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智慧课堂”,让小学数学焕发“模”力
2019-12-05何卫军
何卫军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开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智慧课堂正是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常常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播,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数学建模不只是狭义上的“数学建模”比赛,小学阶段的数学建模重在让学生体验建模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并加以运用,以及不断经历从具体事实到抽象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本质,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提升核心素养。鉴于此,一线教师要思考如何运用智慧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对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作以下探讨。
一、巧用白板技术,让建模过程充满乐趣
“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学生具备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前提,而智慧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传统的课堂除了黑板和普通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就没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了,加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且相对枯燥,这也使学生常常觉得数学知识无趣。作为教师,应该要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可选择的教学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电子白板的出现改善了传统多媒体课件只能播放先前设定的唯一路径的缺点,可以更多地展示知识点的动态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小学生数学建模是弥足珍贵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在讲解平行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一概念的时候,只靠文字讲解的话,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想象“无限延伸”这一概念的,这也就给学生建立“平行线”模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易导致学生在做题时会认为平行线是两条线段,是可以度量长度的。电子白板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白板上设置一组“够长”的可旋转角度的平行线,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随意进行拖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无限延伸”。在教师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生动的教学与有趣的设计,让知识形成与学生接受水到渠成。除此之外,这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模型。
再比如,笔者在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很好地做到了数形结合,让学生产生分别相乘再相加的深刻印象,从而建立模型。笔者创设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情境,即一个大长方形,从横向中间切成两个小长方形,通过探索求大长方形面积的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让学生在快乐动脑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模型。
二、活用互动教学,让建模更有深度
互动性教学系统的出现,为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能设计和运用的环节选择越来越多,可以设置对学生课前、课间、课后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与监督的功能选项,它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可以做到人人参与互动。数学建模要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等几个环节,互动性的教学系统的出现,把很多设想中的环节都很好地展示出来了。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也将走向更深的维度,因为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思考一直没有停下,教师的督促也没有停下,思想的碰撞也不会停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课时,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三角形这一图形模型的建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在纸上独立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课堂互动软件随机选取班级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最关键的是还可以回放学生作图的过程。在课堂上有学生画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没有重合,这时笔者在大屏幕上回放学生的画图过程,让同学们观察这位学生为什么出错,从反面让学生巩固与加深对模型的建构。随后,笔者播放画得好的学生的作图过程,让全体学生再一次回忆怎样画出的三角形才能称为三角形,从而真正理解“围成”二字的含义,让三角形的概念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知识,而是一个具体的模型烙印在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确立图形知识结构。再比如,教师在课后也可以运用互动性教学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和整理,这是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技能的过程,更是数学建模的积累。
三、灵活运用微课,让建模过程一目了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与运用,微课已经是课堂中的良好教学辅助。网络上的微课资源众多,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来选取适量、适合的微课加以使用,生动有趣的微课可以让课堂中难以展现的一些生活情境、知识产生的过程变得具体而有序。
例如,在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时,(A+B)×C=A×C+B×C这一模型的建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抽象的,而微课却可以让知识变得自然且容易记忆。笔者制作微课,从有趣的分配现象入手把“我爱爸爸和妈妈”分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两句话,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种下了一颗模型“种子”;接着再推出学生熟悉的游戏情景“开心农场”,让学生求一块长61米,宽39米的长方形农场的周长。学生列出两种算式:(61+39)×2,61×2+39×2,發现两种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的答案后,笔者教学可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进行连接(61+39)×2=61×2+39×2,进而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能不能写出类似的等式,最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这一建立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规律变得具体而有内容,学生的初步模型也就建立了,而且掌握了建立模型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在讲解“一亿究竟有多大”这一节课时,大数模型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一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见得少、用得少。二是究竟有多大,很难想象。而微课却能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制作展示了100张纸厚1厘米、1000张纸厚1分米、一亿张纸厚1万米的图片,再和珠穆朗玛峰比较一下,让学生感受一亿张纸比它还高啊!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比较物,为学生大数模型的成功建立作了铺垫。
总而言之,建立数学模型是学生小学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学生认知世界、探索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笔者相信会有更多运用“智慧”的教学,也会让课堂焕发“模”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黄山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