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05吴洪晓鲁宽民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育素养大学生

吴洪晓,鲁宽民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54)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的美育教育是通过以美育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社会,网络生活已成为高校学生的基本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网络虚拟世界的庸俗化、趣味化、碎片化现状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要义

(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而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包含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常无意识地进行着各种审美活动,感受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而转化为创造美。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是各种审美因素的总和,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体现在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3]。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表现在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行为两个方面,包括知(审美感知)、情(审美情感)、意(审美理想)、行(审美行为)四个维度。

审美素养既表现为感性特征,也有理性成分。大学生审美素养有发展性的特征,随着大学生对世界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审美知识涵养水平的提升,审美体验日益丰富,大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审美意识不断加强,大学生审美素养会呈现整体上升发展趋势。大学生审美素养也具有广泛性特征,受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网络新媒体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也存在着显著的个体性差异,有明显的审美趣味多样化、审美观念差异化趋势。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影响

1.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带来机遇

随着云计算、VR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新兴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审美行为趋于多元化,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共享“平权”,审美活动的入场门槛无限降低,审美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无论老少、贫富,都可以打破时空壁垒,借助于新兴媒体进行审美体验。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自主获取必要的美学知识,同时也能借助网络博物馆、VR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自由、便捷地欣赏各类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重复性审美体验。借助新媒体软件,大学生亦可以进行各类艺术创作、鉴赏与传播,这也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带来挑战

互联网在带来海量具有审美价值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自媒体平台中,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发布各类语音、视频等信息资源,而网络信息的非定向传播易造成网络秩序无序化,在无形中增大了网络信息监控、管理的难度,也为网络空间的治理带来了挑战。而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易受他人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正确判断、甄别、筛选出有益于自身审美素养提升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大。同时,由于网络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发展和提升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审美文化及审美标准。因此,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自信是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时代需求

1.提升审美素养是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重要手段

网络新媒体以其虚拟性、共享性等特征颠覆和变革着人们传统的审美活动,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不再局限,审美对象不只是真实的事物,美的界限更加模糊。新媒介传播内容的功利化、娱乐化、价值多元化等倾向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大学生感受美、鉴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及一些“崇美媚美恐美”“精日”等不良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审美素养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推动者,正处于“三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要使青年人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素养。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价值观念,坚定文化自信,才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

3.提升审美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审美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升审美素养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之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也导致科学与人文越走越远,而审美素养既有感性特征,也有理性成分,以美育为桥梁,可以将科学与人文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不断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审美教育需加强政策引导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尽管国家的相关政策为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美育政策的制定及落实,仍需不断引导创建美育环境,仍需明确细化各级教育部门的任务分工、主体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以统筹合力构建高质量的美育体系。同时应尽快推动美育立法,从而使美育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应试教育、实用主义、职场法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唯分数、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论,忽视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化发展。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分数,对审美素养的关注不够,有着重技能轻素养的功利化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审美教育需完善具体培育体系和措施

美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加速提质阶段,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资源保障持续向好,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品牌项目成果丰硕,呈现良好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4]。

在育人体系上,人才培养体系建构需进一步完善。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顶层设计、制度规划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对大学生的定位多以升学、就业为主,仅仅将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或者用艺术教育代替审美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批判性审美观的培养,从而使审美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具体体现于美育设施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美育教师配比不足,美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校园美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于美育教育的校园文化发展缓慢;美育课程改革有待深入。另外,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审美教育相对欠缺,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强,识别、感受网络新媒体中“美”的能力不足。

(三)新媒体时代审美教育需提高大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自觉性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于审美素养及自我教育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仍然存在着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意识淡化等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审美观念上求新、求奇、求怪,审美行为出现了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理想迷惘化、审美追求虚妄化倾向[5],审美实践的自觉性有待提高,审美品格有待进一步提升。作为网络的“原住民”,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审美教育远远落后于大学生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速度。由于网络媒体中含有海量的资源信息,其中也不乏充斥了色情、暴力等不良、虚假信息,多数大学生能自觉意识到网络中存在危险因素,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复杂网络信息的筛选、甄别能力不强,无法客观有效地评价、利用网络信息,无法鉴别、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资源。不良信息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及审美交往,也影响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在网络舆论、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辨别能力,“三观”很容易被扭曲。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部分大学生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把平庸的东西奉为时尚和潮流,盲目追求“网红”、奇装异服、嘻哈搞怪,只满足于感官刺激,欠缺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深度思考,审美逐渐沦为物质文化、消费主义下的感官娱乐。

三、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具体策略

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高校、个人等不同角度探讨研究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各方共同推进高校审美环境建设

当前,由于受商业化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中低俗、暴力等“丑”文化泛滥,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性世界,娱乐化、庸俗化的内容强烈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因此,信息传播者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媒体文化走向庸俗化、泛娱乐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让高雅的文化产品占据媒体市场,从而不断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引导全社会形成尚美和谐的社会风尚,为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推进和谐健康发展的审美素养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正确认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美育”置于应有的地位上,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其次,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应不断加强美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速推进美育课程改革,注重课堂的审美化教育,强调主流价值,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同时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将高校美育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第二课堂,充分挖掘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的美育潜力,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实践及审美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最后,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6]。高校应积极创建安全稳定、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以健全人格为根本,提升大学生自身审美素养

个人审美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随着人的审美感受的不断丰富,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逐渐内化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7]。审美素养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统一[8]。在社会推动审美环境建设、高校推进审美素养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应当积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大学生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合理看待、甄别、判断网络中的各类资源,自觉选择有审美价值的网络资源,抵制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浏览、生产、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应不断加强审美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艺术活动,并以审美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审美实践,使审美知识和审美体验在实践中不断融合,通过参与创美活动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形成良好的审美品格,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生审美感受、审美行为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也为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各界应与高校联合发力,科学理性地利用新媒体,取其所长,补之所短,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大学生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美育素养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