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险历史专题收藏诠释保险业的崛起之路
——我和保险的故事
2019-12-05林振荣上海市第八中学
林振荣 上海市第八中学
一、民间收藏,披沙沥金搜寻保险历史文化印记
三十年前,当我还在大西北地区党校工作,任教《中国货币史》《中国金融史》课程时,心里就充满好奇:一百多年前的沿海小渔镇上海,是如何变身为国际大都市的?为什么独独是上海能够成长为远东金融中心?二十年前当我工作变动成为新上海人时,深深地为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所感染,我由衷地对“党的诞生地”——上海的“红色之源”的传奇故事充满虔诚与敬畏,我在迷恋与思考之余,激发出难以抑制的收藏冲动,我要用另辟蹊径的收藏来展示这座城市的不凡魅力。
1999年,我决定将保险业历史文化作为个人收藏的重点主题,理由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一突出的城市地位及功能在当时的收藏领域却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特别是“金融”三大板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历史文化收藏,在上海收藏界尚未形成风尚。经过权衡对比和深入分析,我决定将收藏重点转向金融,并从保险业入手。当时保险业史料收藏还没有受到收藏机构及个人的重视,从民间收藏角度来反映中国的保险业历史文化,还处于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因而具有极大的收藏与研究空间。
方向明确后,马上付诸于行动。每到双休日,我总会早早赶到旧货“鬼市”拣漏,也辗转于沪上几大著名收藏品市场淘宝,披沙沥金,选购专题收藏所需要的物品。待人际环境熟悉后,我委托收藏圈的朋友代为寻觅,发动亲朋好友一起“觅宝”。2003年以后,我更是利用互联网之便利,触角扩展到全国收藏品市场,上网发布收购信息,广交天下藏友。各大专业收藏网站、拍卖会也成为我淘宝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通道,每“淘”到一件藏品,我会灯下品味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享受到了收藏带给我的百味人生,体会到了喜怒哀乐,常常为觅到需要的藏品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而欣喜若狂,也每每因财力原因错失重要保险文物的入藏机会而懊恼不已。
喜欢收藏的人,大多是活在故事里的。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会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收藏故事。记得2009年冬天,一个跟平常没有多少区别的周六早晨,我习惯性地很早来到云洲古玩城市场,正在仔细翻看地摊上的物品,忽见有人向我招手,原来摊主是玩票证的朋友,我曾从他那里购买过一些民国保险单据,也曾委托其代为寻觅保险类藏品。他告诉我在别人店里看到两枚与保险业相关的徽章,但索价较高,问我有没有兴趣。我问什么样式,有何文字。他说两枚都有“联保”字样与火炬图案,其中一枚盾牌型的银章上有许多文字,记不太清楚,似乎有“优胜纪念”字样。我脑海里迅速搜索有火炬标志的保险机构信息,突然,一个念头跳出来,“联保”会不会是“保联”——难道是我苦苦追寻的“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徽章吗?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简称“保联”)是抗战爆发后由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创建的团结保险业职工从事救亡图存运动的群众团体,有关的实物资料非常稀少。如果真的是保联的徽章,那肯定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保险收藏精品啊!我表面不露声色,心底却起了波澜,恨不得马上让他收摊带我去看,但经验告诉我不能操之过急。我淡淡地说等看到东西再说,他答应下午收摊后前去联系好再通知我。翘首以盼,一夜没有回音。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忽然来电话说,有人已经先他一步登门,看好这两枚徽章,正在谈价钱,如果我想要的话,就要比昨天报的价钱再高一些,他想办法直接买下来,徽章真假他有九成把握,如果属于赝品,算他的;如果是真的,我必须接受,不准砍价,不能不要。我害怕错失机会,又担心夜长梦多,当机立断,按他的条件办。等第一眼看到两枚徽章时,我真是喜出望外,果真是非常有价值的精品。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我也来不及挑剔品相,马上按约付款,以表谢忱。“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优胜纪念”银牌和“保联征求会友优胜纪念”徽章,成为我最喜爱的收藏品之一,虽然购价不菲,但依然让我兴奋了许久。
▶图1“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优胜纪念”银牌和“保联征求会友优胜纪念”徽章
收藏的境界,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充满惊喜和奇遇。2004年得到的一张1951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毕业证书,就是这样的意外之喜。大学的保险专业教育是培养保险人才的主要渠道。有关早期保险高等教育的实物资料,一直是我比较留心的搜罗品种。当时这张大学毕业证,是上海的一家古玩店作为其他藏品成交的附带品种搭给我的。这张毕业证上的信息显示,这是由保险系主任关可贵签发的,学生徐之理,毕业时间为1951年7月。直到2009年我得到《国立上海商学院1949级毕业纪念册》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0级毕业纪念册》,查阅后才知此证的难得之处。我国高等院校创办的第一个保险系就是国立上海商学院保险系,创设于1946年,到1950年8月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1950年,该校有了第一届保险专业毕业生,只有20名,而1951年的第二届毕业生仅有3名,名单及合影照片中都查到了徐之理。因此,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喜出望外。
