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临床药理学》课程“3+1”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改良措施

2019-12-04龚肖涵刘可欣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药理学课程内容临床

龚肖涵,刘可欣,汪 晖,徐 丹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1)

《临床药理学》是从药理学科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与新药开发、药品管理、药物治疗学发展和医学教育都有密切关系。自武汉大学开设必修课《临床药理学》课程以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为了探究《临床药理学》“3+1”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对2016、2017年度武汉大学《临床药理学》选课的研究生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改良措施,旨在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问卷以2016、2017年度武汉大学《临床药理学》的选课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预发放问卷 130份,回收问卷122份。

1.2 研究方法

参照相关文献自编问卷,经投放、回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问卷调查,探究“3+1”课程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及其原因、相关改进措施等,最后总结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和意义。

1.3 统计分析

所有结果用百分率表示。计算公式:r行c列表资料卡方检验的卡方值=n[(A11/n1n1+A12/n1n2+…+Arc/nrnc)-1]。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为目的。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临床药理学则为药物治疗学提供理论基础。“3+1”课程教学模式是指3学时的理论知识教学与1学时的课程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其中,3学时的教师理论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1学时讨论课则采用教师预先指定几个方向讨论提纲,学生通过提前查阅资料并结合临床相关实际进行汇报,师生讨论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学习。与传统模式(即4学时的理论知识教学)相比,“3+1”课程模式有1学时的时间让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与讨论,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消化。本次调查旨在以《临床药理学》课程为例,研究与传统模式相比,“3+1”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相关的改进措施,以达到将授课效益最大化的效果。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理论课程接受度

调查发现(见表1),多数学生对3课时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度较高,但有部分学生认为理论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63.9%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但需要稍加引导;有少部分学生(12.3%)认为比较困难,需要耐心引导、详细解释;23.8%的学生认为很容易,完全可以理解。其中,认为课程内容详细程度适中,可以很好理解的学生占比75.4%,但有13.3%的学生认为内容过于详细,建议有所选择,以及10.7%的学生因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认为讲解不太详细,并希望细化知识点。我们推测以上差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试者的专业背景(如生物学、化学、农学)与本课程有较大差异,且本科时期未受到相关知识培训,造成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偏差,理解课程内容较其他学生更为吃力。

表1 选课研究生对《临床药理学》理论课程接受程度

(2)讨论课程参与度

讨论课时为学生自主选题,课下收集资料后于课上向大家展示,并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以此获得不同的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授课老师在讲完“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后,列举临床药师在会诊时遇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并针对病例中用药治疗效果、药物配伍及副作用提出了思考问题。学生运用授课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了热烈讨论,加深了对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疗效关系的认识,复习并巩固所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仍有部分学生选择持观望态度,等待有想法的同学发言。在讨论环节中,参与小组展示的学生占比73.8%,未曾参与的学生占比26.2%(P<0.01),推测部分学生不参与的原因与个人能力及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部分学生未参与展示的原因,调查显示:部分学生(46.9%)积极报名,但人数太多,无法及时响应;部分学生(25.0%)不习惯上台展示,觉得其他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还有部分学生(28.1%,P<0.01)认为内容与专业不一致,较难理解,上台展示能力有待提升(P<0.01)。调查同时发现,愿意积极参与,大胆展示的学生则有多种因素:认为自己掌握程度熟练,欲与同学分享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学生占比31.1%,而对案例不熟悉但是很感兴趣,欲与同学讨论的学生占比24.4%,有的学生则是在小组成员的推荐与支持(17.8%),以及教师的鼓励与引导(33.3%)下积极参与。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75.6%,P<0.01)有锻炼自己的分析及展示能力的积极心态。仅参与度而言,大部分学生持积极态度,少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个性因素或专业背景不同等原因,对讨论环节响应度不高。这个结果侧面反映了学生自我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激发,才能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更为投入,更为享受。

表2 选课研究生对《临床药理学》讨论课程参与程度

3 讨论课程效果

就讨论环节的效果而言,调查显示,参与本课程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59.8%的学生表示满意,38.5%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P<0.01)。在讨论环节对于加深课程内容理解程度上,一半学生(50.0%)认为很有帮助,对前3学时授课内容理解起来更容易,另有部分学生(48.4%)认为有部分帮助,对课程的理解更全面,但仍有进步空间(P<0.01)。讨论环节给学生带来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77.9%),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帮助(63.93%),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71.3%),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43.4%)(P<0.01)。综合调查发现,讨论课对于调度学生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程度的帮助,其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理解理论知识较为困难的跨专业学生来说,“3+1”课程模式中的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活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于整个课程效果而言,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其加强了基础理论,可以丰富知识(78.7%);分析了临床案例,积累实践经验(64.8%);了解了科技前沿,拓宽知识面(41.8%);参与了课程讨论,活跃思维(57.38%);培养了综合素质,提高个人能力(43.4%),学生获益程度显著(P<0.01)。

