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19-12-04曹英伟由光耀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曹英伟 郎 幸 由光耀(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大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资助的灵魂,其功能发挥程度如何,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高校对资助的扶贫济困作用比较重视,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导致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尚不充分。研究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由于资助范围很广,本文仅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问题。
一、大学生资助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资助制度也不断调整变化,从单一到多元,从高等教育免费时期的“免费+人民助学金”制度,到高等教育收费时期逐渐形成的混合多元型资助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资助发展之路。目前,国家已经在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公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大学生资助制度,而且,针对不同的受助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资助项目。这些资助措施从经济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和生活难题,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统计,仅2018年,国家、社会及高校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387.89 万人次,资助资金1150.30 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 亿元,增幅9.48%)。其中,财政资助资金530.31 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6.10%;高校资助资金278.55 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4.22%;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25.54 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8.30%;社会捐助15.90 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38%。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资助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面不断扩大。资助政策的全方位、多元化,基本上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从表面上看,学生资助主要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1]。资助的过程既体现出国家对受助学生的支持和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励志、诚信、感恩等价值观的教育,因此,资助不仅有解决经济困难的作用,而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是,目前高校大多注重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眼前经济问题,而“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方面的教育和关爱重视得不够”[2],缺乏对受助学生长远发展的规划和关怀。这种将资助行为视为单一物质化的现象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精神救助,弱化了资助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受助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诚信观念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自立自强意志薄弱,种种现象频频出现。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纲要》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独特的育人功能,指明了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在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的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并发挥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解困和育人紧密结合,彰显资助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资助体系在政策设计上,既有普惠性的资助项目,更有助困、奖优、引导等不同功用的项目,由此使资助措施不仅仅局限于用经济手段解决物质问题,其更深远的意义是解决受助学生的思想问题,发挥资助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生资助的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3]就大学生资助而言,可以以资助为载体,引导资助对象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生行动的指南。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由于人们对物质追求欲望的存在,容易导致人的理想信念的缺失,出现思想上的波动。大学生资助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学生手中,使他们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进而从思想上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提升了爱国主义情怀。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历练他们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在实践中立鸿鹄志,继而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使学习生活充满内生动力。大学生资助通过资助制度及评定标准引导、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资助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资助的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85)大学生资助的过程是一个关心人、温暖人、激励人的实践过程,通过资助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第一,竞争激励。大学生资助项目大多需要通过竞争获得,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其他奖学金,其名额有限,只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才能拥有“入场券”。因此,为了获得资助,学生必须努力奋斗,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人们更加努力向上,奋力拼搏。由此,大学生资助实现了引导受助学生增强正确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目标。
第二,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都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越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越能够得到更多的资助和帮扶,以此激励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其他学生,要以获奖同学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大学生资助的调节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就是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保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85)《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指出,高校应“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大学生资助就是从关心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入手,从而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和谐的心理。
第一,心理调节。“贫困并不必然带来心理问题,但是长期贫困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4]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境况,容易引发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教育对象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5]。大学生资助就是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不仅改善了学生的生活窘境,使他们逐步摆脱自卑的阴影,而且还借资助实施的过程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看待贫困和挫折,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人际调整。“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6]因此,能否妥善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对于主动社交缺少信心和勇气,非常不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勤工助学等资助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受助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他们人际沟通的能力,进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获得需要的满足,以此“奠定生活基础”。
(四)大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3](86)大学生资助也是育人工作,是通过资助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受助学生的脑海,培育和引导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大学生资助育人的过程,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的重要平台。
第一,诚信教育。资助的各个环节均对诚信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评定到实施,都需要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自觉升华其内在诚信道德品质。因此,资助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方式,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第二,感恩教育。资助不是简单的“给”与“受”,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每一次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每一笔国家助学金的发放,都饱含着党、国家、社会和爱心人士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和付出。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应让受助学生知道资助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应该感谢谁。资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受助学生学习感恩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感动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感受社会的爱,并感恩社会。
