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词》作者小传订补
2019-12-04陆勇强
陆勇强
2004年出版的《全明词》共收录作者1 300余位,词作约2万首,填补了断代文学文献整理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为明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然,该书也存在一定的疏失,除了作品失收较多、辑佚不全之外,还有一部分的作者小传或漏著字号、里籍,或不载科第、仕历、著述、生卒年等,甚至有因不明作者的生平事迹而误将清人作明人者。《全明词》的编纂体例以作者立目,故作者小传对编次全书以及帮助读者了解作品都极为重要,而传记如能“说明文献依据更胜,能将作者事迹据传世文献无大挂漏讹误地全面扼要表述者尤胜。”[1]缘此,笔者通过寻检别集、总集、地方志等,陆续获得若干词家的生平材料,现略作订补如次,希望有助于《全明词》的修订。
一、储昌祚
见第3册。作者小传云:“储昌祚,字肩宇,宜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按,既云“历官”,而只叙录一个官职,似有不妥。《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卷六《西大分世系表》载:
……公由贡生中万历壬午举人,己丑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知县,行取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改福建建宁府浦城县知县,升南京大理寺左评事,转寺正。再升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转职方司郎中。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备兵重庆,晋阶副使、中顺大夫。
生明嘉靖己未二月二十二日,卒明崇祯庚午六月十六日,寿七十二。崇祀乡贤,鄱阳、浦城俱祀名宦。[2]5-6
这篇传记,准确地记述了储昌祚出仕为官的经历及生卒年。“嘉靖己未”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崇祯庚午”即崇祯三年(1630)。
二、沈朝焕
见第3册。小传云:“沈朝焕,号太玄,仁和人。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未涉及其仕历、著述、生卒年。王同《唐栖志》卷十一《人物四·耆旧上》云:
沈朝焕,字伯含,楠之子,仁和人。万历壬辰进士,授工部主事。……秋,典试山东,所拔皆知名士。……寻命榷关荆南,苛细悉捐,民困大苏。转职方员外,升武选郎中。谢绝权贵,钳勒豪吏,积弊肃清。然终虑承平久,文恬武熙,尤宜清查。条上四事,一京营将士宜练;一辽左军饷宜核;一武臣世爵宜叙;一秦晋乱萌宜防。时天子方御北台,读朝焕疏,为中罢。……诸不便之者,中以考功法,调外,知靖州。靖俗尚巫鬼,朝焕以礼义教化之,期年大治。历升四川按察佥事。……转福建布政参议,致仕归。未一月而卒。朝焕尝留心边计,深谙用兵,尤长于诗文,所著有《泊如斋全集》,卓然称一代作者。[3]
据此,可知沈朝焕历任工部主事、兵部武选司郎中、四川按察司佥事等,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参议。其著作“《泊如斋全集》”,一名“《沈伯含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五载:
沈朝焕《沈伯含集》二十七卷,《亦适编》七卷、《泊如斋集》六卷、《马曹稿》五卷、《劳人草》一卷、《渠阳小草》二卷、《田家杂咏》一卷、《和陶诗》一卷、《北台赋》一卷、《抱膝长吟赋》一卷、《入蜀诗》一卷、《锺陵草》一卷。字伯含,仁和人,福建参政。[4]
