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e- Al- Mn- C四元系1 000 ℃的相平衡试验研究

2019-12-03谌思宇郑伟森鲁晓刚

上海金属 2019年6期
关键词:相平衡碳化物热力学

谌思宇 郑伟森 鲁晓刚,2

(1.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444; 2.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上海 200444)

轻质Fe- Al- Mn- C系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低密度、抗冲击、良好的耐蚀性能和成形性能等优点,相比传统的高强钢,其减重效果明显,在未来汽车用钢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1]。近年来,在Fe- Al- Mn- C系的基础上,根据合金元素的配比及热处理工艺的不同,已经生产出了TRIP、TWIP和TRIPLEX钢(κ- 碳化物析出强化)等优质高强钢[2- 4]。为了优化轻质钢合金成分及工艺设计,准确可靠的轻质钢合金体系相图信息必不可少。Fe- Al- Mn- C四元系是轻质钢的基础体系,其中奥氏体γ、铁素体α及κ- 碳化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轻质钢合金体系相图的关键组成部分。

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Fe- Al- Mn- C四元系进行了试验和热力学计算研究。1990年,Ishida等[5]试验测定了Fe- (0~10)Al- (20~30)Mn- C(质量分数,%,下同)合金在900~1 200 ℃的相平衡,确定了900~1 200 ℃富铁角等温截面相图,并建立了γ相与κ- 碳化物之间的相平衡。2010年,Chin等[6]研究了Fe- Al- Mn- C钢中κ- 碳化物((Fe,Mn)3AlC)的热力学稳定性,对Mn- Al- C三元系进行了热力学评估,并对Fe- Al- C体系中κ- 碳化物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建立了Fe- Al- Mn- C四元系的热力学数据库。2015年,Kim等[7]基于CALPHAD方法,试验研究了Fe- Al- (10/40)Mn- C合金在900~1 200 ℃的相平衡,评估了其子体系的热力学,并采用三亚点阵模型(Fe,Mn)3(Fe,Mn,Al)1(Va,C)1来描述κ- 碳化物,对Fe- Al- Mn- C四元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2017年,Hallstedt等[8]建立了高锰钢的PrecHiMn- 4数据库,并引入了Fe- Mn- C[9]、Fe- Al- Mn[10]三元系的热力学描述,但其仍采用简单模型(Fe,Mn)3(Al)1(C,Va)1来描述κ- 碳化物。2018年,Fartushna等[11]试验测定了Fe- Al- (10~20)Mn- C合金在1 000和1 100 ℃的相平衡,所获κ- 碳化物单相区位于碳含量较低区域,与前人的试验结果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验证。通过对比前人试验或计算所得的Fe- Al- Mn- C等温截面,发现其γ+κ两相区及γ+α+κ三相区的优化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试验测定了Fe- 9Al- Mn- C合金在1 000 ℃下γ、α及κ- 碳化物三相之间的相平衡,并与现有的Fe- Al- Mn- C体系热力学描述进行对比,以期获得较为准确的相图数据库,为轻质钢的理论设计奠定基础。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原料为纯铁(99.99%,质量分数,下同)、纯锰(99.95%)、纯铝(99.99%)及石墨(99.8%)。合金中的碳以Fe- C合金形式加入。采用100 kg LMC/HRS单晶定向凝固设备感应熔炼制备Fe- C合金,并进行二次熔炼,以确保成分均匀。采用WK- Ⅱ型真空非自耗电弧炉熔炼合金试样,熔炼前先融化钛以减少氧含量。为保证合金成分均匀,将熔炼得到的纽扣锭翻转后重熔6次。制备了8个Fe- Al- (8~30)Mn- (0.4~1.1)C合金纽扣锭,纽扣锭约30 g。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测定纽扣锭的化学成分,并使用CS600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测定碳含量。

将纽扣锭封装在充有氩气保护气氛的石英管中,并置于管式电阻炉进行均匀化退火,在1 100 ℃保温168 h后取出淬火,获得单一奥氏体相。将退火后试样线切割成6 mm×6 mm×3 mm的块状试样,然后进行1 000 ℃×240 h退火处理。

1.2 试验方法

退火态试样经研磨、抛光后,采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然后在Leica DM2700M型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显微组织,用HITACHI SU- 15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 EDS)测定并分析其微观结构及成分,初步判定合金的物相组成。使用JEOL JXA- 8230F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测定合金中各相的微区成分,测5个点取平均值。由于碳元素属于超轻元素,碳含量测定的误差明显大于金属元素测定的误差,因此本文对EPMA所测得的各元素含量,除去碳元素后进行了归一化计算。

采用D/MAX2500V PC型X射线衍射仪对试样物相进行分析,Cu靶Kα射线,管电压40 kV,管电流250 mA,扫描范围为40°~100°,扫描速度2 (°)/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相平衡分析

