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的人文关怀

2019-12-05陈一凡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习近平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表现为: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人文关怀与反思意识;人文关怀与心灵取向。这有助于守卫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地,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文艺工作;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代表着对人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的关切。它不是空洞的话语,而是现实当中,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深切照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这一论断,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人民性”的内涵,也表现了人文关怀中作为主体的人的把握。人不再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符号,而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复杂性和生命力的个体,从而为当下的新时代文艺树立了坚实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

一、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

人是生活在复杂社会背景中的人。新时代的新人,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更加迈向现代,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公民。那么,需要文艺发挥启蒙的作用,首要的是塑造和引领的作用。因为,文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较容易在潛移默化中更新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铸造灵魂工程的关键,便是发挥文艺作品在提升思想境界,树立价值观当中的作用。一个人只有适应时代,从时代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自身,从个体的角度实现精神的飞跃。国家是由个体组成的,有健全的个体,才有健全的国民,才有健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真正稳固。培育健全的个体,需要先进的文化,需要新时代出现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人的生存与内心世界的变动,深受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关照人的精神世界,树立价值认同,需要树立对历史的认同。一个人无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是什么态度,都要受到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本民族的古典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无论是汉民族的古典文艺作品,还是少数民族的古典文艺作品,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作品的精神从人心灵的深层来说,是有相通之处的,即便可能有语言、地域的差别,但正因为这样相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情感因素,所以文艺作品可以引起不同民族的人,产生共同的认知和认同。由于文艺作品认同,可以增进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本民族的文艺作品,会承载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理想,在文艺作品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凝聚力,也有助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共同的文艺与个性的文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不同民族的文艺作品和本国的文艺作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有碰撞和交融的过程。

文艺作品的中国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历史上文艺作品的中国精神,二是当下文艺作品的中国精神,关照人的精神世界,除去要有历史认同之外,还有价值认同,也要有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关切。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要通过时代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来反映时代。对于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而言,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中,切实尊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近代以来,中国走过了充满曲折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文艺工作者才能有更好的创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文艺工作者只有书写人民的心声,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艺作品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焕发出生机,也可以同时为世界文艺贡献中国价值。文艺工作者心理的小环境与时代的大环境,真正贴合,从文艺作品本身的角度来说,才能充满活力,并使得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文艺作品从根本上为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文艺创作有很多需要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讨论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创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前后矛盾相互叠加,使得文艺作品所面临的问题空前复杂,但同时,也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无论是问题还是成就,都给文艺工作者留下广阔的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定正确的方向,但是不能随意贴政治标签,进而创造派别对立,这与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不同流派是两个问题。另外,文艺工作者不能借自由表达之名,谋取个人的私利,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能不加鉴别的迎合他国的价值,失去本民族文艺内在的根与魂。在此之上,文艺作品的创作,文艺批评的立论,应该是文艺本位,而目的,首要的在于发展本民族的文艺,其次在于与世界中不同的文艺作品交相辉映。另外,要进一步发挥文艺作品解放人思想的功能,打破旧格局的阻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作品的深刻之处之一,在于反映人性,抒发对人性的看法,而对人性的关注,既是新时代文艺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文关怀中不可缺少的层面。一个时代的风清气正与否,取决于这个时代中是否有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真、善和美既有普遍性价值的一面,又有作为一个国家特殊性价值的一面。文艺作品中的共同性的价值,构成欣赏和体验的心理基础,而特殊性价值则构成差异的美。不同的国家对不同的文艺作品有自身的审美标准是正常的。这里,对既要有文化自信,但也要避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在文艺作品中,追求真善美,要求知识、情感与行动的统一,由知识的启迪,引发审美主体的心理自觉,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认同,进而指导行,完成知行合一,并由一人带动数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注人的境遇,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首先要形成思想认识,这需要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而文艺作品思想引领,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推动人本身的进步。

二、人文关怀与反思意识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既然把人的进步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标准,那么文艺需要一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从新时代文艺的背景下来说,就是要更加尊重文艺作品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允许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自由独立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马克思以每一个人的解放、自由和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点,人文关怀同样要求人实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两者互融互通。文艺作品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思意识,要求主体的自由独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程度上,政治家用政策反映社会现实,历史学家对史实评价的“褒贬之笔”来表现价值判断,文学家通过描写人性和人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去探索主体人的特性、变化与社会生活的特性与出路,其中,有书写成功的,也有描述失败的。文艺作品与政治文件、政治政策和政党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区别,比如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近代中国并不可行,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它被更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体制所取代,但放在文艺作品当中,它是一个真实的、可以表现的存在,关键在于,从何角度来表现。其中一个角度,就是站在历史经验借鉴和教训吸取的角度,于文艺作品中有整体性的反思。文艺作品不仅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拥有一个观念的、想象的世界。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可以把纸面上的人物还原为意识中鲜活的人物,政策从时间维度来说,有可能是单向的,但是文艺作品有多向的潜在可能,是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从而为反思过去和关注现在提供重要的方式。在自由独立的意识被塑造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反思意识。因为自由独立,代表着健全的个体意识在政治维度和思想维度的觉醒,从不自觉的人成为自觉的人。这些都是反思意识产生的前提。