沈朝焕的字号、诗歌创作成就、生卒年,顾起元在《明朝列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太玄沈公神道碑》中皆有记述:
公讳朝焕,字伯含,别号太玄,又有称黄鹤山人、绿雪翁者,其所自寓也。……公弱冠称诗,老而弥笃。自举秀才、偕计吏,历仕南北,所至必与其名流相倡和,中遭坎壈。望衡岳,浮洞庭,溯桃源而上,揽五溪二酉之奇……治兵于蜀,磨墨盾鼻,壮思风飞。陟临邛,经九折坂,三渡泸水,再纵辔于雪山、瓦屋、青城、峨眉间。遇景会心,掞而为句。……公生以嘉靖戊午之七月四日,卒以万历丙辰之二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有九。[5]
“嘉靖戊午”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万历丙辰”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沈朝焕的生卒年可据此定谳。
三、安绍芳
见第3册。小传云:“安绍芳,字茂卿,无锡人,号研亭居士。后更名泰来,字未央。国子监生。工词翰,善写竹石。有《西林集》传世。”按,此小传似可完善。吴亮的《明太学生研亭安公暨配吴孺人墓志铭》对安绍芳的字号、科场经历以及生卒年均有记述:
……懋卿为佥宪文孙,风流文采,照耀江左。安之以词翰称,自懋卿始也。懋卿于文,爱咸阳、西京;于诗,爱开元、大历;书法宗洛神、曹娥;绘事仿元稹、公望、叔明诸名家。挥洒盘礴,无一不妙天下。十七补郡诸生,试辄高等。思与海内贤豪长者游,乃以例入太学,交愈广,文日奇。丁卯,试棘围,同舍生作奸捍罔,波及懋卿。……辛未,走阙下,上书讼冤。当事者怜懋卿才,烛其枉,事得白。己酉,复入北雍。……懋卿卒于万历乙巳,距生于嘉靖戊申,得年五十有八。[6]
据此可知:安绍芳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安绍芳曾卷进科场舞弊案。经过申诉,冤屈得以洗雪,可以再次参加考试。陈继儒《安砚亭先生传》云:
是时甫十七,娶吴孺人。孺人屏谢时世妆,德业相勖公。公不复辗转内顾,刻苦下帷,视一第如解衣相似。会贵人子为狡狯所阱,波及公。……再上书走阙下,赖刘侍御挺身直其冤,公乃更名泰来,字未央。拮据葬父毕,裹箧北雍。己酉、戊子,罢归。辛卯,几入格,会房考争甲乙名,两报罢。公自此半耗雄心,又苦艰子。建白榆阁以祝多男,连举丈夫子五人……[7]666
可见“更名泰来,字未央”是出于考试的需要。安绍芳的著述,《安砚亭先生传》云:
郡大夫尝以修志敦币聘公。志成,叹赏有良史之法。诗名《青萍集》、《二京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于世。[7]666
安绍芳的著作,据《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卷三有《西林集》《白榆阁集》。《西村纂》今存崇祯九年(1636)安璜刊本;《西林集》一名《西林全集》,今存万历四十七年(1619)安绍芳墨颠斋刊本,此二书南京图书馆均有收藏。
四、曹堪
见第6册。小传云:“曹堪,字子顾,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王屋、钱继章、吴熙过往甚密。有明刊《未有居词笺》。”按,曹堪即曹尔堪,明末清初的重要词人,“柳洲词派”的代表作家。《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一》载其传:
