiffrin认为语言既受制于又制约语境(1994:369)。语言不仅在特定互动环境中运作,而且是互动环境的构成因素。语言受制于语境不难理解,运用到调型这一语言的韵律层面,就是交际双方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选择当下适合的调型。语言反过来制约语境,具体到调型层面可视为互动双方运用韵律手段的一种话语策略,作为“语境线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帮助凸显及辨认交际意图,使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语境假设,发出有效信息做出得体的回应。

对于调型可作为“语境线索”这一功能,田朝霞(2005)在《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调核位置与信息焦点》一文中提出过类似观点,主要强调调核的凸显标示功能。她认为语调最重要且未被重视的是展现对信息交流的组织,其中调群切分可以看作信息的分块和排序,而调核则突出重要信息,为信息定级。所谓定级,就是区分重次要信息。在口头交际中,调核作为主要的韵律手段,信息凸显功能不言而喻,调型作为语调中另一个重要系统同样具备定级功能,因此可作为“语境线索”帮助区分主次信息,达到传递交际意图的目的。

笔者将重点讨论交际双方怎样选择当下合适的调型及调型如何作为一种“语境线索”传递交际意图。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引入Brazil(1985)的语篇语调理论(discourse intonation)做详细阐释。Brazil(1985)认为在实际交流中没有所谓固定的调型选择,每一种调型的取舍都有其交流意义及价值。具体来说,调型的选择由说话者根据他与听者之间是否存有“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而定。“共有知识”指在话语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外部世界、话题及相互之间的情况有共同的认识,为双方互动中的已知内容。一般来说,此类已知或者预料之中的信息对应使用的调型为共指声调(referring tone),其中包含升调与降升调,而对于言语活动中双方的“非共有”部分,即尚未出现或者根据语境难以断定的信息则使用陈述声调(proclaiming tone),包括降调及升降调。以陈述声调形式出现的新信息部分,信息分量为所要凸显的信息中心,共指声调则指示次要信息。Brazil把共有知识(旧,次信息)即使用共指声调的部分形象地比作一个循环的圈, 而作为新信息(主要信息)的陈述声调则用直线表示,交际双方可根据语境变化及时调整更新调型。一方面逐步增加双方的“共有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提供改变想法的新信息,使交流可以动态进行,进而产生语篇含义。如:

(1) // 'Mary ˇ Browns / aˋteacher.//  (Talking of Mary Brown,shes a teacher.)

(2) // 'MaryˋBrowns / aˇteacher.// (Talking of teachers,Mary Browns one.)

通过调型选择带来的语义变化可推断句1及句2所处的潜在语境是有差异的。句1呈现的语境是大家正在谈论Mary Brown并提到她是个老师,而句2的当下语境则是大家正在讨论老师们,其中提到Mary Brown。由此不难得出上文提到的第一个结论:交际双方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选择当下适合的调型,以传递恰当的语义。接着具体看在这两例句中互动双方如何运用调型的定级功能作为“语境线索”区分重次要信息,展现语流信息的层次性。句1中,前一调群使用降升调,为共指声调的一种。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提供“语境线索”提示听话者该信息为已知,信息量较弱。而后一调群则使用陈述声调中的降调,标示有新的重要信息引入。句2调型处理正好相反,前为降调凸显新信息,后为降升调指示已知信息。由此首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两句在句法上完全一致,但两者信息的焦点域完全不同,前者焦点域在后而后者信息焦点在前,两者的语义侧重是有差别的。再者同时印证了调型可作为“语境线索”提示交际双方语流的重次要信息,除了由此带来的语义变化外,还给彼此提供了共建动态语境的平台,双方可根据凸显的新信息及时更新自身调型以满足当下需要。如:

(3)// You must turnˋright / and youll see a mini-ˋroundabout / and you want the firstˋexit. //

(4)//You must turnˋright / then you keepˊgoing / and youll see a mini-ˋroundabout / and on theˊroundabout / you want the firstˋexit.//

比较两个版本,句3为句4的简化版,只是去掉了处理为升调的一些调群。不难发现两句所含的信息量是一致的,没有因为一些升调调群的缺失而减少。究其原因正是保留了所有提示听者重要信息的降调调群,而略去那些可以从语境中推断的已知信息,即呈现为升调的调群。可以说调型是一种聚焦手段在音系层上的体现,作为会话策略提供“语境线索”帮助交际双方凸显及区分重次要信息,使听者的注意力聚焦在新信息的同时,提示双方根据上下文及时更新调整调型以符合动态语境需求。

4.调型的语用效果:外化微妙的权势关系

有时传递信息并不是会话交流唯一的,或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会话交流情感或外化权势关系。调型,作为韵律手段出现的一种会话策略,可作为标签(marker)将一些潜在的不可言说的外化出来。当然在互动交流中由于一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如雙方角色定位、权势变化等)也会在交流中影响调型的选择。