反思意识还原为当下文艺的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还需不需要一个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序方式,起到了思想引领和和政治示范的作用。当然,从文学本身的角度,有研究者提出过质疑。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舍与留以及排序的问题,当然需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阐释。但此处的重点,应该是铭记他们在变革的大时代,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内涵可以阐释,但是作为一种民族历史记忆和价值引领的方式,更改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安于现状并追求稳定是人性的一个部分。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革新。而革新,需要用反思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去关注未来,描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艺作品要有,反映改革和建设问题的文艺作品也要有,但是反思不是为反思,而是未来给人对光明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现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文艺作品中的反思要使得人心得到慰藉,对未来得到方向和希望。文艺作品的反思,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随意的曲解、误导和丑化。关于反思意识,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当年的一些革命作家,曾经被当时的统治者不问是非黑白的恨之入骨。面对这样的政治风云,反思的意识更显得可贵。一个有责任和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需不畏惧此种黑暗,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从前的中共地下党人,有不少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日出,他们无所畏惧的选择了牺牲,这样的奉献精神,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值得尊重的。另外。从技术性层面和情感的层面来说,反思需要做到敢为、能为和巧为。敢是品质,能是专业能力的体现,而巧是智慧。

讨论完上述问题,在之前提出过的“这个时代还是否需要鲁迅的这一命题”更容易阐释。从历史的维度而言,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左翼作家联盟”中,都有一定的贡献。对新文艺特别是新文学的强调,目的是为了革除旧文学背后的落后的观念,不经过剧烈的“文化痛苦”,旧思想难以更新。激进的批判,有时是一种策略,扫除旧物,为新文化开辟道路,于文艺,也是同理。从现实的维度来看,虽然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影响今天仍在持续,其中,仍然包含落后的观念,他们停留在意识的深处,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阻碍。从国民性的角度而言,“国民的劣根性”仍然存在。鲁迅先生的著作是反思社会、照亮未来的指引,也是“明得失”的重要参考之一。鲁迅的反思不仅是刻骨铭心的,而且是温情的,他关注中国人的前途与命运,政治性是鲁迅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普遍关照。他要针对的是麻木无知的人心,为其注入活的因素。他的作品不是满足于感官的舒适与快乐,而是要达到精神救赎的目的,推动人清醒,去打破人性和心灵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比如《祝福》中的女性人物,《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虽然当下的时代变了,但是这样的人仍然“改头换面”的存在。虽然,国家获得了解放,但思想和行为的改变,道路仍然很漫長。社会面临的价值观缺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思想没有充分解放,现代性没有深入的一种体现,也即是新旧交替和变动时期的观念。鲁迅于当代,于反思意识,于人文关怀,将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人文关怀与心灵取向

从人的心态来说,有进与隐两个层面,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来说,有外向性和内向性。这两个维度,统一于人心灵中多元的价值取向。

针对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确有一部分创作者如此,而且应该警惕借创作之名破坏社会稳定。这样一种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为文艺而文艺的内涵”。文艺创作有两个层面,一是“为人生和现实而文艺”,一种是“为文艺而文艺”,前者更偏向于表现外在,后者则是文艺作品书写心灵、精神和纯粹性的体现,真正的“为文艺而文艺”是守护精神高地的作用的。作为“山林文艺”、“‘贵族文艺”、“平民文艺”都要并存,因为当今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更加丰富,文化素养有显著的提升。“为文艺而文艺”所产生的作品,是符合一部分人的心灵需求的。这一方向,不仅为服务人民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有所裨益,而且对文艺工作者保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有益的,只有拥有本身站在精神世界的高地,才能出现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这份“纯粹”,也是进行作品创作的内生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文艺作品商品化的形势下,抵制“恶俗文艺”的手段和方式。诸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人民的心中,可以留下真纯之美的艺术形象,使得激发起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对进一步体验美和创造美有一种良好的导向。再比如《诗经》起初是一些民歌,里边流露出“依恋”、“敬畏”等朴素的情感,代表了人内心当中,在生活中深切的体验,是心灵之歌,也打通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至于《诗经》成为经,那是后来的事情。

在物欲过度、精神有重压的时候,反映心灵内向性的文艺作品,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从人的属性来说,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个体性的一面,有公的一面,也有私的一面。时代在不断前进,但是人的心灵也有困顿之时。社会需要“哀民生之多艰”,也需要“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社会需要引领时代之潮流的文艺作品,也需要“花前月下”的文艺作品。而且有的花前月下的作品虽然不直接描写现实,但却可以引导人追求真善美。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文艺作品为人民服务,不断推陈出新,都需要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文艺工作领域的人文关怀。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反思意识的培育,亦或是关于文艺作品现实性和审美性的探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也是当下文艺工作正本清源,不断开拓进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C].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李凯.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9(1).

[4] 范玉刚.论时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民性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8(8).

[5] 张浩兰.《史记》中“太史公曰”之人文观照[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1).

【作者简介】

陈一凡,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