……顺治九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侍读,升侍讲学士,以事罢归。尔堪淹博强记,多识掌故。所过山川阨塞,无不指画形势。与之游无贵贱,俱能识其家世,积久不忘,人比之虞世南行秘书李守素《人物志》。尝扈瀛台、南苑受诏,与吴伟业同注《唐诗》,书成,得旨嘉许。工诗,在京师时,与宋琬、沈荃、王士祯、施闰章相唱和。士祯尝荟萃其诗,并王士禄、汪琬、程可则诗刻之,称海内八家。罢官后,优游田园间,为远游篇什益富。为诗清丽可讽,尤侗谓尔堪兄弟,人目为云礽王谢、风貌阮何。卒,年六十三。著有《南溪文略》二十卷、《词略》二卷、《杜鹃亭稿》。[8]
据此传记,曹尔堪于顺治九年(1652)成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因此不应入明。他因何事被免职归里,此传未明言。施闰章《翰林院侍讲学士曹公顾庵墓志铭》则有较详细的记述:
章皇帝升遐,今上登极,遇国恩,追赠其两世,君益勤厥职。坐族子逋赋累,夺级南归。适童奴与县卒角,误触尉怒,尉肤诉长吏,语过激,事闻,坐谪当徙关外。先是君不交公府,当事吏多不悦;又自恃无罪,不诣吏求解,故卒坐法,实非其罪也。一时朝士亲交惜君者,争助私钱,用营建例,得赎无出塞。[9]381
“逋赋”即拖欠赋税。顺治十八年(1661)初,清政府因财政窘急,下令严厉催征钱粮、并惩治拖欠之士绅。按清廷制定的条例,凡列名于逋欠之册的秀才、举人、进士,皆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员则降二级调用,衙役照赃治罪。不原情之委屈,不分情节之轻重,“一挂弹章,便即降革。惟大学士金公之俊以自陈复职,其他如张太常讱庵、叶编修芳蔼止欠一厘而降调,郡庠生程兆璧玠册上开欠七丝而黜革。功令之严,可概知矣。”[10]仅苏、松、常、镇四府及溧阳一县,就褫革绅衿13 000余人,被逮者3 000人;浙江台州,处决和流放人犯达60余人。此即所谓“奏销案”。曹尔堪不幸罹案而被免职。孟森先生认为:“曹氏自华亭徙嘉善,已历十世,坐族子逋赋累,必其族子之尚留华亭者。嘉善与华亭接壤,田产或有关连,固亦常事。”[11]曹尔堪夺级家居后,又以童奴事坐法贬谪,从此以后不再入仕。康熙十年(1671)春,“尝一过京师,诸公卿欲为白,复其官,龃龉不果行。君亦掉头兴尽,曰:‘六十老人岂复梦金马门哉!’”[9]381
据沈松勤先生的叙录,曹尔堪的“词集有《未有居词笺》五卷,署名‘曹堪’,刊于崇祯八年(1635),为《全明词》收录;《南溪词》二卷,刊于康熙五年(1666),为《全清词·顺康卷》收录;《京华词》一卷,有曹尔堪八世孙秉章抄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全清词·顺康卷》与《顺康卷补编》均未收录,前有曹秉章、邓孝威两序及曹尔堪《词引》一文。”[12]
关于曹尔堪的生卒年,《曹公顾庵墓志铭》有明确的记载:
君生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七月二日,……君享年六十三,以康熙十八年己未十一月二十七日卒。[9]382
五、陆繁弨
见第6册。作者小传未载其生卒年。陆繁弨著有《善卷堂四六》,卷首载有陆宗楷所作的《陆繁弨传》,中云:
公讳繁弨,字拒石,高祖吉水公之孙也。……敬慎如斯,规条具在。询足扬夫祖德,因知大有父风也。于康熙甲子年二月二日疾卒,行年五十。[13]372-373
陆宗楷乃陆繁弨之侄孙,所记必有依据,应属可信。因此,陆繁弨的生卒年可著录为1635—1684年。陆繁弨的父亲陆培,字鲲庭,崇祯十三年(1640)成进士,南明弘光时授行人。为人任侠尚义,重然诺。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入杭州时,陆培殉节于横山,年仅28岁。时陆繁弨甫10岁,心怀隐痛,遂隐于河渚,侍养母亲,拒绝应试。《陆繁弨传》云:
不幸所生,乃遭斯厄。亲亡国破,万念尘灰。地厚天高,一身踞蹐。效平原之舐血,如飞汤火之中;同卞壶之殉身,欲附云霄而上。……维时学使者张公安茂,景行前哲,嘉惠后人,许备员于黉宫,示吹灰于黍谷。公则敬辞宠命,特撰报章。应知任昉之先,未必亭亭骨鲠;岂有王蠋之子,必事楚楚衣冠?有意负薪,不作揣摩之学;无心对策,如陈恸哭之书。[13]373