第三,自立自强教育。大学生资助政策中有一项是“勤工助学”,目的是给受助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习惯。通过资助让他们懂得,要自己努力,积极克服困难,缓解和扭转自己的困境,进而减少对资助的依赖,实现由“他助”(政府和学校资助)到“自助”(勤工俭学),再到“助他”(支持和帮助他人)的深刻转变。
三、提升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大学生资助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能满足其精神需要,以弥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因此,高校应以更高的视角,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在落实“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的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增强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
(一)加快转变资助理念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政策执行和基本措施的落实上”[7],忽视了资助中蕴含的强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发挥大学生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加快对资助理念的转变,将资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扎根于心。
其一,强化资助“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大学生资助放眼于使受助学生全面受益、长远发展上来,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各环节,学校要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充分考虑他们在校期间的实际需求,身体力行地“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急,一切为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见缝插针”地在资助工作各环节、各节点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素,发挥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育人方式更有说服力、更有实效性。资助“以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对受助学生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帮扶和引导,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
其二,深化资助“人文关怀”的理念。大学生资助不是施舍,是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但是,如果“经济资助与人文关怀结合得不紧密”,就“容易导致教育的‘功利化’,使培养的人缺乏‘人情味’”[8]。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为学生提供“经济上帮助,精神上关爱”为宗旨,始终保持对受助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对受助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还要用真情温暖他们,用行动感动他们,与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他们建立思想上的交流及心理上的交融。因此,资助活动要将人文关怀无声地融入经济资助的全过程,在资助中杜绝伤害受助学生情感的行为。如认定工作要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切忌给受助学生打上“贫困生”标签,要维护受助学生的尊严,对其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注,真正实现对受助学生的心灵关怀。要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要相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身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人情味”的人才。
(二)不断拓展资助活动的内容
资助育人的目标或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资助的项目是否有针对性,资助的工作是否贴近学生的内心,因此,高校应不断丰富资助的内容,完善资助的项目。
其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资助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关怀,重要的一点是在评定和发放资助资金的过程中,学校能否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申请资助的学生能否如实说明家庭经济情况,以及能否坚守契约精神,坚定还贷决心,等等。当一切得到肯定答复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学校不仅要在资助工作中公开透明,规范自身的行为,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如“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8](159)。同时,结合诚信做人、诚信受助、诚信还贷等主题,定期开展讨论会、座谈会和报告会等诚信教育活动,全面深入地强化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受助意识,引导学生内诚于心、外信于行。
其二,全方位营造感恩教育氛围。首先,学校应该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其次,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的主题,在线上线下开展教育活动,使受助学生深刻地了解国家助学金的来源是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资助的结果,让学生们清楚地明白是谁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帮助自己,以此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打造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还要引导受助学生主动地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奋斗的源动力,增强反哺的力量,即鼓励受助学生践行感恩、传递温暖,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使感恩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其三,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大学生资助是受助学生获得物质帮助的重要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给予学生更多自立成长、自强成才的实践机会。勤工助学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的教育与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因此,应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强化勤工助学育人导向功能。在实践中引导并提高受助学生对于自立自强精神的认同感,自觉培养并积极践行自立自强品格,使学生深刻懂得贫穷不是资本,没有理所当然的给予,以此鼓励受助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报酬,以自立自强的坚强意志克服困难。
(三)提高资助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资助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资助工作完成以后,结合各项资助政策的特点,对受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资助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整个资助育人过程不完整、有缺口;而恰恰是对学生资助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充分发挥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强化榜样教育。通过树立榜样标杆传递优秀品质,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标准的共同点即“择优入取”。其中,国家奖学金对家庭经济情况不做要求,国家励志奖学金则面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子。在每年奖学金评定结束后,学校应及时挖掘、大力宣传优秀受助学生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辐射并引导广大学子向榜样学习、向榜样靠近。此外,邀请已经走向社会的曾经受助的优秀毕业生与需要资助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为学弟学妹的“成才”指引方向。榜样的力量是为了使广大受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长远发展,必须自己奋发图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提升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二,重视志愿者服务教育。搭建以受助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服务社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如举办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宣讲活动,将资助政策的精神送回母校,也送进乡村。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资助政策的激励引领作用,激发受助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即在实践中强化“回馈社会”的意识,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活动,激励受助学生自觉到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增才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其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设立心理互助小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面、一对一地深入沟通和交流,定期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摸底排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在助后教育中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引导,做到“因人施助、因材施教”,切实发挥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功能。譬如,对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能够正确对待贫困,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助学贷款外,引导他们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获取各种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对内向自卑、学习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对受助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增强其自我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在学业上及时加以指导。同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此培养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