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的探索

2019-12-03华正义

黑河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渗透

华正义

[摘要]美育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或者利用音像图画等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情感的欲望;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中的美词佳句,能启发学生感受语言美;通过优美段落,能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通过感人的故事,能激励学生感受生活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教师要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渗透;情感;审美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欣赏美。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看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需求,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导入过程渗透美育

语文课的导入主要有两种,一是语言导入,二是音像导入。导入既是一节成功课的开始,又是实施美育的开始。无论选择哪种导入方式,教师都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语言导入,教师要通过简洁、清新、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渴望求知、追求美好的欲望,形成审美期待,情绪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故乡的芦苇》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一池清水,一弯小溪,一抹落日都能引起我们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在作者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教学《童年的泥巴》时,我设计的导语是:“回忆起童年我们都有美好的记忆,难忘那校园花丛中不停摇曳的秋千,伸手折柳做支短笛胡乱吹奏的天真,赤脚溪边捉泥鳅的那份喜悦,那么作者的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品读一下《童年的泥巴》。”

音像导入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通过声情并茂的音像能够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美好的声音和画面,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月光曲》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月光曲》,同学们凝神贯注,完全陶醉在这优美的曲调之中,接着我向大家介绍: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香山的红叶》导入时播放几组有关香山红叶的图片,正如作者所说:“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香山红叶给秋天的香山带来了美丽与生机,也激发了學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渴望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与热爱。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大屏幕播放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各个园林的清新奇特静谧之美。然后向学生介绍:“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一直以来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上独树一帜,以它独特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以及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而标新立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叶圣陶老先生眼中的《苏州园林》。利用音像导入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育效果,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能够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

1.通过美词佳句感受语言美

中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无不映射着古老的华夏文明,积聚着中华大地美好事物的精髓。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中,有很多的美词佳句,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这些美词佳句,又要深入挖掘词句背后的含义渗透美育。《山雨》中有这样一句话:“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柔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常人看来很普通的雨丝,在作者的笔下用了“飘飘洒洒、轻柔、优雅”等词语以及拟人、比喻的手法,变得更加鲜活,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好的色彩。词句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显示了语言文字崇高的魅力。《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水流争先恐后地从闸门咆哮而出,犹如发怒的雄狮,又似咆哮的巨龙,只觉得地动山摇、震撼心魄。此时,举目上望,蒸腾的水汽像云雾一般在空中盘旋缭绕,形状如蘑菇,似竹笋……姿态万千,随风变幻。”这段话运用了“咆哮、雄狮、巨龙、震撼、姿态万千”等一系列优美的词汇,展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也让人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雨的四季》一文中:“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比喻、拟人的手法,结合“仿佛、顿时、萌发、起伏着、娇媚”一系列精准优美的词汇,尽情展现了春雨过后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产生快乐的遐想。

2.通过优美段落感受意境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寓意深刻,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进入作家创造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例如,《沧海日出》的第三自然段:“这时候,残云已经散尽了。几颗寥寥的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粉红的颜色。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四周,静极了,只听见山下的海水轻轻地冲刷着岩的哗哗声,微风吹着树叶的沙沙声。此外,什么声音都没有,连鸟儿的叫声也没有,仿佛,它们也被眼前这柔和美丽的霞光所陶醉了。”这一段描写了日出前海天一色的壮美画面,还没看到日出,人们就已经被这种“柔和的明快的美”所陶醉了。人们屏住呼吸,“连鸟儿的叫声也没了”,谁都不忍心破坏这种意境。这段文字既展现了日出前的醉人景色,也表现出人们面对日出的紧张与期待,语句优美、意境深远。这种意境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领悟。

古今诗词大多文辞华丽、语句优美、意境深远,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素材。《枫桥夜泊》是张继的一首诗,编入中小学教材多年。这首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情景虽孤寂却不乏意境之美,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是写愁思的代表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诗词的写作背景交待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绪产生共鸣,从而进入并领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

3.通过思想内容感受生活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时代感和正能量,能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文本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则童话故事,虽说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从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时产生的幻想,可以看出小女孩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小女孩是带着希望安然离去,而没有丝毫的绝望,这就是悲剧之美。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讨论,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精悍,饱含深情,令人动容,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激发素材,更是美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这堂课上,通过“好好儿活”这一中心主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学生将一份感动深深根植在心底,不仅仅是读出一份感动,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对生命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总之,美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材集内容美和艺术美于一体,具有千姿百态的自然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和情真意切的情感美。教师在教學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育功能,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学军.美育工作应把握六个基本原则[J].中国德育,2017,(15).

[2]朱成宇,尹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6,(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育渗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