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造物”观念嬗变发掘之典型案例:评学术专著《炉香清逸:唐宋香炉设计研究》

2019-12-05顾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香炉造物器物

文/顾平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

我们在享受当下“现代”品质生活的情境中,很少去思考构成其“品质”的内涵与观念,甚至常常还会有意割舍其续接的“传统”,以彰显所谓的“前卫”与“创新”。很多人认为,对传统的否定与超越才能真正走进“现代”,一种“进化论”思维始终萦绕在现实的每个角落,“标新”着一种浅层与表象的生活与行为。非常不乐观的现实告诉我们,传统在渐渐远去,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东方智慧,也在悄无声息中隐退。由此,作为一名传统研究者,对传统的“再发现”始终便成为我个人的一种学术情结。传统包含了中华民族过往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介于其间的留存与记忆。“人工器物”属于物质形态的遗存,它不仅以“型制”为我们所感知,还常饰以“图”与“画”,复合为“形态”,呈现出“造物”的整体观念。它承载了先人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支撑着“匠师”的智慧,融汇为传统最有价值的养分。魏洁选择对“唐宋香炉”的专题考察,正是我们共同所期待的“再发现”——从唐宋香炉设计中挖掘出“表象”背后的“事理”,寻找唐宋工匠的思维方式与“设计”策略,还原其造物观念。作为“传统”研究的个案,其意义的生成,既在其锁定领域展开了学术开拓、呈现出历史洞见,更于当下对传统的承续与发掘具有昭示作用,延展出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

图1 唐代鎏金带盖莲花银香炉

图2 宋窑青瓷鬲式炉

香炉作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后世发展中,尤其是到了唐宋时期,香炉被不断赋予各种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图1、图2)。不过,这些意义或内涵是建立在“焚香”或“用香”的过程及形态之中,包括香料的配方、制作、功用、含义,焚香的方式、场合、习俗,香具的制作、种类、功用,以及“香烟”本身的形态与其所生发的精神诉求等。香炉本身只是一件“日用而不知”的“物”,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借助“焚香”的行为而得以实现。由此,无论是传统文献记载还是相关的研究偏较多关注“香品”、“香谱”、“香诗”及“香俗”所派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将“香炉”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其谱系脉络、材质工艺、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

图3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学术界对“器物”研究的重视,香炉以“工艺品”的身份进入了“大美术”的范畴,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也被挖掘并凸显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学术界又将视角转向了对“香文化”的研究。虽然其中也会涉及到香炉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因素,以及形态的起源和发展,纹样的类型与风格等等,但多半是一些零散的个案和考古材料的汇集。其中有些研究也能就某一类香炉的文化史意义展开颇具价值的讨论,但在“造物”及“类型”层面的认知上仍感系统性与整体性之不足。魏洁思考的路径,是基于设计学和考古类型学对现存唐宋香炉炉具展开的分类研究,从形制、设计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纹样等“器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全面分析了中国古代香炉的器型设计与制作文脉,使我们对数量庞大、器型繁多、形色各异的唐宋香炉有了相对整体而清晰的认识。

魏洁的研究先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归纳出单个香炉在构造理念、材料工艺、形色关系及装饰纹样上的集体特征,进而在横向层面将唐宋香炉予以全面的理与归类。他将这一时期的香炉分为仿古形香炉、仿生形香炉、长柄形香炉、球形香炉、单足形香炉和多足形香炉等六大类,分别从“型”与“式”对六类香炉进一步细化,由此形成“类——型——式”三级明确的结构网络(图3)。在由个案到类型进行详实交代后,再将香炉植入唐宋社会及历史生态之中,探寻香炉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语境及审美趣味。研究中,从美术史观念、社会审美风尚、接受群体身份等多方面切入,力求较为清晰地解读了唐宋“设计”美学的嬗变与承续,引导我们的认知由香炉“类型”迁移至其所承载的“香文化”。

本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器物”进行的多重图像“还原”,包括三维示意图、构造原理解剖图与局部分析展开图(图4、图5)。面对一件香炉,不管其构造有多复杂,图案有多繁密,她都能不厌其烦地从多角度进行“还原”和描绘,尽可能呈现出每件香炉的构造原理及装饰图案。“器物”不同于书画作品,由于其立体三维的形态特征,通过实物图片虽然能大致了解其构造与形制,如果不通过三维示意图,很难详尽展现内部构造与功能,无法实现深度研究的“超细读”。另一方面,清晰准确的示意图还能以图像的方式还原现场的“把玩感”,配以实物图片和文字描述,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对书稿中所欲呈现的香炉形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此大规模的“插图”在同类著作中非常少见(绘制的唐宋香炉炉具多达256件),它一方面体现出研究者的严谨与“解剖”的细致,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器物内在构造的清晰度。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百多件物品,只有部分香炉存有实物和图片资料,很多都是作者凭借文献描述和相关数据的记载而实施的“创造”性复原和图绘,且力求保证其较高的“真实度”。在描绘香炉具的结构示意图时,魏洁并非局限于其外形及复杂图案的摹拟与复制,而是深入到香炉炉具的内部结构和出香通道(图6),以“透视”的形式引领读者探寻香炉构造中的不可见部分,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在大力提倡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对传统的“再发现”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简单的读取与挪用、肤浅的诠释等都是复兴之路上的障碍。魏洁研究中力避浮躁与侥幸,呈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这恰是今天青年学者弥足珍贵的一种品质。这本学术著作是魏洁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的转化,论文盲审与答辩均受到同行专家一致好评。作为指导她完成论文的导师,也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我为她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当然,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无论是认识的高度与深度,还是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都存在不断提升的空间,我期待魏洁继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研究,在学术上不断取得新的建树。

图4-01

图4-02

图4-03

图4-04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毬及内部结构

图4-05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毬内部结构

图5-01 唐代象首金刚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图5-02

图6

猜你喜欢

香炉造物器物
程家玉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一个铜香炉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造物美学
香炉的养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