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台山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及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2019-12-05燕1周家云犟1罗丽萍
吕 燕1,周家云,刘 犟1,罗丽萍
(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100;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41)
1 引言
丹霞地貌色彩独特、造型丰富,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地貌类型。自1928年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等命名“丹霞层”以来,我国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丹霞地貌是由红色陆相碎屑岩发育而成,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以具有“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赤壁丹崖与微妙奇特的景观造型和组合而著称旅游地貌行列[1],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我国的丹霞地貌是一种分布广泛、极具观赏和旅游价值的地貌,对丹霞地貌景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能有效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和产业发展,也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对四川省天台山丹霞地貌资源现状的野外实地调查,本文对区域内丹霞地貌主要景观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景观定位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客观评价与分析了区域内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以期促进四川天台山地区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 天台山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条件
天台山景区位于四川省邛崃市的西南端,地处邛崃山脉的尾部,距离邛崃市45km、成都市110km。研究区域地理位置介于104°4′10″—103°12′0″E、30°12′32″—30°19′45″N,总面积66.8km2,核心区域面积为34.6km2。天台山属于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点。景区地貌约呈英文字母“U”字形,分为三级台地,分别为海拔高度为800—1200m的云水溪秀景区、1200—1300m的雅潭闻古景区、1300—1812m的应光皓月景区。天台山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奇特的山区气候,形成了低海拔的云海、云雾、云瀑、日出和佛光等景观。
2.2 区域地质背景
地层与岩石:四川省天台山景区出露地层以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红层为主,带有少量第四系地层出露(图1)。侏罗系主要分布在景区西北部的靖口—苦溪坪一线,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自下而上包括千佛崖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白垩系地层为景区最重要、分布最广泛的地层,北至天台山北崖,南至二龙溪以南,东至天台镇附近,西至中宝山以西,主要为一套陆相沉积,自下而上包括夹关组、灌口组以及与灌口组层位相当的冒石子砾岩。区域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主要有现代洪冲积层以及砂砾层。
图1 天台山景区及周边地质状况
地质构造:四川省天台山景区主要构造格局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雁行褶皱组成。按照地质构造上的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天台山—江雁行带、成都凹陷带和熊坡—盐井沟雁行带(图2)。雁行带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熊坡—盐井沟雁行带主要出露侏罗系—白垩系各层组地层。成都凹陷为一巨大的断陷盆地,横径宽为15—40km,其内全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开口朝北的“撮箕”形状。
图2 天台山地区区域构造状况
景区地处四川盆地的西缘,主要分布侏罗系及以后的红色陆相地层,属于龙门山造山带西南端的山前区域,地质构造主要呈现了龙门山南段侏罗纪以来前陆盆地的演化特征,分别为印支运动的挤压作用、燕山运动的四次推覆抬升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的褶皱隆升过程,其中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影响颇具特色。通过多次构造运动与风化剥蚀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天台山的丹霞地貌。
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过程:中生代自侏罗纪以来,四川省天台山景区所在区域进入陆内改造阶段,区域结束了长期海相发展的历史,成为大型的内陆盆地。在龙门山古陆的四川盆地西缘,沉降剧裂,形成了巨厚的山前磨拉石堆积,较远的地区为河湖相沉积。早期侏罗纪景区内的海水已全部退出,气候转变为炎热干旱。之后的燕山运动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沉积盆地持续向西收缩,至白垩纪景区内气候转为持续干旱。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则为湿热、温湿频繁交替。
3 天台山丹霞地貌发育与景观特征
3.1 天台山丹霞地貌发育特征
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动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山体逐步退缩成堡状残峰或孤立石柱[2]。根据彭华提出的丹霞地貌演化6个阶段及其对应的定量指标依据,天台山丹霞地貌正处于青年早期向青年晚期的发展阶段。天台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侧边缘,丹霞地貌整体海拔较高。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处于较快隆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之下,同时伴随着流水侵蚀作用,故丹霞地貌以高山—峡谷型景观为主,但侵蚀量不突出,原始沉积夷平面仍有保留,峰丛景观有所发育。
3.2 天台山丹霞地貌景观
