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工智能对外语专业的冲击及其相应对策

2019-12-04刘庆霖

读天下 2019年36期
关键词:机器翻译冲击人工智能

摘 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其中的人工智能翻译,其理论是研究人脑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翻译的科学。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是根据人工智能翻译理论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计算机智能翻译的技术。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人工翻译;冲击;对策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照片处理软件中的智能美图和图像理解、新闻推荐和智能搜索排序、机器在線翻译、购物软件中的个性化推荐、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居……它们已经多层次渗入我们的生活中。毫无疑问,我们的生活将被AI进一步影响,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领域的AI时代正快速到来。

我们现在正处于大数据和互联网人工智能2.0时代。所谓人工智能,便是要让它和人一样去思考,例如自我学习、自动推理、拥有人工意识。机器其实跟人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输入,才会有输出。打个比方,人用手去碰头,当手碰到头的那一刻时,人的大脑能感知到碰到的是头,是因为我们的记忆中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地方是头,而不是手。同理,人工智能翻译也需要海量的语言数据训练和不断地更新;像人一样能听懂,例如语音识别功能,能识别不同的语音、语调,要带有感情色彩,智能语音操控也由当初的聊天功能发展成为能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性应用,比如苹果公司iOS有Siri、谷歌公司Android有Google Now[1]等等;像人一样能看懂,例如视觉识别,能识别不同形态的同一事物;像人一样运动,例如运动识别,能够根据输入的指令高效地工作。但是,随着AI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语专业学生和工作者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在将来是否会取代他们的工作岗位。身处这个时代的翻译工作者,无论其翻译水平如何,一定都会有相似的困惑。

一、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外语专业造成冲击

人类对机器翻译系统的研究开发已经持续了50多年。起初,机器翻译系统主要是基于双语字典进行直接翻译,本质上都是直译式系统,几乎没有句法结构分析。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间接翻译法,到后来的规则式、中介语式、知识库式、统计式、范例式。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翻译事业在世界各国的交流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政治、经济交流,小到出国旅游等等,翻译被视为21世纪最有“钱途”的职业之一。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不断更新,翻译需求量飞速增长,它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剧变。人工智能的出现,各种机器翻译层出不穷,例如同声传译机器人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用的翻译软件等等,这些软件的出现导致了翻译工作者在就业上收到了威胁。前哨大会上,搜狗公司展示出了他们的同声传译机器人;百度互联网大会上,起CEO李彦宏表明以后要普及同声传译机器人。现如今,人工智能翻译的中英对照文本非常充足,可供的学习数据很多,且能把产生的数据进行循环利用,不断更新,这使得刚刚入行的翻译者也逐渐感到事业下滑,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也陷入迷惘,感到危机。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于外语专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二、 外语专业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缺陷与不足

1. 外语专业是一个大口径的专业。首先外语专业所缺少的是“有用技能”,比如法学专业的人可以当律师,会计专业的人可以当会计,而外语专业看似没有对口的工作方向,特别是不一定能适应一些非外语专业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一个通过了专业八级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一定会很熟悉化学制药方面的英语知识技能,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又不如对口专业的人。

2. 专业思维的影响,思维方法流于表面。外语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思维,太过纠结于一个语法是不是用对了,一个单词是否读对了,反而影响了自己运用这门语言的正常发挥,且缺乏足够的实际应用。比如有人如果一个假期不说英语,再讲英语时就磕磕绊绊,无所适从。

3. 应试教育带来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外语专业的课程主要以记背为主,因此学生大都注重词汇、语法、结构等等。外语教育以应试为主,而对人文地理方面非常欠缺,缺少实践,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知识面太小,没能做到“泛”。而且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还在死记硬背各种考级单词,用最原始的方法记忆单词,“啃老本”的大有人在。

4. 研究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欠缺。相比理工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逻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相形见绌,思维训练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外语相关的研究成果很难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且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面试环节中面临着巨大而又残酷的挑战,被淘汰率高得惊人。

5. 外语专业此后面临的就业、创业问题,始终是与外国人及企事业单位打交道。由于学生严重缺乏实习机会,使得翻译水平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 外语专业独有的优势及不可替代性

1. 适用性强,工具性和技术性都存在。外语专业也是各行各业都能用到的技能,这使得外语人才能较容易地在各个行业间切换,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跳槽,可以复合任何行业且尝试考取行业证书。

2. 外语在全球化时代,是一种必要的工具。流畅的外语表达和外语写作能力能为自己拓宽更多的机会,在软实力方面会加分不少。外语人对外界的变化和前沿洞察最敏感,不用去等待被翻译了之后才能了解,这也使外语专业人士更有可能利用率先获取的前沿资讯,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乃至创业,而且创业成本不高。马云便是一个例子,他确实通过外语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

3. 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只有相对的不可替代性。AI可能会取代一部分人工翻译,但是语境非人力不可为。AI可以尝试各种排列组合,但未必知道同义的词语哪一个更适合某一个场合。

4. 在研究领域方面,外语专业的不可替代性非常显著。在研究生阶段都会有专门的研究方向,例如语言学、历史学、翻译学、经济宗教学、文学等。可能本科时期确实语言学习的比重较大,但也有开设《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的课程。

5. 在应用领域方面,尤其是口译和文学翻译与鉴赏及出版工作。比如口译有个特点,那就是不可为了预测性,在不可预测的情况下解释,需要人类特有的东西,即精神、情感、智力、逻辑和许多其他层面上相互同步的能力的混合体,也可以是多层面的生活体验。例如《三体》[2]英文版之所以在美国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最大的原因是该书翻译作者刘宇昆的精彩翻译。试想一下,如果找一个人工智能翻译来进行翻译工作,读者大概能看懂,但引起共鸣的状况就不会有很多了。AI始终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但它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生活、工作、学习等。

四、 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出路及应对策略

1. 人工智能翻译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我们更应该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将它作为辅助工具,从而提高翻译的工作效率,两者相辅相成,得到更高质量的最终译本。

2.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这需要通过艰苦的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站稳脚跟,走向更高的翻译界平台,毕竟基础的中英文本对照很充足,刚入行的翻译新手很容易被人工智能翻译所取代。只有走向金字塔顶端,才不会受到威胁。

3. 开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翻译极具商业价值,参与人工智能翻译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智能翻译相关产品的研发。

4. 跳出机器语言的学习方式。自然语言的规则非常复杂,往往是约定俗成的,還有很多地域性的表达。特别是语法规则,它在日常对话交际中使用得非常明显,这恰恰是人工翻译对抗人工智能翻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5. 要想不被人工智能“干掉”,只有确定自己的专业翻译方向,把AI当成自己学习的工具,各个击破,成为更高深技术的掌握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 结语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余年,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人类与人类通话始终是最能理解的,冷冰冰的机器是无法代替人的感情和智慧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来应对这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手持AI翻译,从容作译者,笑对人生的最难关!

注释:

[1]Siri 与Google Now均为语音助手软件。

[2]《三体》是由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其第一部经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参考文献:

[1]王万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韦康博.人工智能[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3]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数字化时代的翻译[M].朱波,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刘庆霖,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猜你喜欢

机器翻译冲击人工智能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2019:人工智能
阅读理解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互联网+新时代下人机翻译模式研究
“语联网+行业” 助力中国伟大复兴
大数据背景下石油科技翻译
大数据背景下石油科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