▶图2 1951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毕业证书
二、深度解读,藏品勾勒近代中国保险历史脉络
随着藏品逐渐增多,这些藏品透射出的中国保险业历史的丰富与完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而对这些藏品所蕴含的信息及其背景资料的深度解读,更加深了我对这一专题收藏社会价值的认知。从一定意义上说,这20年的收藏之路,是发掘保护保险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勾勒历史脉络的过程,更是我接受保险历史文化洗礼、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的过程。
像所有收藏家一样,我也会时时纠结于自己的藏品远不够多、不够全,但我坚信,“多”和“全”不是收藏意义的全部,再丰富的藏品也需要花时间来研究和解读,只有精深解读,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才会凸显出来。我不会自满于当一个史料保管员,应该力争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不仅以拥有丰富的藏品为荣,更要系统地发现它们附着的信息及行业文化元素,用知识和视野令历史文化呈现得更加饱满和鲜明,以此来增加藏品的知识含量和智慧能级。
有人说,民间收藏的乐趣在于藏珍聚奇,秘不示人,享受“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我倒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挖掘个人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才是收藏的真谛。尤其是当你的藏品能够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联,用藏品去印证崛起之路,用故事留存成长记忆,方能凸显个人收藏的不同凡响。
在朋友的鼓励下,2009年4月,我在中国保险学会网站开辟了个人博客,陆续发表了百余篇“保险业历史文化专题收藏鉴赏”的文章。2009年11月,我应上海市收藏协会的邀请,在云洲古玩城会展中心举办了“迎世博,中国保险业百年发展历史回顾展”,上千件展品,从不同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保险业百年走过的坎坷之路,轰动了上海收藏界,也引起了中国保险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2010年1月21日,迎世博倒计时100天,我在上海市第八中学校园举办了“迎世博,中国保险业百年发展历史回顾展”。2014年5月27日,我应邀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参加由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保险报》协办的“保险之路——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7月8日,应邀参加了在原中国保监会大楼举办的“责任与梦想——公众宣传日中国保险历史文化展览”。我的专题收藏引起全国新闻媒体的重视,有多家报刊电台报道,并做专访。我的小收藏在分享中价值翻倍,快乐也加倍了。
我还依据藏品实物,结合能够查找到的文献记载和研究资料,圈定了专题研究方向,撰写一些鉴赏文章,陆续刊登在《中国保险报》《银行博物》《金融文化》等刊物,大约有百余篇、约五十万字,有些篇目还被中国网、凤凰网、人民网、新浪网、金融界等网站转载。业外人士的肤浅认识得到金融界认可,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增添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三、记忆载体,收藏见证保险强国之路
从事中国保险历史专题收藏,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收藏之路尤如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收藏路上两边的风景。”二十年收藏的最大收获其实不在于丰富的藏品,而是实践出真知,加深了我对保险业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意义的理解。
在我看来,上海,控江踞海,因商立市,由市而兴,曾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最终奠定城市国际地位的却是金融业。在开埠之前上海只是江南的普通小渔镇,作为农耕和渔猎兼有的混合文明形态的标本,矗立在长江之隅、东海之滨。1843年,伴随着外商五口通商对华贸易,上海的金融业迅速崛起,上海才开始了向工业文明、资本文明的转型。最先踏上中华大地的现代金融业,是与海洋运输相伴而生的海上保险。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经理达卫森在广州创办了“谏当保安行”(保险公司),这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现代金融机构。而“康联人寿保险公司”,是由英商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首先在上海外滩开办。一年后,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的丽如银行才在外滩18号设立代理处(1851年改分行)。1865年5月25日(同治四年五月初一),“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创设于华商德盛号内,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保险机构。32年后(1897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才在外滩破壳而出。