天台山景区丹霞地貌景观奇特且突出,在四川境内具有代表性,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受区内构造条件、气候条件、岩石成分等影响[3],天台山丹霞地貌主要有绝壁、奇峰、怪石、石林、洞穴、丹霞瀑布等景观(表1)。自白垩纪末以来,受喜山运动对本区的影响,地壳多次抬升,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垂直节理发育形成,造就了绝壁、一线天等景观,如天缝峡景观。地层的差异抬升使流水向中部低洼处集中,流水深切岩层,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由此形成了天台山两翼绝壁陡崖。岩层节理发育,在风蚀作用下被切割成狭长的深沟,继而受流水下切侵蚀,陡壁沿节理发生崩塌,深沟进一步加深拓宽形成较大的山涧,便形成了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如云水溪秀峡谷景观。在外营力作用下,使不同粒度的巨厚红色碎屑沉积岩层被剥蚀雕塑成各种丹崖赤壁、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引人入胜[4],如西川绝壁、肖家湾壁岩、天梭石、倒靴石、花石林等景观,丹霞洞穴主要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天台山典型的丹霞洞穴景观有金龙洞和神蜂窟,金龙洞砾岩主要为钙质胶结,其砾石成分90%为碳酸盐岩,与含CO2的流水易产生溶蚀作用,大量钙离子被流水带走后,形成中小规模的溶洞;神蜂窟岩壁受雨水溶蚀,赤壁上便留下无数的洞穴。由于区内水资源丰富,多种丹霞瀑布更是景区中的一大亮点。当悬崖顶部植被茂密且有汇水小谷地时,崖上便有瀑布形成[5],如蟠龙瀑布、长虹瀑布、凤凰瀑布;当河流遇到陡峭宽大的悬崖时,便形成声势震天的响水滩瀑布;当岩壁由厚层砂岩夹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构成时,受到的溯源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从而岩壁底部发生内凹,形成珍珠瀑等奇妙的跌水景观。
表1 天台山主要丹霞地貌类型与典型景观
4 天台山丹霞地貌景观评价
4.1 综合定性评价
天台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吸收和借鉴了常用的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地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选取以下4个相关方面进行综合定性评价。
科学研究价值:天台山丹霞地貌景区对科学考察和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①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典型性科考价值。景区内褶皱单体密集,其向斜构造是龙门山造山带前沿构造的代表之一,对研究龙门山构造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区域地质构造提供了科考价值;区内丹霞地貌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夹关组(Kj)红色厚层块状砂岩,夹少量泥质岩,底部以厚层状砾岩假整合于侏罗系蓬莱组(Jp)之上,分布了如倒靴石、天梭石等众多个体巨大、造型独特的单体造型岩石景观;神蜂窟等丹霞洞穴景观;天缝峡、西川绝壁等丹崖峡谷等景观,是西南地区较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观赏和科考地区。②为稀有性丹霞地貌类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景区内的蟠龙瀑布四周岩壁呈圆弧形,岩壁近垂直,瀑布挂在近300°环形绝壁上,瀑布正面悬崖高达80余m、宽约200m,壁上四季长挂水帘,此瀑布类型在国内十分罕见。③为青年期丹霞地貌形成研究提供了科研价值。景区内丹霞地貌受到龙门山推覆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岩体沿节理崩塌的作用而形成,以东西两侧悬崖陡壁、山麓锥形堆积为代表,金龙河两岸等乐安到正天台一线地势较缓,河谷较开阔,等乐安下游一线河谷较窄,呈近“V”字形,反映了该地区数次地壳抬升活动,展现了完整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美学观赏价值:天台山丹霞地貌景观系统较完整,丰富的水体、生物景观资源,与丹霞地貌景观相互映衬,一静一动,形成了“险、峻、雄、秀、奇”的极美景观,极具美学观赏价值。险——岩壁凌空,峰绝岩危、道路崎岖;峻——砂岩石壁高耸绝立,石径陡峭曲折,台阶落差达100m;雄——山峻岭横、危崖高耸,断崖百处、瀑布飞虹、气势磅礴;秀——森林茂密、溪水潺潺、水景动静有致、声色俱佳;奇——怪石嶙峋,或巨或微,或孤或群,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更有环壁丹霞挂飞瀑的奇妙景观。
科普教育价值:天台山景区地质地貌资源丰富,为开展丹霞地貌地质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具有较高的科普教育价值。首先,景区内丹霞地貌景观丰富多变,既有悬崖绝壁砂岩地貌,又有形态各异、趣味横生的砾岩石林,更有多种沉积、构造露头,代表了可溶岩流水侵蚀地貌,是一个了解丹霞乃至红层沉积的天然博物馆。其次,大型向斜构造、南北天梯和箱状地貌的形成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和大陆板块构造运动模式的优秀地质实验室。因此,天台山景区不仅可以作为大学地学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基地、中小学生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基地,还可以开展地学科普亲子活动,寓教于乐。
旅游开发价值: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丰富的景观资源,使天台山景区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天台山位于邛崃市西南端,与成都市和雅安名山、芦山县接壤,距邛崃市车程不到1h,距离双流国际机场仅60km。此外,景区地处国道川藏公路要冲,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景区内道路畅通,各景点相连的各条公路已全面建成,十分便捷;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景象地域组合条件良好,独特的地貌造就了景区奇特的气候,形成了低海拔的日出、云海、云瀑和佛光等景观;主河金龙河贯穿全境,丹霞景观遍布于沿河两岸,形成了“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美丽画卷;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拥有众多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因此,开发与利用天台山丹霞地貌资源,不仅能满足游客的观光度假需求,还能满足专业性和科普性的需求。开发景区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强景区的吸引力,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4.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评价
