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及其意义
2019-12-05阮玉春
阮 玉 春
(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P70)相较于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习近平的“青年中国说”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是对青年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它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武器。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学习哲学和用哲学,拥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独特的人生智慧,他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同样饱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习近平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解青年、指导青年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关于青年成长的认识,只有深入领会其论述背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把握其精髓要义。
一、立足社会现实:以中国梦引领新时代青年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个人活动的历史,强调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 (P153)。现实的个人是通过经验观察确定的存在物,是处在现实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出发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亦是理解新时代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有关论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把青年的存在和发展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实际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考察,对青年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独特认识,用中国梦引领新时代青年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对青年的发展寄予厚望,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放在青年身上。长期以来,我国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与战争年代,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站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探索,使“富起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前期积累,“强起来”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开始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十九大
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 (P10)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青年,是党和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认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3](P4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青年一代不断开拓进取,把人生目标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推动新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注重对青年的肯定及引导。“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4](P18)在全社会共筑中国梦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突出强调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青年的成长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系,把青年看作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推动,青年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为时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青年人的梦,青年的成长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必将靠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懈努力。广大青年应该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努力把中国梦变为现实。
在马克思的生命哲学范围内,人不是自然界存在之外的精神主体,而是有生命的、从事一定活动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 (P152)人要成为人,首先必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然后根据基本的生存需要通过实际活动维持作为主体的生命存在,进而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再次确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创造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社会价值。马克思站在生存论领域提出“现实的个人”,一方面说明人与人之间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同等存在,另一方面,个体又是不同于他人的具有独特性和个性的存在物,强调重视个人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习近平立足于当前社会现实,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青年发展的本质特点,认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4](P4)青年一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和梦想,青年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青年作为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同幼年和老年不同的特征和优势,他们往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拥有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及贡献国家和社会的热情,是推动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青年,相较之前的群体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无论科学文化水平还是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因此,站在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平台,新时代青年应当在享受丰厚资源的同时,更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中。
习近平对青年的认识和定位坚持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站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崭新方位,密切联系中国发展的现实和青年成长的实际,充分诠释了青年发展与时代进步之间相互作用。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中国梦为指引,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体现了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
二、以青年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表现在人的需要的对象上,人类通过积极的活动获得外界的对象以满足自身需求,因而,对人的本质的确证来自人的需要的满足。马克思不仅肯定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还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它以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启发其他各个方面的创造力和需求为基本原则。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时刻关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民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中,习近平对青年的认识和把握,从青年本位出发,促进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习近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和引导青年,提出“团结广大青年,一定要坚持以青年为本,着力增进对青年的感情,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4](P82)。习近平强调青年工作要以青年为本,体现了把人作为主体,突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尊重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哲学思维。解放和开发青年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尊重青年的地位、正确发挥青年的主体作用,必须认识和了解青年成长发展的特质。“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4](P69)习近平强调要尊重青年及其个性,帮助青年塑造独立人格,使青年保持开拓创新的活力,为青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青年一代要发挥主体意识、尽其所能,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发展增添活力。习近平坚持以青年为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确证自我的过程,从作为自然的存在到作为社会的存在,从产生和存在的家庭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从基本的生命需求到越来越高的精神需要,体现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存发展。资本主义在推动人的进步的同时,却大大限制了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生存的压抑,期望建立每个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和理想。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从现阶段的个性的有限发展,不断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前进。
习近平在对青年的认识和定位上,从青年自身的本质和特征出发,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青年的最终归宿。习近平坚持以青年为本的思想是其民本思想在现实群体中的具体显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青年一代应该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价值,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复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立足实践: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 (P140)。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重要影响。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外在对象,现实的世界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同人类的一般特征一样,能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P459)习近平强调青年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一)激发青年的创新创造能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5],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超越,人的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潜能。在人的社会性生存实践活动中,人的创造性不断现实化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发挥内在的潜能满足人类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把对人自身存在的证明放在感性的和实践的活动中,当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人类的创造本性就能得到体现,就能在不断的自我确证和自我创造中获得生命的价值。创新是人固有的天性、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特色,人类的实践在本质上具有创造性和发明性。人类主体通过创造性的活动确定自身的存在方式,实现自身的塑造和完善。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不仅是超越旧的传统,更是为了创立新的体系。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按照人的实际需要改变对象世界,创造符合人的规定和要求的新事物,为社会发展提供助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