章培恒先生以为陆繁弨乃“实衔恨于清廷,誓不屈节出仕者也”[14]。
《郭西小志》中的小传记述了陆繁弨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态度:
……年十五作《春郊赋》,词藻流美,笔不能缀。伯丽京见之喜曰:“王筠《芍药》逊其敏,正平《鹦鹉》让其工。”后父殉难,拒石奉母读书,编摩经史,尤善谈论不倦,于长筵广坐中,佳音如玉屑。风流文彩奕奕动人。或劝其试,不应。学使张安茂廉知之,檄有司,令召。上书陈情,不赴。[15]
六、朱尔迈
见第6册。作者小传云:“朱尔迈,字人远,海宁人。诸生。”按,此小传似可完善。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记述其家世、字号、著述、生卒年和文学创作才华甚详:
覃思于六艺之文,百家之言,视科举时文,不屑屑也。其稽古之功亦勤矣!四上京师,再探禹穴,其于蜀道,入则从陆,出则从水,览六朝之佳丽,瞻孔、孟之遗风,不可谓无江山之助也。其在京师,名公巨卿尝延之东阁,以观四方奇士,人远因得遍交之。相与唱和者,王西樵、阮亭、宋荔裳、朱锡鬯、屈翁山、郑禹梅、陈其年,皆当世能诗名家也。师友良矣。人远游屐所至,必有诗成集,于蜀曰西瞻,曰东将;于京师曰巢南,曰岫云,曰嫁衣,曰北征南怀,曰后北征,曰西苑,曰西山,曰南还唱和,曰燕游,曰重游西山;于金陵曰江行,曰南国;于东浙曰春舫;于家曰谷水,曰发春,曰销夏。风雅沾渍,如郑康成之传经,尤延之之抄书,一家化之。……
人远名尔迈,别号日观子,朱子十七孙,三传至湸,始迁海宁。高祖浙,高明知县;曾祖国柱;祖学礼,赠推官;父嘉徴,字岷左,叙州府理刑。人远年十六,补会稽学诸生。岷左先生素无宦情,人远入蜀,即迎之而归。时逢乱离,迁徙不常,及事定,居城西之道游堂。四方宾客,于焉萃止,投壶分韵,无日无之,而药阑藤架,恍入隐者之庐。晚又卜居西村,去城一舍,老梅百树,霜竹千梢,相与晨夕,诗境愈清,诗愁愈甚。卒于康熙癸酉五月八日,距其生崇祯壬申,六十有二年矣。[16]
文中提及的“王西樵”即王士禄,“阮亭”即王士禛,“宋荔裳”即宋琬,“朱锡鬯”即朱彝尊,“屈翁山”即屈大均,“郑禹梅”即郑梁,“陈其年”即陈维崧,皆清初著名文学家。“康熙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崇祯壬申”即崇祯五年(1632),朱尔迈的生卒年可据此定谳。
《乾隆海宁州志》卷十一《人物志·文苑》载有朱尔迈的小传,对其晚年经历略有记述:
朱尔迈,字人远,号日观,嘉徴子也。幼以诗名,弱冠补博士弟子,益潜心实学,举所读书,悉发之于诗,奇俊雄伟,不名一体。嘉徴自叙州归,尔迈承欢膝下,朝夕唱酬,家庭盛事,人艳称之。绝意进取,隐居龙山。陈泽州廷敬、王新城士正、李合肥天馥先后遣人招之,遂入都,馆合肥邸第。以疾南还,卒。[17]
“王新城士正”即王士禛。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殁后为避清世宗讳,改名为士正。清高宗又命改书为士祯。
七、方俊
见第6册。作者小传云:“方俊,名不详,以字行。明天顺间在世。与肇庆知府黄瑜有交往。”此小传有两处瑕疵:一是未涉及方氏的籍贯、科第、仕历;二是方氏名俊,且未尝以字行。《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六载:
方俊,字彦卿,河田人。少从卢皞受《春秋》,敏才博学,无书不读,最喜《程朱语录》。与名士新会蒋濬友善,日夕倡和,濬自以为不及。景泰四年举于乡,授浙江义乌令,改广西藤县。所至廉能,有政声。俸入惟购书籍,不事产业,曰:“吾留心田遗子孙足矣。”性峭直,好面刺人过,缙绅皆惮之。尝与濬造白沙陈献章,有顷,拂衣出。濬尤之,俊曰:“公甫,贤者也,必服吾直。非贤,吾何伤?”次早,献章果来谢,称俊为直谅三益友。好雌黄人物,少许可,尤善戏谑。诗文走笔立成,座中屈服。独重同年张泰。后泰历尚书,为名臣,人多其藻鉴。香山黄佐父事俊,俊卒时,尽以其家藏书籍予佐,成通儒焉。[18]