Fe- Al- Mn- C合金在1 000 ℃退火240 h后的金相照片如图1所示。可见,仅有1号合金处于三相平衡状态,2号~8号合金均为两相组织。图2为Fe- Al- Mn- C合金的几种典型组织。1号合金处于γ+α+κ- 碳化物三相平衡,其中灰黄色基体为γ相,均匀分布在γ相周围的是块状灰白色α相,在α相边缘或α/γ相界上的是深灰色的κ- 碳化物。2号合金的基体为γ相,少量细长条状的α相沿晶界析出。3号~6号合金均处于γ+α两相平衡,两相均匀分布。7号和8号合金的基体均为灰黄色γ相,其中7号合金中的块状深灰色κ- 碳化物沿晶界析出,8号合金中的κ- 碳化物只在晶界少量析出。

图3为1号~8号退火态合金试样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1号合金为γ、α和κ三相平衡;2号~6号合金为γ+α两相,7号、8号合金均为γ+κ两相平衡,进一步证实了OM、SEM- EDS的结果。

图1 Fe- Al- Mn- C合金经1 000 ℃退火240 h后的金相照片Fig.1 Microstructures of Fe- Al- Mn- C alloys after annealing at 1 000 ℃ for 240 h

图2 Fe- Al- Mn- C合金经1 000 ℃退火240 h后的几种典型SEM照片Fig.2 Several typical SEM images of Fe- Al- Mn- C alloys after annealing at 1 000 ℃ for 240 h

图4为几种典型退火态合金试样的EPMA成分分析图。表1列出了1号~8号合金成分及其各相的平均成分。结合表1和显微组织观察可以看出,当1号、2号和8号合金试样中Al和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0%和1.0%时,随着Mn的质量分数的增加(8.0%~18.0%),γ相含量逐渐增加,这与Mn为奥氏体稳定化元素有关。当1号、3号和4号合金试样中Al和Mn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0%和8.5%时,随着C的质量分数的增加(0.4%~0.9%),γ相含量逐渐增加,α相含量逐渐减少,κ相沿α相边界析出。当2号、5号和6号合金试样中Al和Mn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0%和13.0%时,随着C的质量分数的增加(0.4%~1.1%),γ相含量逐渐增加,α相含量逐渐减少,当C的质量分数为1.1%时,α相沿晶界析出。

图3 Fe- Al- Mn- C合金经1 000 ℃退火240 h后的XRD图谱Fig.3 XRD patterns of Fe- Al- Mn- C alloys after annealing at 1 000 ℃ for 240 h

2.2 相平衡试验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分别利用Chin等[6]、Kim等[7]和Hallstedt等[8]优化的Fe- Al- Mn- C数据库对试验合金在1 000 ℃时的相平衡进行热力学计算,并与本文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此外,对Al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6%、9.0%和9.5%的Fe- Al- Mn- C四元系在1 000 ℃时的等温截面图进行计算,并与本文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

图4 几种典型退火态合金试样的EPMA成分分析Fig.4 EPMA analysis of several typical as- annealed alloy samples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Al含量的增加,Fe- Al- Mn- C四元系1 000 ℃等温截面相图中γ+α+κ三相区出现并逐渐扩大,α单相区逐渐扩大,而γ单相区逐渐减小,这与Al是铁素体稳定化元素有关。进一步比较发现,3号~6号合金的相关系试验结果与Chin等、Kim等和Hallstedt等的相图计算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1号合金的组织为γ+α+κ三相,而Chin等、Kim等和Hallstedt等的相图计算结果均为γ+α两相区。此外,7号、8号合金的组织为γ+κ两相,而Chin等、Kim等和Hallstedt等的计算结果均为γ单相区。由此可见,前人所描述的κ- 碳化物的稳定性较低,这可能与其采用的κ- 碳化物热力学模型有关。

表1 Fe- Al- Mn- C合金的化学成分及其在1 000 ℃时的平衡相组成(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e- Al- Mn- C alloys and its phase equilibrium compositions at 1 000 ℃(mass fraction) %

注:*表示w(Fe)=100%-w(Al)-w(Mn)-w(C),其中:Al和Mn的含量用ICP测定,C含量用碳硫分析仪测定

表2 采用相图计算与试验测定的1 000 ℃相平衡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ly detected phase equilibria at 1 000 ℃

图5 Fe- Al- Mn- C四元系在1 000 ℃时的等温截面相图及试验数据Fig.5 Isothermal sections of Fe- Al- Mn- C quaternary system at 1 000 ℃

对比还发现,C的质量分数为1.0%合金的相平衡试验结果与Chin等、Kim等和Hallstedt等的相图计算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前人优化时所用的高碳区试验数据不充分所致。因此,有必要依据本文试验数据对Fe- Al- Mn- C四元系数据库进行修正。

3 结论

(1) 结合合金法与OM、XRD、SEM及EPMA等分析手段,试验测定了Fe- 9Al- Mn- C四元合金在1 000 ℃时的相平衡关系,研究发现κ- 碳化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 通过对比本文试验数据与现有的Fe- Al- Mn- C体系热力学描述,发现现有Fe- Al- Mn- C热力学数据库不能很好地描述高碳区相平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

猜你喜欢

相平衡碳化物热力学
高碳铬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析出规律研究
热力学第一定律易混易错剖析
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模型研究
Cr12Mo1V1锻制扁钢的共晶碳化物研究
热加工工艺对Cr12MoV钢的共晶碳化物影响
SVOC气相-颗粒相平衡时间研究
思维导图在相平衡教学过程的应用
活塞的静力学与热力学仿真分析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关于《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