习近平历来重视创新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创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并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有创造性的青年人身上,他认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4](P46)青年应该通过发挥聪明才智,展现自身的创造活力,在不断的开拓进取和创新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培养独立的人格,获得一定的社会财富和平等的社会地位。青年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会有向上发展的潜力,只能被时代淘汰。社会如果没有创新创造的精神和实践,就谈不上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思维敏捷、接受力强、潜力最大,更应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勇于突破陈规、与时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创新。”[6]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时代要求,更应该成为青年人的生命生活状态,创新能力的发展体现青年的整体素质和生命价值。习近平鼓励青年积极做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和带领者,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强调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既是坚持青年本位,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从整体出发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创造能力是青年潜在的本质特征,需要被激发和鼓励才能释放出来,习近平根据青年成长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鼓励青年矢志不渝艰苦奋斗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关系到能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主体自身而言,艰苦奋斗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保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高贵品德和优良作风,锻炼主体的内在品质,提高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整体素质,进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因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主体在积极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当代青年身上,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勉励青年“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4](P37)告诫青年要不怕困难、埋头苦干,勇于攻克艰难,经受时间的检验,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习近平主张青年应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多经历一些磨练和挫折,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告诫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面对,用艰苦奋斗赢得人生出彩。“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4](P29)在遭遇困难时,更应该矢志不渝、越挫越勇。新时代广大青年既要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勇于奋斗,还要注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习近平对青年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美好生活必须靠艰苦奋斗、靠勤劳努力获得。青年只有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青年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勇气,就必定落后于人、落后于社会。因此,广大青年在自身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唱响实现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三)知行合一练就过硬本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渐进过程,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改变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充分发挥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作用,才能达到对外在世界的改造。实践的作用是双向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改造外在对象使其符合人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主体自身的能力和本领。随着实践的发展,主体的自身素质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个体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身本领,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是提高本领的理论基础,亲身实践、身体力行是掌握本领的现实依据。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本领和能力。
青年群体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自身的成长成才不仅关涉个人理想的实现,还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前途。习近平强调“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6]青年时期作为人生中学习知识练就技能的重要时期,青年人应该时刻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习近平多次鼓励青年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希望青年要“知行合一”,充分了解、掌握某方面的技能,并擅于把掌握的本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学习中。这就要求青年不仅把知识储备作为首要任务,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广大青年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提高自身本领,实现社会价值。习近平强调青年在面对世界的纷繁复杂多变时,“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P28)习近平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使其在奋斗过程中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国情民情和复杂的国际局势,迫切要求中国人民以更强大的勇气和自信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把中国梦的实现与青年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结,把富国强国的希望寄托在一代代青年人身上。
四、新时代习近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的重要意义
在如何看待和认识青年的问题上,习近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青年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立足青年本体、立足社会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青年主体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心和重视青年,不断探索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内在规律,丰富、发展并在现实中践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形成适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青年理论。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深刻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二)习近平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从青年自身的本质特征和社会现实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青年理论。时代赋予青年历史使命,青年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习近平坚持从实际的社会历史进程出发,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牢牢把握青年运动的主题,用中国梦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希望青年“把自己的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7]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任到重远,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不论是作为整体的青年群体,还是作为具体的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农民、青年工人等,习近平都积极鼓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坚持以青年为本位,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尊重人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显现。习近平结合当代青年特点和时代发展,倡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年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汇聚了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对于青年成长的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发展的关心和重视,为新时代我国开展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习近平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辩证统一的原理,根据青年思想指导青年工作,用新的实践推进青年思想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为解决新时期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重要论述,有利于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有智慧、有本领的青年,使其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为青年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克服青年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健康发展。青年应当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实的拼搏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是新时期保证青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实现青年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