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2019-12-04孙聪陆杰
孙聪 陆杰
【摘要】 目的 探讨实行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68例早产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除外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6个月后体格发育和运动发育情况。结果 出院6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为(7.4±0.6)kg、身长为(64.1±1.6)cm、头围为(43.2±1.7)cm, 均优于对照组的(6.9±0.5)kg、(62.4±2.4)cm、(41.3±1.6)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 6 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C)评分为(43.76±7.43)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42±6.8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对早产儿实行院外延续性护理可以增加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 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情况。
【关键词】 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运动发育;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101
随着我国新生儿医疗、护理技术以及围生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然而早产儿出院后的运动发育状况仍旧是当前新生儿科关注的重点[1]。由于早产儿的各种器官和免疫功能均没有发育完善, 与足月儿相比其生长发育及运动发育能力比较差[2]。因此, 为提高早产儿生长发育以及運动发育能力, 需要对其进行院外延续性护理。本研究分析行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观察组早产儿中女20例, 男14例;平均胎龄(31.3±3.8)周;母亲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25.9±4.2)岁。对照组早产儿中女19例, 男15例;平均胎龄(31.5±3.8)周;母亲年龄 22~41岁, 平均年龄(25.3±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早产儿胎龄<36周, 出生体重<1450 g。排除标准:早产儿出生时发生早发型病理性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脑出血, 或者出生时Apgar评分<4分, 或者有畸形。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早产儿行常规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早产儿出院前进行抗感染、暖箱复温、营养支持等常规护理;对早产儿机体功能检查不断完善;出院前对早产儿母亲讲解常出现的问题, 而且要说明处理和预防方式;出院后要让早产儿定期回院复诊, 并且不定期使用电话了解早产儿情况。
1. 2. 2 观察组 早产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除外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新生儿主管护师及护士、新生儿科医生、儿保科医生。该小组主要负责制定与实行院外延续性护理方案。同时收集并整理后期数据信息。②对早产儿运动发育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早产儿入院时, 小组人员要及时与早产儿的父母及其他家属沟通, 并介绍延续性护理专职的相关护士, 将早产儿情况进行必要说明。③建立家庭追踪随访档案, 在早产儿出院后6个月给予延续性护理。小组人员通过电话或者视频形式将早产儿相关运动发育的知识讲解给早产儿母亲, 1次/周。④开展与早产儿运动发育相关的讲座, 要求所有早产儿家长参加。讲座的时间控制在30~50 min, 出院后1次/个月。讲座主要内容为视听训练、运动功能训练、被动体操、语言交流等, 然后将相关图文资料发放给早产儿家长, 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工作。⑤康复训练。按照早产儿不同时期的运动发育特性做出相关的训练指导。在此期间有早产儿出现运动功能落后的一定要实行康复性训练。早产儿出院后要保持家庭康复性训练, 主要为语言功能、认知功能、感官刺激等训练。出院3个月内, 随诊1次/个月, 之后随诊1次/2个月, 6个月后则随诊1次/3个月, 直至早产儿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出院6个月后, 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运动发育情况。体格发育相关指标为体重、身长、头围;运动发育则使用ASQ-C进行评估, 其量表测定能区为精细动作、粗大运动、沟通等, 每个能区的得分相加为总分, 总分越高则表明早产儿运动发育的情况越佳[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对比 出院6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为(7.4±0.6)kg、身长为(64.1±1.6)cm、头围为(43.2±1.7)cm, 均优于对照组的(6.9±0.5)kg、(62.4±2.4)cm、(41.3±1.6)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早产儿运动发育情况对比 出院 6 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ASQ-C 评分为(43.76±7.43)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42±6.8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院外延续性护理是指对早产儿出院后的护理服务模式。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 确保对出院后的早产儿实行健康服务、护理, 并与早产儿家属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从而避免早产儿出现异常现象[4]。
实行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使早产儿父母接受正确的指导, 使其育儿技能大大提高[5-8]。本次研究中对早产儿出院后6个月实行了院外延续性护理, 在早产儿出院前对其运动发育进行全面评估, 随后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并建立家庭随访的档案进行康复性训练, 完全体现了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研究结果表明, 出院6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 观察组的体格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出院6个月后, 观察组早产儿ASQ-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观察组早产儿运动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早产儿实行院外延续性护理能够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和运动发育,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瑾, 高玲珊. 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母亲育儿认知水平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29):117-119.
[2] 侯贺, 杨淑梅, 高霞.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Meta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8, 15(18):91-96.
[3] 李海萍. 延续护理在改善早产儿远期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2017, 15(36):4526-4528.
[4] 成茹芳. 早产儿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26):103-104.
[5] 蒙婷婷. 延续性护理对早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贵州医科大学, 2016.
[6] 刘桂华.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 2014.
[7] 闫春梅, 宋玉娥, 经鑫爱. 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17):2330-2332, 2418.
[8] 熊永英, 邓成菊. 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35):188.
[收稿日期: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