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05周贤
周 贤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 430011)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教育学者刘明浚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提出,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的综合,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到下,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和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近五年年来,不同学校做出多种尝试。本文基于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回顾五年的专业建设发展,做出总结和探讨。
1 建筑信息模型(BIM)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些年,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内开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大部分高校己经将BIM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在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以下相关课程,制图识图课程、REVIT建模和BIM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BIM基础课程和相关应用课程,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中国图学会等行业协会,组织工程管理类高校教师、工程管理类企业举行人才培养研讨会,以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BIM在理论界和实践项目的应用,促使BIM在工程项目设计和项目运维从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推动行业业信息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筑行业需要大量懂BIM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原因,作为湖北省首批应用型转型高校的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探讨以BIM技术为基础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2 BIN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BIM的价值体现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在一个在计算机虚空间中仿真真实工程作为,以协助营建生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维护工作中的各项管理与工程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概念。BIM运用3D可视化的呈现与跨专业跨阶段的协同作业、几何与非几何信息的系结、静态与动态过程信息的实时掌握、微观与巨观空间信息的整合等。以上的BIM技术特质对公共工程的质量提升、减少错误变更的成本浪费、有效缩短工期、跨专业整合与沟通界面管理等成效。BIM工具软件间有时需进行模型档案的转换与整合,因此国际组织IAI提出了一套建筑数据整合标准IFC,专供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的信息交换。
本研究基于学校院级教改课题研究,探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通过打破我校传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工程管理类技术,通过走访调研国内外高校和我校人才跟踪发展,探究适合我校的BIM人才培养模式。除了高校走BIM特色之路外。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一些国内软件公司和我校与斯维尔公司建立了BIM实验室,推动我校BIM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同时还有公司和学者以网络平台,如广联达公司的建筑云课APP,开设相关线上课程。
我校在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是采用大类招生,分专业教学模式,强化BIM技术的基础和中高级应用。在招生时,按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大类招生,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一级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工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类别。侧重于正确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内选择,进入所选专业完成专业学习。
3 以BIM技术为基础的工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通过突破我校传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新构建以BIM工程师为人才出口的工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定位
大类专业特色体现在:结合目前我国工程领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智能建造的兴起和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大力推动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工程类证书,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社会负责感、自信宽容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与新进展。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创业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表述与沟通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六,具有工程造价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能够根据施工图纸或3D模型,计算出各类工程量,并可依据国家清单(定额)计价规范和各级各地方定额标准,计算出相应的清单(定额)价格。
3.2 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2018年7月完成了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方案以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新的方案。本培养方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国家标准和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能对目标形成支撑及达成毕业要求。工程管理(BIM工程师方向)是体现了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的新知识与能力。工程造价专业体现了基于BIM的造价能力。
3.3 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基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某个工程项目为载体,对接岗位能力,以BIM技术为核心,完成课程学习,毕业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能识图、会建模、能计价、懂施工和能管理。我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75分。理论课125分、实践课30分,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课程平台20分。通识课程平台42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36分,专业课课程平台48分,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课程平台20分,实践教学平台30分,其中理论课时占比56%,实践课时占比44%。
3.4 教学制度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学制度体系是本科四年。我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包括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招生模式采用大类招生。教学采用“1.5+2+0.5”模式教学。其中”1.5”是前三学期所有专业开设相同的课程体系,“2”是指分专业培养,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在2年的时间中,以BIM技术为核心,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最后半年实习期,采用双导师负责制的方式,学校导师负责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位能力进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
3.5 教学管理模式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在教学管理上采用以教学方案为主体和个性化发展模式。即:主体教学方案基本遵循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项目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实施。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广泛采用课程内实训和课程外实训,采用参观见习、课程设计、项目模拟和企业家讲堂等多种模式。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综合训练、社会实践、实习等。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厚德载物,认知践行”,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实习环节是让学生从知到行的重要载体。实习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校的实习环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完成。第一,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到工程类企业参观实习,以获取各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固所学理论。具体是组织专业学生前往建筑与安装项目现场、市政工程项目现场进行参观,接受企业专家的参观指导。第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是有组织的安排学生赴工程建设公司、造价公司、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为期7周的实习。第三,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课程学习和在校实训实习环节的基础上,分散到企业中去进行实习工作的环节,是学生职业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岗位,学生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6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10学分的要求。采用五门专业主干课必须高于75分。要求获取双证:除要求获取专业学历毕业证书外,建议本专业学生考取以下一门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造价师、二级建造师、建筑师、估价师和建筑十大员。
关于课外创新创业方面,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个创新创业学分,具体实施参照《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每位本科生毕业前需修满通识选修课10学分。建议本专业选修4学分(至少两门课)的理工类的课程,选修1-2门创新创业类课程,选修1-2门经济类课程。在校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管理学学学士学位,具体条件参照学校规定执行。
4 结论
BIM技术为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摆脱传统培养方式,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现代建筑业急需的、懂BIM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