根据方世明采用AHP方法所确立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因素权重分配法[6]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评价方法,本文对天台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对比两种评价方法后发现,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在于:首先都是对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其评判的标准都是以资源要素本身的价值为主,开发利用、影响等外部因素为辅;其次打分的前提都是以专家个人认知和把握为基础。因此,从整体的协调性上考虑,本文选用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景区资源进行评价。根据评价表中每一评价因子和评价依据,对天台山内各单体景观打分,得出该旅游单体综合因子评价得分,最后根据划分的5级标准:5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7],得出各单体景观的等级。通过打分计算,天台山丹霞地貌单体景观大多为三级旅游资源(表1)和四级(含)以上单体的资源3个,占主要地质景观数量13%,响水滩瀑布、蟠龙瀑布和倒靴石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蟠龙瀑布因其壁岩呈近300°环形在其他地区罕见;倒靴石价值极高,具有全国意义,可作为景区丹霞地貌景观方面重点打造的资源。
5 丹霞地貌景观评价资源开发与保护
5.1 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地质旅游资源
天台山景区处于成都平原西部的边缘地区,旅游资源品种齐全,地质旅游资源以丹霞地貌为主,以保护为基础,深度发掘地质旅游价值,为人们提供科学研究、教育普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场所,有效促进地区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质旅游资源共通的特点之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被破坏后,任何办法都不能补救和挽回。由于丹霞地貌岩石岩性的构成,强度较差,易发育垂直节理,受侵蚀后易崩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8],在具有旅游价值的同时也极易受到破坏,因此开发天台山丹霞景观首先应以保护为前提。主要是:①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要求,建立专业博物馆,规划科普专项线路,寓教于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普及地学知识,还能有效促进地质资源的保护。②以地质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为基础,合理规划,开展各项设施建设,不得损坏原始地质地貌景观,保留景观的原汁原味。③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合理计算景区容量,根据景区最大生态资源容量,严格核定景区最大客流量,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科普类的旅游形式,对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景区开发过程中需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①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在职管理人员开展理论学习和野外考察实践培训,掌握与景区内地质资源相关的知识与法律法规。②加强专业导游人员培养。通过对景区内导游人员进行地质类专业的培养,掌握景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地质防灾等情况的处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5.3 加强科普宣传,完善解说系统
四川省天台山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主要以观光娱乐为主,景区应加强对天台山丹霞地貌的地学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增长游客的地学知识。景区应完善地质旅游解说系统,在解说牌、智慧导游上增加相应的地学专业导游词,让游客在欣赏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时,还能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更好地珍惜眼前的景观。
5.4 加强景区地质灾害防护
构成天台山丹霞地貌表景观的岩体主要以紫红色砂砾岩、砂岩为主,其力学强度较低,外界影响因素较大,受“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影响,易形成危岩。一方面危岩景观构成了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其险、峻、奇的壮美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探险和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护工作。
主要是:①健全地质灾害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安全防护和警示系统、医疗急救系统、公共安全保障系统。②加强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通过设立警示牌、发放宣传资料、导游讲解、播放宣传片、开展地质灾害安全演习等方式对旅游、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地质灾害防护能力,减少人身财产损失。③设置临时安全庇护所和逃生路线指示牌。景区主要景点主要分布于峡谷中,属于地质受灾重点区,也是游客密集区,为了游客能及时寻找安全庇护场所,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逃生路线,并在开阔平坦位置建立临时安全救护所。④定时排查危岩体,及时进行工程防治,做好游客居民疏散。危岩景观的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优先选择撤离、避让[8]。特别是在雨季、开山开路、爆破施工以后,应加强危岩巡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防治。⑤减少诱发和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风化防护、防渗工程等改造地质环境,以及减少人类活动对景观危岩灾害的加剧,尤其是尽量避免周围的爆破活动,防止对岩石的震动[8]。
5.5 完善景区交通建设
目前,天台山景区外部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强,多条公路可达景区且路况良好,但景区内交通存在隐患,急需完善。首先,进入口单一,旅游观光巴士与私家车混行;其次,景区内旅游专线道路狭窄,部分路段坡陡弯急,且有断头路存在;第三,景区公交招手即停,车况一般,速度较快。综合以上三方面情况,建议景区应首先修复完善专线道路,其次限制车辆的进入,仅限景区内环保电瓶交通车的行驶,设置停车、行人等待的安全站点。
6 结论
本文分析了四川天台山丹霞地貌景观成景的地质背景、景观发育与特征。天山地质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具有良好的美学观赏价值,更具有科学、科普价值,本文在对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后,提出了深度保护性开发的意见,希望对景区在进行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经营和地质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