城市是记忆的载体、文化的容器,更是开启未来的钥匙。中国的现代金融历史是由保险业开始书写的,保险业筚路蓝缕的拓荒史是金融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上海远东金融中心崛起的完美表达。而中共地下党人在抗战岁月,不仅创办保险公司,更为保险业注入了红色基因,创建了全国保险业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支部,而且成为先进保险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这种说法丝毫不带夸张,有相关史料藏品佐证。在国家危难之际,刚刚成长起来的民族保险业以其特有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份社会责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赎回胶济铁路运动、对日经济绝交等对外冲突中,华商保险界以其特有的方式投入其中。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力任提倡之责”,“独力担认一百万元”,并号召更多的有实力的公司积极参加。在那个国力不济的动荡年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保险业先贤们把发展华商保险业上升到“救国”的高度,广泛宣传“保险救国”的道理。他们想凭借自己或公司的绵薄之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潜心于实业,与洋商争利,挽回利权,维权兴国,心系天下,力图以保险业救世,拳拳爱国之心,感天动地。当你深入了解了中共保险业地下党支部成功利用“保联”这个公开合法的群众团体,开拓保险业群众运动新局面,当你熟悉了“保险界十三太保”参与陆地兵险的组织和筹备过程,知道革命先驱创办大安保险与民安保险两家红色股份制保险公司,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身份作掩护,在第三条秘密战线上建奇功、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时,我相信你就会对上海保险业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事实上所有关于上海城市开发史的论述,都可以凝结成金融业兴市旺市的主线。上海保险史是一部开山辟路、敢为人先的金融创新史。上海是近代中国保险业的中心,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具有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叠加优势。70年前,上海商学院在全国高校里第一家创办保险系,群星荟萃,构筑起全国其他院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高地。而私藏终为天下公,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时,保险历史博物馆的惊艳亮相,一个商学主题五个展馆,既展现了商学文化的高度与广度,又放大了商学文化的“热岛效应”,在海内外产生强大的金融文化向心力。我相信,利用这一高端文化平台,通过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功能的释放,会构建起保险人的精神家园,以弘扬行业扶危救困、守望相助的崇高使命,来重树保险人的道德准则,培养自我职业认同感,激励保险精英引领行业自觉追求,去体验保险职业维护公序良俗的荣誉与尊严。当中国保险历史文化融入每个保险人的生命里时,我们就迎来一个勃勃生机的保险业春天!
我们要学会审视历史擘划未来,学会从国家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保险行业之使命。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保费3.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正展现出蓬勃昂扬的锐气和无限光明的前景。今年,我们相继迎来中国人民保险创建70周年、太平保险公司创建90周年、美亚保险创建100周年等重大节点。继往开来,中国保险业将迎来又一个空前的黄金发展机遇期。
我们还要学会从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来谋划行业布局,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之中发展保险,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时至今日,受益于上海证交所启动科创版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三大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更加凸显。上海保险业应该以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为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上海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