在语篇语调理论的框架下,除了平调外其他四种调型分为两类:陈述声调(p)或共指声调(r)。其中陈述声调包含降调(P+)及升降调(P),这两种调型可被认为都是降调类,升降调为降调的变体。以此类推,共指声调中的升调(r+)及降升调(r)可被认为是升调类,降升调是升调的变体。在通常情况下,变体声调之间可以互用,但在一些语境下,必须使用特定调型。那么变体调型之间有何细微差别?这种差别是否可帮助双方外化及识别交流中的主导者,产生特殊的语用功能?下面笔者将以共指声调中的r及r+调为例做详细阐释。

//r +Good evening // r + good evening to one and all // r +welcome to our February meeting //r +and welcome of course to our regular members ...//

很明显上面的例子是一位大会主席在主持会议的开幕,一系列开场白都使用了r+调,那这个符号“+”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为何这里不可用同为共指声调的r调?Brazil认为r+调的特殊意义在于交流者在使用该调型时外化了其当下主导者的地位(Brazil 1985:86)。作为交流的掌控者,可选择强调或不强调主导者的角色,具体看实际语境需要。在上述场合中,主持人理应掌控整个大会的进程,如什么时候开始结束,什么时候提问,问什么问题,谁来提问等。在此语境下,r+调的使用突出主持人的主导地位,这种权威形象的树立在传递掌控全局的同时给予听众信心。试想如果在此换成r调,则会让发言人有缺乏信心之嫌,随之听者会产生疑虑。在一些类似的情形下,作为听者的一方希望说话人成为主导者。比如当我们向他人寻求帮助、建议或让他人叙述故事时,更乐于邀请对方“控制”:用言语引领我们。

当然,在实际语流中,互动双方的主导者角色不会固定不变,会随着交流的推进呈动态更新。根据当下语境需要,双方可采用r+调交替或者同时外化主导者地位。看以下的例子:

Mandy: Now let me see if Ive got it right. I need the right-hand lane.

David: //r+ Yes// // r+Right-hand lane//

Mandy: //r+ Yes//

David: //r+By the Shell service station//

Mandy: //r+ Yes//

David: //r+College Lane—//

Mandy: //r+ Yes//...

在此对话中,David和Mandy都采用r+调实现不同层面的“掌控”。David掌握Mandy所要知道的信息,通过告诉Mandy对错控制会话,Mandy在使用公用电话,为了节约费用缩短通话时间,也通过r+调向David强调她的主导地位,传递她已明白每一步,并催促David按照她希望的节奏继续。如果在此语境下,双方都使用r调会达到什么样的语用效果?若David使用r调,会让Mandy感觉他对自己提供的信息没有完全的把握,不确定;Mandy使用r调则会给对方错误信号:鼓励对方继续这一轮话轮,这明显和Mandy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由此可见,看到变体调型之间的细微差别可外化及识别主导者,由此帮助双方有效传递交流意图,达到预想的语用效果。当然上文提到由于互动交流中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双方角色定位会在交流中影响调型的选择。如:

//r When Ive finished what Im doing //p Ill help you//

(If you wait a minute,Ill help you.)

//r+ When Ive finished what Im doing//p Ill help you//

(If you want me to help you,youll have to wait.)

对于这句例句,成年人可根据实际需要(是否强调主导者地位)自由选择使用r或者r+调,传递不同的语用效果。难以想象孩子使用r+施予这个帮助,因为由r+传递的控制行为在此语境中会被认为是鲁莽且没有礼貌的。同理,通常一般疑问句会被处理成r而非r+调,原因在于r+调带有的专横语气——理所当然地索求信息,使其在很多场合下不被接受。

5.结语

在实际交流中,没有所谓固定的调型选择,每一种调型的取舍都有交流意义及价值:不仅反映当下语境,而且作为“语境线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帮助凸显及辨认帮助区分主次信息,使互动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语境假设发出有效信息,达到传递交际意图的目的,从而反过来共建动态语境,进而产生语篇含义。变体调型之间的细微差别可外化及识别主导者,在一些特定场合要使用相应的调型达到预想的语用效果。反之,由于互动交流中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双方角色定位)会在交流中影响调型的选择。总之,实际交流中的调型选择是动态复杂的,仅与语法结构相连的机械化处理必定存有许多影响理解的模式,因此必须去标签化,使调型的处理真正与语篇语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了解言语交流中的这个“幽灵”。

参考文献:

[1]Brazil, D..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of Intonation in English [M]. Birmingham: Bleakhouse Books and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1985.

[2]Brazil, D..  Pronuncia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Schiffrin, 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M]. Oxford: Blackwell,1994.

[4]Tench, P.. The Intonation System of English[M]. London:New York Cassell,1996.

[5]田朝霞.英语口语语篇中的调核位置与信息焦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93):63.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幽灵
快把我哥带走
快把我哥带走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