表3 《临床药理学》讨论课程效果

4 讨论课程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延伸课堂讨论效果,提高讨论效率,本研究也分析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及课堂效果给出的一些改进措施。在1课时讨论环节所出现的时间点上,33.6%(P<0.01)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授课穿插进行较为合适,能结合课程内容及时讨论;43.44%(P<0.01)的学生保持在教师授课后的时间段,有充足的准备时间;23.0%(P<0.05)的学生认为在教师授课前进行讨论效率较高。对于如何加强学生参与展示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几个方面的因素。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希望展示方式多样化,不局限于PPT(77.1%,P<0.01),教师在课前提供不同方向的问题(63.9%),面向更广的专业背景的学生,自愿展示的人较多,希望增加展示的时间与机会(44.3%),同时教师也要更积极的鼓励与引导(39.3%),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P<0.01)。加强学生自我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既说明了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积极性,也说明了教师在此方面还需提高自身素质,多元化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目前讨论环节的题目由教师挑选,但我们调查了学生自主出题的意愿,结果显示,35.3%的学生希望自主出题,认为有助于讨论学生个人不明白的知识点,答疑解惑;相反,19.7%的学生则拒绝由学生出题,认为学生知识面程度不够,容易造成误导;45.1%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认为出题人为教师或学生并不影响,只要是讨论题目都可以进行学习(P<0.01)。

对于讨论环节的内容,本课程设置的临床案例分析较多,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生(60.7%,P<0.01)认为临床案例分析有帮助,能有利于更好理解药物的实际使用方法;少部分学生(37.7%,P<0.01)认为有部分帮助,分析讨论过程仍需改善。其中,又有19.7%(P<0.01)的学生认为讨论环节中的临床案例较少,希望能加大案例数量;另有73.8%(P<0.01)的学生认为案例数量适中,暂不需要调整。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讨论临床案例对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必要性。

就日后的授课内容而言,我们分析了不同学生所希望增加的不同内容。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课程内容能够增加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综述(59.0%,P<0.05)、国际前沿先进的技术手段(59.8%P<0.05)、科研问题选择与实验设计(54.9%)、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容(45.9%)和临床最新案例分析(46.7%)等内容。学生对内容需求的多元化,更凸显了学生知识背景与科研兴趣的多样化,体现了在授课过程中,因材施教及加深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表4 《临床药理学》讨论课程改进措施

3 讨论与建议

3.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由于药理学内容较多、枯燥且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接受度。

临床病例在理论教学中的引申.教师应注重临床病例的整理和收集,授课前,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进行阅读分析,并根据教学目标,挑选能够突出教学主题、内容生动、紧密联系实际的真实典型案例。讲述各章节药物理论知识的时候,如能用1~2个病例引出这个章节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本章节内容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视频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对于某些经典药物的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较之于枯燥的文字图片内容的PPT,带有声音与画面的教学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加入药物相关的奇闻逸事。在讲述某些药物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此类药物发明及应用相关的趣事, 让课堂活泼生动有趣,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2 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

在本研究中,1学时讨论环节的效率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质量能否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教师都应当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出来,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学习过程中[1-3]。在普通的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限,在课堂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基本上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水平也难以反馈至教师[4-7]。而“3+1”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知识的传输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与人探讨是一个不断促进自己的过程,正确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因此,适当增加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可对课程教学起到良性效果。

本研究结果分析了“3+1”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提出了1学时讨论环节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方面有极大改善。讨论主题一旦确定下来,师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学生要搜集、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为讨论内容做准备;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该议题方面拥有渊博的学识,以便于正确分析和评价学生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8-10]。

同时本研究也分析了部分学生对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为其专业背景不一致、学习课程较难理解以及学生个性等因素使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我们提出了增加不同方面的讨论内容,多种讨论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等改进措施,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不同方面获益。该研究结果为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相关指导建议,使其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3.3 注重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药理学》这门课程是为以后临床上处理相关药理问题而准备的,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及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日后掌握临床知识十分必要,因此更需要学生用临床的思维去探究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发展医学的高素质人才。然而课本上机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临床学生来说远远不够。通过讨论课程设下的临床案例,让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病人病情,启发式学习治疗药物,这种授课方式能将药理学和临床实践更紧密的联系,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课本知识与实际[11-13]。如此一来,讨论课程的设置对于教师的要求则为更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无法高效的获得知识,也导致部分教师容易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停滞不前,教育水平原地踏步。

近年来由于对素质化教育的逐渐重视,很多教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提出科学性的问题,教师需加强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的学习,同时应掌握国内外最新药理学研究动态,时刻与学生分享各种研究成果。本研究结果侧面反映出,当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爆发“头脑风暴”时,学术与信息的传递愈发激烈,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愈高。只有具备丰富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教师才能在讨论课堂上起到真正的引导与教育作用。教师的培养是讨论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14-17]。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研究,《临床药理学》的课堂教学中,“3+1”教学模式的优势可见一斑。只有克服“上课教师满堂灌,下课学生扔一边”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生动、有趣、理论联系实际,引导研究生对《临床药理学》这门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龚肖涵,刘可欣:设计问卷,提出论文构思及撰写论文;汪晖,徐丹:总体把关,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药理学课程内容临床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金化浊方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