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流程落实核心素养

2019-12-04叶宏秀

考试周刊 2019年81期
关键词:教学流程灵活落实

摘 要:新课改环境下,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化学教师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笔者在文中提出了创设完整学习过程的教学流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并阐述了如何规范、灵活使用教学流程目的及使用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教学流程;规范;灵活;核心素养;落实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写道:“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通俗易懂地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它更应该是凝练人文底蕴,植入科学精神、培养责任与担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实现实践与创新。换言之,教育目的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那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一、 建立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流程

目前,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师生交流的主场地;而教学流程即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脊梁、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变教书为教人;应该转型课堂教学,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以学科为本位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将课堂教学定位了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儒家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环节。其中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审问即详尽地提问,慎思即谨慎地思考,明辨即充分地分析、判断与辨别,笃行即坚持不懈地将知识付诸行动。“学问思辨行”的思想系统总结了学习的每个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标准。同样教育家杜威将学习过程视为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他将经验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统一起来,并认为这一过程包含五个基本步骤或环节即: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摒弃“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并以些为导向,创设类似杜威学习过程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到“学问思辨行”。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总结出了完整学习的教学流程即:激疑(趣)、讨论、明理、应用、反馈,也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驱动,引发学习兴趣——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完成科学探究,进而明理——应用理论、解决问题,达成反馈。这一过程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展现了杜威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科学探究氛围中,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深知交流的必要;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学习,感悟科学精神,实现实践与创新;在明理中掌握科学知识,凝练人文底蕴;在应用中领悟化学重要,引导健康生活,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这就是化学核心素养落地的体现,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 规范教学流程,形成化学科学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规范使用教学流程,使学生时常处于科学探究氛围,完成科学探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化学科學思维。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能像在课堂学习一样发动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

化学教材是化学精英的心血,教材每一专题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每个知识点的展现体现了科学探究历程;每一栏目的安排体现了“别有用心”。因而笔者认为充分运用教材,根据教材中的栏目精心设计、规范教学流程,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具体操作为:依据课文内容,借助教材的栏目中的“你已知道什么”“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也可以自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化学实验、生产生活经验、网络视频、小道消息等)进行激趣(疑);运用教材中“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引导讨论进而明理;运用教材中的“联想与启示”“练习与实践”进行应用反馈;运用“拓展视野”深度学习;当然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发更好的教学素材进行设计。

下面笔者就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性质教学为例,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激趣(疑):第一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笔者借用“你已经知道什么”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写出他们已知道的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达到知识回顾并达成激趣目的。在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利用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讲叙《龙王泉》的故事,在故事层层铺垫中抛出了“重弹”——破铁罐为什么变铜罐;龙王泉为什么对眼疾有一定疗效?使学生产生问题驱动进而激疑。

讨论:九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因而笔者运用“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常见金属的应用并说明这一应用体现了金属怎样的物理性质。这一过程,旨在激发讨论,并引导设计实验验证对金属物理性质的猜想。而化学性质对学生而言只在前面几章学过一些,因而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抓住金属的相似性,猜想金属化学性质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明理: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及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金属性质的相似性,达到明理效果。

应用、反馈:运用PPT展示日常生活常见的金属用品说明运用金属的哪些性质;同时结合课文中的“联想与启示”引导学生思考“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及装置”;解决“铁罐变铜罐”之谜,分析日常生活不用铁制品装酸性物质等生活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达成应用目的,反馈学习成效,明白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反映性质的特点。

当然,在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点展示体现了清晰的科学探究历程或知识形成的探究历史,规范教学流程只要依据教材内容,根据教材栏目,设计适当的情境,将学生置于科学探究氛围或置于知识形成的历史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知识体系,达到教育目的。但有点知识点的展示没有非常清晰明朗的探究历程或者形成定义的探究历史,如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溶解度。教材直接呈现了溶解度定义,没有探究过程,但溶解度的定义是这节课的重点,是溶解度图象运用及溶解度计算的关键。如果“填鸭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偏差。因而为了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定义,认真分析教材,我们会发现溶解度定义在呈现的前一课时已做出了很大的铺型,如学习了溶解性定义、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知识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比溶解度的定义,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田径场上本班同学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兴奋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田径项目比赛公平性即设计比赛依据,进而设计一场比较两种物质(如NaCl或KNO3)溶解性大小的公平赛,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考查了已学的知识点,结合比赛设计的依据(即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某一数据的大小)进而精确掌握定义,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历程,展现了学生完整学习的过程,也是规范使用了教学流程。因此可见,无论是什么内容,无论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如何,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教材,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规范使用完整学习过程的教学流程,就一定能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思维,让化学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

三、 根据课文内容,“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灵活整合教学流程

利用教材栏目设计规范教学流程,并不是“以本为本”一成不变的,我们应“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线”为思想指导,即充分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进行灵活整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产生生成性资源,我们要积极捕获,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学流程,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这节课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合金。其中金属性质不论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不仅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这节课为第七章酸碱盐乃至高中化学学习埋下伏笔。如果按照课本的认知流程,运用科学探究模式,时间上,学生只能完成物理性质的学习,化学性质只能探究一小部分。这势必打乱了学生探究思维,影响知识建构的连贯性及完整性。因而笔者在授课时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将合金有关的知识移到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之后,这样的调整之后,既保证化学性质探究的连贯性及完整性,维持浓厚课堂探究氛围,也保证了课时内容安排的适度性。而在金屬与氧气探究实验中,有一学生将自己配戴的银链进行了实验,发现没有明显的现象,因而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产生了疑问。笔者抓住这生成性资源,引导全班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从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及实验前金属外观、用砂纸摩擦后的外现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日常生活金属存在、使用等进行交流研讨,从而得出金属性质递变性,排出相关金属的活动顺序以及明白金属活动顺序鉴别方法,同时也为下面金属与酸反应及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做了铺垫。

总之,在新课改环境下,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化学教师应该使教学转型,创设完整学习的教学流程,并规范、灵活地运用,让学生在每节45分的课堂教学变成解决问题的愉快探究化学之旅,进而达成化学核心素养落地的目的,达到化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彬霜.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课堂中落实[J].中学化学,2017(12):8-10.

[2]陈佑清.实践学习的机制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9(3):10.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60-164.

[4]李朝略,罗盛祖.“龙王泉”的传说.故事趣味中学化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16.

作者简介:

叶宏秀,福建省南平市,建瓯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流程灵活落实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关于开设计算机的辅助课程探究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