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探索肇庆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9-12-05常静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肇庆绿色发展高质量

常静

【摘 要】 本文以肇庆市为个案,通过对肇庆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肇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大力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以文化传承、文化培育推动绿色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高质量;肇庆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摆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绿色发展注重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是在自然与发展矛盾充分调和基础上的理性发展方式,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而高质量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肇庆为个案,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探索肇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绿色发展成为肇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质量发展是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绿色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前提

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更加优化的结构、效率以及动能的转换,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优质资源的新动能。近年来,肇庆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以“绿富同兴”为目标,在绿色发展的导向和约束下,充分发挥肇庆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绿色服务业、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逐步推动传统粗放型产业企业的退出,并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

2、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定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良好的生态,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不重视环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有害的。 2003年伴随着双转移的开始,肇庆的陶瓷企业数量开始增多,2008年前后达到高峰。截止2017年底,肇庆市共有陶瓷砖生产线200余条,瓷砖年产能11.2亿平方米,占全国陶瓷砖总产能8.2%。 [1]与此同时,肇庆的环保问題日渐突出。201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仅为70%左右,排全省最后,2017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中,肇庆名次依旧靠后。曾经山清水秀的肇庆城市形象被逆转,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在网络集会、网上“十问”市委书记;在招商引资中,一些优质项目,转身就走;地产销售也呈下滑趋势,外来购房者减少。种种情况表明:高质量发展,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重压下,肇庆开始加大对陶瓷的污染整治力度,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原则,以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多项指标为标准,倒逼陶瓷企业转产转型。 可见,高质量发展很重要一项内容就是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肇庆发展质态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至2018年,肇庆空气质量实现“5连进”, PM2.5下降了26.4%, PM10下降了35.29%,优良天数从252天增加到305天,“一级优”天数从71天增加到126天。[2] 2019年1-2月,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肇庆排在全国第18位。[3]2018年,西江肇庆段、贺江等主要江河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第二名。与此同时,2018年,肇庆 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创下近年来新高。

二、绿色发展的肇庆短板

1、产业结构与环境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肇庆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工业发展仍然过多依赖传统粗放型行业,工业结构不优导致了污染排放根源难断,全市六大高耗能产业产值占比达37.6% ,但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却占了75%; 六大水污染源行业产值占比仅达23.6%,但废水排放量却占了80.4%。产业集聚调整任务很重,全市2000亩以上规模的园区有22个,以散、小、弱为多,开发模式粗放,主导产业不突出,不少园区缺乏足够的节能环保监管能力。肇庆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大、分布散,治理推进不够快。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有1649家,但只有299家开展了污染深度治理,其余大部分治理水平仍然未达到国家要求;农业化肥施用量偏高,亩均达37.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入河污染物超过50%、水产养殖污染物超过60%最终流入西江流域。

2、综合规划引导调控力度不足

国土开发模式较为粗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尚未完善,生态红线仍未全面划定。全市单位GDP耗地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全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高于国家要求。虽然2013年肇庆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市一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把关不够严,配套措施不到位,到县镇一级存在一些调整变通执行的情况。一直以来,工业布局主要集中于城区上风向的东南片区,没有根据核心城区“荷包式”地形容易对大气污染产生聚敛效应的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陶瓷、水泥等大气污染严重的行业大都分布在高要区、鼎湖区、四会市等地,形成了全市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产业沿河布局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扭转,456家工业企业、超过55%的工业废水和超过65%的化学需氧量最终排入西江。

3、总量管控仍然有待深化

能源结构调整缓慢,能源消费仍然过度依赖于煤炭,比重居高不下,2014年接近60%,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肇庆市已经不再审批新的陶瓷项目,但各地原来已批项目内含的新建生产线没有同步压下来,造成高峰期排放集中增加。2017年,全市以建筑陶瓷和水泥生产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消费量占比仍然高达65%。现有陶瓷企业“煤改气”、“油改气”未全面完成,截止2018年6月,肇庆约有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完成了“煤改气”改造,但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使用天然气的仍是少数。

4、区域管理失衡有所扩大

总体上东南板块环保监管和准入抓得严,山区板块相对宽松。从环保投入来看,东南板块用于环保的财政支出2.5亿元,山区县只有1.9亿元,分别占其总支出的1%和0.7%。沿江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的东南板块,上游的山区县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管网建设明显滞后。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肇庆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1、大力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

(1)构建科学协调的发展空间。肇庆东南板块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山区板块生态相对较好,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应依据自身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及现有发展状况,认真落实《肇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重视错位发展,体现差异化,推动市县空间“一张图”管理。

(2)构建节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肇庆要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赢得机遇和主动,必须把产业强市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一方面要举全市之力,推动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鼓励土地集约利用、资金支持、成立落后产能退出转型基金等方式,有序引导传统产业转型退出。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的绿色底色,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错位分工、配套互补、协同发展原则,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把肇庆打造成为大湾区当中科技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基地、珠西先进装备制造带的重要增长极、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尤其是肇庆新区,要积极谋划建设粤港澳深度融合的重大合作平台。

2、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理念的转变,更关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1)把法治融入绿色发展中。严守相关法律法规底线,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惩不贷;重大项目上规,要严格按照程序,依法保障公众在重大环境问题上的知情权、监督权;对产业项目严格把关,严格环境准入;要把推进绿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融入各专项规划之中, 确保绿色发展规划落地实施。

(2)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肇庆绿色发展。研究制定借贷和投资的绿色准入标准,尝试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探索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业务,严格限制“两高企业的贷款”;认真总结碳排放交易权抵押贷款经验,发放生态公益林收益权抵押贷款,将不可交易的生态资产变成可流通的金融资产,探索“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融路径。

(3)以决策制度、考核制度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强调“守土有责”以及“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肇庆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把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年度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综合考评方案,并明确生态环保指标考评的具体要求和“一票否决”情况。关键在于落实推进,不走过场,严格按照制度行事。

3、以文化传承、文化培育推动绿色发展

肇庆是具有悠久历史底蕴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在如今,更要挖掘美丽肇庆的生态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的培育。一是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山、水、岩、洞”自然资源特色; 开发六祖禅宗文化等传统文化; 举办生态文明专题文艺活动、作品展,深化群众对肇庆生态文化品牌的认识。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以鼎湖砚洲岛等风景名胜区、绿色示范企业为重点,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三是提供生态文化体验服务。结合鼎湖砚洲岛生态文化休閑度假区等文化旅游、健康休闲项目建设,打造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带。

【注 释】

[1] 数字来源:全国陶瓷砖产能调查数据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4/12/31/1295449.html.

[2] 引用来源:肇庆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zhaoqing.gov.cn/xwzx/zqyw/201903/t20190329_905654.html.

[3] 数字来源:生态环境部通报.

【参考文献】

[1] 石宝雅.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J] .广东经济,2018.

[2] 李志青.高质量发展亟待化解生态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18-5-2(003).

[3] 张洁宁.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吉林硕士学位论文,2018.

[4] 张彩玲.美丽中国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作者简介】

常 静(1984.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中共肇庆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肇庆绿色发展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