据此可知方彦卿为景泰四年(1453)举人,先后任浙江义乌和广西藤县知县。其与黄瑜交往之事见黄瑜《双槐岁钞》卷八“鹊桥仙”条:
东莞方彦卿俊,敏才博学,最善戏谑。作诗文走笔立就,座中屈服。射诗钓韵用《辍耕录》,人鲜能之。……每在讌席,人乐近之。天顺癸未,与予同会试,寓新安俞君玉家,正月六日贺予悬弧,邀往预赏花灯,擘糟蟹荐酒,戏赠予词曰……。借蟹寓予姓名。[19]
文中提及的方俊赠黄瑜的词已收入《全明词》第6册,即《鹊桥仙·天顺癸未正月六日咏蟹贺黄廷美》。
八、董剑锷
见第6册。作者小传云:“董剑锷,字佩公,一字孟威,又字晓山。鄞县人。明诸生。”其事迹、著述、生卒年均缺如。检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六,有《湖山社老晓山董先生墓版文》,中云:
晓山先生字佩公,一字孟威,鄞人。前翰林改官四川监司樾之曾孙,诸生光临之孙,高士非能先生士相之子。少而清俊,工为诗古文词,非能先生自课之。甲申之变,非能先生尚茂齿,愤甚,谓先生曰:“儿曹无庸读万卷书,且挽五石弓耳!”先生抱父而泣,焚其衣巾。自是父子互相镞厉为遗民。当是时,大学士钱忠介公故董氏婿,尚书苍水张公亦董氏婿,故国世臣之感,兼以姻眷所连,倒庋倾筐以相从于焦原者,董氏较诸故家为多。先生方馆于族兄推官德钦家,共参“五君子”之密谋,尝潜行至海上,觇诸幕府。已而烟沈潮息,相继沦丧。[20]851
据此可知董剑锷乃明遗民。文中提及的“钱忠介公”、“尚书苍水张公”即钱肃乐、张煌言。钱肃乐(1606—1648),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十年(1637)成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清兵下南京,肃乐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鲁王朱以海监国后,召其为右佥都御史,寻进右副都御史,继任兵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清顺治五年(1648),闻福建连江失守,忧愤至极,病逝于舟中。鲁王赠太保,谥忠介。其著作《正气堂集》《越中集》《南征集》等,因战乱全部散佚。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崇祯十五年(1642)成举人。弘光元年(1645),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迎鲁王于天台,官至兵部右侍郎。鲁王政权覆灭后,派人与荆襄13家军联系抗清。康熙三年(1664),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义师,退隐于小岛,不久被捕牺牲。著有《张苍水集》。
“推官德钦”指董德钦。董德钦,字若思,鄞县人,明兵部侍郎光宏之孙。以诸生加入鲁王政权,授监纪推官。“五君子之密谋”指的是“华夏、王家勤、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董志宁等人在宁波策划的反清密谋。华夏等人在弘光朝以前都是生员,清兵侵入浙江后,他们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抗清运动。”[21]顺治四年(1647)冬,清廷驻防浙江的军队,一部分撤回京师,一部分调往福建、广东。华夏等人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趁虚而起的大好时机,于是“遣使走舟山,约黄斌卿,又约义旅之在四明者王翊,在东山者李长祥,令以兵攻宁波,而己翻城应之。”[22]图谋里应外合,一举收复宁波、绍兴、台州诸府。不料,降清的谢三宾探知消息,在11月间向清廷分守宁绍台道陈谟告发。清军立即调集军队进攻各抗清义军山寨,在王翊的营地缴获了华夏、董德钦、王家勤等人联名的密信。清政府即按名搜捕,董志宁逃逸,其余六人相继被清军俘获,经严刑审问,不屈被杀。
