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倾力打造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样板
2019-12-04景宁畲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任淑珍
□景宁畲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任淑珍
长期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农增收、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为宗旨,积极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提升了富民能力,努力打造了生态建设的景宁样板。今年9月,该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属丽水市唯一,全省仅三家单位获奖。
一、全方位展开森防保护
(一)病虫防控
通过实施“疫木清理无痕化”和“松材线虫病注射液注干防治”相结合的防控措施,景宁畲族自治县实现了松材线虫病“有病不成灾”的防控目标。2011年至今,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连续8年获得了全市松材线虫病防控优秀单位。一是技术加持,科学防控。清理枯死松树2330株,完成注干施药3万支,挂设诱捕器200只,完成2轮喷粉防治作业。二是联合检疫,常规监测。加强对村级测报员业务和防治技术的培训,强化疫情的常年监测,开展“绿剑护林”联合检疫执法13次。三是全员动员,全面普查。今年3月15日至3月31日期间,开展了全面普查,共调查6606个小班,64913亩森林。
▲景宁畲族自治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二)森林防火
从2016年至今,景宁畲族自治县连续实现5年清明节“零火灾”。一是令行禁止,落到实处。规定3月25日至4月15日为全县禁火期。丽水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陈重亲自调研;该县多次召开全县安全生产会议;副处级以上领导深入21个乡镇(街道)督查包干区内情况;县与乡、乡与村、乡与专职网格员(护林员)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村与户签订责任书4.27万份,签订率96%。二是撒开天网,全面监管。采购2架无人机用于高山野外巡查,实现无人机检测火源、语音预警;森林消防智能监测指挥系统对9处火灾多发、频发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手机APP软件火灾告警,实时预警信息全覆盖;监测预警信息联动互通,全县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全天24小时待命。三是因地制宜,精施良策。投入1450万元建成森林消防管网系统,实现森林防火重点地区“引水灭火”设施全覆盖;以易物交换来改变传统习惯,清明期间共发放鲜花3630枝、花籽1255袋、树苗1220棵;采取以案说法、“乡贤队伍”、党员宣讲、“五个一”、“3·19”主题日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清明期间共转播森林防火视频3000余次,微信转播量500余条,发放宣传单3662张,发送短信193761条,横幅悬挂500余条。
(三)林政管理
林木采伐量发放限额连年下降,林木蓄积量年提高60.8万立方米。一是依法行政,提升公信。全年办结案件85宗,处理违法犯罪人员90人,救护国家保护动物31只;完善公益林的区划落界,严格管理和规范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二是机制保障,长效保护。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85份,合格率100%,发放林木蓄积 11396.34立方米;办理征占用林地13起,面积131.056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41313090元。三是网格管理,专业管护。在全省率先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社会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公益林日常管护、林区防火等工作;建立县公益林专业管护队和乡、村级护林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网格员(护林员)332名。
二、全方位激活森林资源
(一)资源培育,活跃生态
高效管理促进了景宁森林资源的健康快速增长,取得了明显的“森林生态效应”。2018年,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被浙江省政府评为“全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一是绿化造林,美丽林相。近5年来,该县完成绿化造林更新4.7万亩,美丽林相1.78万亩;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14个,市级绿化示范村67个;新植珍贵树种69.11万株;抢救性保护古树名木454株,保护古树群10个,建成古树特色公园11个。二是建设生态,创设效益。该县累计建成公益林优质林分119.95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达87.91亿元,公益林生物总量1274.7万吨。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89个县(市、区)第二,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三是夯实基础,全民动员。该县累计建成了林区道路851公里,修复了115条受损林道,改善了林区交通基础设施。携手景宁中学举办了“关注候鸟迁徙、维护生命共同体”“爱鸟周”等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野生动物标本展览、开展“生物馆活动日”,发放野生动物宣传资料2600余份,出动宣传车4次、宣传横幅3条、展示画板11块、展示动物标本25件。
(二)念好山经,乡村振兴
▲景宁畲族自治县美丽林相建设
让“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一是发展经济,打造精品。该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景宁600”产业,建设“一亩山万元钱”基地5243亩,巩固提高7307亩,建成示范基地10个,带动农户1500户。创建市级生态精品农产品3种,成功创建市级森林小镇1个。二是狠抓产业,富民增收。加大林旅的深度融合,建成森林旅游区4个,林区农家乐325家,林下经济基地26个、1830亩;“一亩山万元钱”辐射推广4130亩,巩固深化6380亩。三是管理资金,落户到民。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4.37亿元,其中损失性补偿资金3.56亿元,惠及689个村(组)集体经济组织、3.3万农户以及2个国有林场,单户公益林面积最大的村民可达43925元。
(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一是创新培育,用活市场。该县建立了金丘、白鹤、大都三大香榧示范基地,完成了竹林改造提升5.13万亩,建成了油茶良种推广基地1.5万余亩、技术推广基地3000余亩,培育了一批油茶专业合作社;培育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9家;保持全县公益林火灾保险全覆盖,投保政策性林木综合保险8.18万亩;组织申报市级生态精品农产品9种、示范企业1家。二是推动民生,盘活资源。加快林地流转,完成林地流转面积4820亩,规模林地流转办证面积1530亩。累计流转林地6.7万亩。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窗受理”和“全域通办”,2018年受理办结行政审批1300余件。三是完善体系,激活资源。结合发展茶叶、毛竹等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森林金融体系,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69亿元,惠及农户218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