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9-12-03董柯楠
董柯楠
[摘要]而今,我们的教育正面临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素质不但包括专业素质,而且包括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数学;“知”;“情”;“意”
有人认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学教师的事,与数学教师没多大关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很多学校的心理学课程课时安排很少,想仅靠几节课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不是旦夕就可造就。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心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可以从“知”“情”“意”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心理能力和道德品质,应当建立在对事物客观全面的认识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迫使我们去做一些选择,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就会举棋不定;相反,如果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就会很快地对每种条件进行考量,肯定合适的条件,否定不合适的条件,然后在所有的情形中迅速地得出正確的结论。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解习题时,给学生出示诸多已知条件,根据题目要求,让他们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条件来导出结论,养成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又如,在讲授“排列组合”时,我让学生试着解一个习题:从分别写有1~9数字的卡片中,任意抽取2张,求它们的积是偶数的个数?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解,同学甲求的是:C+C,同学乙求的是P+P,然后请他们各述理由。有同学发现乙错了,因为他重复计算了两个偶数相乘的个数。同学们听后个个恍然大悟,心服口服。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地理解了组合与排列的不同,加深了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当在生活中遇到迷惑和捉摸不定的状况时,学生应仔细考量所有的情况,认真思考,最终果断地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渐渐树立起自信心。
二、“情”: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学数学是一件可怕的事,还没做题目,心里就觉得紧张,认为数学是不会学好的,没有办法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解决了一些不很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一样而感到高兴,继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此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深入地掌握学科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是因为失去学习兴趣而背上心理包袱,教师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卸掉这个心理包袱,否则,这个包袱就会越来越重,导致学生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于不能自拔。
三、“意”:正确对待失败,要让学生直面困难
意志是自觉的、目的确定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目的的确定与实现,通常会遇到种种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意志的行动过程。意志的一个基本品质是坚持性,坚持性包括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毅力不仅表现为坚持的决心,而且含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在意识到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之后,不应因一时失败而气馁,也不应因有所成功而骄傲。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到困难的或者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以此提高学生承受失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初中生普遍缺乏耐力和恒心,容易心血来潮,三分钟热血,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给予其鼓励和鞭策。例如,七年级时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由于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不费事,学习热情较高,考试中失分较少。而进入八年级后,学习“一次函数”就给了学生当头一棒,有的学生能够迎“棒”而上,有的学生则选择了逃避,学习热情一落千丈,甚至失去信心。这时教师应正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先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小问题,然后逐渐深入,也可以采用“以优代差”的方式,让学优生给后进生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后进生的表现,如遇到困难,及时有效地出手“相助”。这样既解决了学优生的困扰,又给予学困生以心理暗示,让其认识到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绝对不能掉队。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教学初中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我先从不等式的概念切入,进而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时学生并不知道不等式的真正用途,接下来安排一个小环节,选取两组学生来配合我,解决如何选择消费的问题:甲、乙两家店酬宾,商品相同,价位一样,打的折扣不同或购买数量上有限定,在消费结账后,得出哪一组同学消费最低,并小结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在学习不等式时,有这样一个不等式需要证明:若X为实数,求证:8X2-8X-1≤0 。面对这个证明题,许多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手。我引导他们,要正视困难,仔细研究不等式,启发他们通过设Y=8X2-8X-1 构造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是实数,即方程有解。△>0,也就是说Y满足8X2-8X-1≤0,这个问题就由不等式问题转变成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完成。通过这样适时巧妙地点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在我的启发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自己得出了结论,解决了困难。又如,在《分式》一章中,有一道难题:若m为正整数,而m+1/m-5也是正整数,求m值。我启发学生先将分式转化为(m-5/m-5)+6=1+m-5/6,这样问题就简单了,然后再去研究6的正整数的约数,便可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引导教育学生,做错了题并没有什么,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经历了失败,才会逐渐走向成功。数学是基础性自然科学,它产生和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这一历史过程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从数的产生到无理数的发现,从解析几何的发明到微积分的问世,从非欧几何的发现到计算机的产生,无论是新概念的建立还是某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取得成功的,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战胜失败的奋斗史,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数学发展的今天。要让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前进路上的失败都是难以避免的,成功当然是好事,但失败未必就无益,失败也可产生再生力,使人从失败中得到教训。有了一些失败的经历,才能锻炼一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成熟。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这样,在未来的道路上,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与各种困难和失败作斗争,进而成为勇者、强者。
参考文献:
[1]张靖婕.浅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36).
[2]张春梅.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