《墓版文》还记载了董剑锷的生卒年与著述名目:
……生于天启二年九月初三日,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初三日。……所著有《墨阳内编》、《外编》、《闰编》、《晓山游草》若干卷。[20]851
九、储福畴
见第6册。小传云:“储福畴,字九斿,江苏宜兴人。著有《秋色亭词》。”按,储欣的《从兄九游传》记述储福畴的生平事迹甚详:
从兄九游,讳福畴,大伯父子也。伯父长子早夭,群从中兄最长……。好学善文,为郡庠弟子,年十九,岁试拔第一。时督学下江者为倪御史元珙,以文自豪、目空一世者也。既得兄,辄绳以语人,遍谕诸生,俾奉为式,由是兄名重江东。郡举国仪社,与吴门复社相应,推兄祭酒。崇祯壬午,售正榜有日矣,揭晓前一日,易置副车。甲申,例得副贡。乙酉,王师下江南,兄遂隐处不仕云。家居读书教子,率群弟课文。……兄为人持重,威仪修整,谈笑风雅。四方贤士扁舟相访,辄作数日留,觞酒豆肉,必齐如也。伯父女乐二部,未尝识其面。或张筵演剧,奉命主客,抑首就席,礼成而散,终不寓目观。[23]
“国仪社”约成立于清顺治四年(1647)前后,主要成员有任源祥、陈维崧、顾贞观等。瞿源洙《任源祥先生传》云:“乙酉,留都溃,次尾、子方皆握节死,定生伏处村舍,先生亦弃诸生服,以诗文自娱。而定生子其年、子方侄梁汾及同郡能文士,共要先生为国仪之社,诗酒往还,舟车络绎。”[24]“其年”即陈维崧,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梁汾”即顾贞观,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任源祥,初名元祥,字王谷,号善卷子,江苏宜兴人。诸生,入清后弃之。以诗古文驰名于当世,著有《鸣鹤堂文集》《诗集》等。
储福畴的著述及生卒年,《西大分副宪公派下井陉房世系表》载:
……生明万历庚戌八月初三日,及顺治戊戌七月初九日卒于遗踪,年四十九。康熙朝以子方庆贵,赠文林郎山西清源县知县。乾隆辛卯,以曾孙麟趾贵,貤赠通奉大夫宗人府府丞加一级。著《划峰楼集》、《秋色亭词》。[2]125-126
“万历庚戌”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顺治戊戌”即顺治十五年(1658),储福畴的生卒年据此可以确定。《划峰楼集》《秋色亭词》,今未见传本,或已散佚。
十、张锦蕴
见第6册。作者小传云:“张锦蕴,字允怀,蒙化人。岁贡,官景东教授。有《谭镜》一卷。”按,《民国蒙化县志稿》卷二十三《人和部·耆旧志下》载:
……学问渊博,值明末兵火后,书籍散亡,锦蕴手纂《四书讲义》以教后学。官景东训导。康熙辛未,与修《滇志》。所著有《墨芸草》、《学庸辑》、《瑞寿世准绳》诸书。《墨芸草》一名《镜谭》。……其自序曰:圣贤经传,若日月丽天、江河行地,固古今得失之鉴也。奚事谚语恒言,复为置喙哉?然爝火具有微明,勺水不无余润,如其有俾于劝惩,不必以常谈为讳也。愚与诸生晤语,或櫽括前闻,或参稽近说,如其信之于心,随即笔之于纸,期为家训,敢污明眼。而诸君子间一寓目,皆谓可以镜得失,乐付之剞劂。[25]
《康熙蒙化府志》卷五《人物志·文行》载:
张锦蕴,字允怀。学裕行优,隐居乐道,蒙郡士子,半出其门。[26]
同书同卷《人物志·贡士》又记载张锦蕴于康熙年间任景东府训导。景东府,元至顺二年(1331)置,治所即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因此,根据张锦蕴的仕历,此人不能入明。另外,据地方志的记载,张锦蕴的著作“《谭镜》”,应作“《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