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临床观察
2019-12-03桂美琳1肖洪波伟1卢尹凤1陈瑞全朱宗俊
桂美琳1 肖洪波 张 伟1 卢尹凤1 陈瑞全 朱宗俊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省中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最常见的慢性原发型头痛之一,又被称为肌肉收缩性头痛。TTH患者多伴有长期疲劳、焦虑抑郁、紧张情绪等状况,致使颈项部、头部肌肉的持续收缩和相应动脉的扩张而引发头痛[1]。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显示,TTH的全球患病率38%,占头痛患者的70%~80%,在国内每年约32.5%的人患有或患过TTH,其中20.7%为慢性TTH[1-2],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两额、颈部的持续性钝痛,以及头部压迫感和紧束感,多呈慢性、反复性发作,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质量[3]。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不良精神状态普遍存在,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主要予以药物治疗,如止痛药、肌肉松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镇静安眠剂、抗血管痉挛剂等[4],但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使部分患者疗效欠佳。而中医针灸疗法,因其具有安神、镇痛的双重功效,在本病临床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笔者采用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一科门诊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TTH患者,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59岁,病程2~36月;观察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5岁,病程9~45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平均年龄/年平均病程/月对照组30191139±1118±10观察组30131738±1322±11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5],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TTH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针灸的。
1.4 排除标准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系统性疾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②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及智能障碍;④入组前1周内服用过止痛药物;⑤对于此项研究有疑义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常规西药,盐酸乙呱立松片[卫材(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1999)J-41;规格:50 mg×20片],每次50 mg,每日3次。持续服用2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头穴丛刺治疗。头部穴位分区: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顶区(从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额区(从囟会至神庭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7]。操作方法:规范消毒后,取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天协牌),结合上述穴区,每个穴区刺5针。进针时毫针和头皮呈15°夹角,迅速透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约20 mm,平补平泻法,留针约40 min,每15 min捻针一次,每次捻动3~5min,速度保持为180~200转/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积分 主要观察头痛发作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的变化。①发作频率:每2周发作≥10次记8分,8~9次记6分,6~7次记4分,4~5次记2分,≤3次记1分;②发作持续时间:>24 h记6分,12~24 h记4分,2~12 h记2分,<2 h记1分;③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记6分,严重影响生活或工作记3分,轻度影响生活或工作记2分,不影响生活或工作记1分;④伴随症状:伴有头昏、焦虑、抑郁、失眠;其中3项记3分,2项记2分,1项记录1分,无伴随症状记0分[8]。
1.6.2 VAS评分 采用国际上临床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头痛强度。在纸上面划一条长10 cm的横线,左端为0,表示无痛,中间刻度各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1~3 cm轻度疼痛,4~6 cm中度疼痛,7~10 cm重度疼痛),右端为10,表示剧痛,分别于治疗前后让受试者根据头痛程度写出疼痛数值。
1.7 疗效评定 以上各项评分的总和即为TTH患者的头痛综合评分。头痛缓解度=[(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治愈:头痛缓解度≥90%;显效:头痛缓解度50%~89%;有效:头痛缓解度为20%~49%;无效:头痛缓解度<2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9]。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2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VAS评分改善较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3 临床疗效比较 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TTH属于慢性疼痛性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以头部胀痛、钝痛、沉重感、压迫感、紧箍感和麻木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疼痛部位多见于枕项、双颞、前额和顶部[10],多合并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统一,通常认为,在精神心理应激、社会压力、颅周肌肉紧张性收缩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头颈部肌肉内循环紊乱,供血量减少,增加乳酸、P物质等致痛物质的分泌,使患者出现头颈部疼痛的症状,同时,致痛物质大量蓄积,又可触发颅周肌肉的保护机制,加重肌肉收缩反应,形成恶性循环[11]。目前,对于紧张性头痛,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缓解肌紧张、抗焦虑抑郁、改善脑循环等原则给药。单纯给予西药治疗TTH,患者常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例如产生耐药、依赖等,甚至导致机体损伤[12]。
中医无“紧张性头痛”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头痛”“头风”等范畴。其发病部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上注于头面,头部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经络的疏通、气血的充养,故凡经络脏腑之病变,皆可发生头痛。其发病原因与五脏功能失调、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足、气机不畅,脑失所养,发为头痛。如《妇人良方》曰:“夫头痛者,诸阳之会也……胃气虚弱,饮食少思,阳气微弱,不能上升,故头痛。”中医针灸是一种自然疗法,具有镇痛和安神的双重功效,可使恐惧、焦虑和烦躁等消极情绪变为安定、镇静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导致紧张性头痛迁延不愈和持续存在的促发因素,使临床症状得到较完全和持久的缓解[13],因此该病的中医针灸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推崇。众多针灸疗法中的头穴丛刺法,将传统腧穴定位、大脑皮质解剖功能分区、针刺整合于一体。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为精明之府”,又依据经络标本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止于脑”,都充分说明了头部腧穴的重要性,为头穴治疗脑源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丛刺法由“扬刺”“齐刺”发展而来,比传统扬刺用针更多,刺激范围更大,同时配合进行捻针活动可增强相应功能区的刺激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对脑组织血氧和葡萄糖的供应[14],以此促进大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致痛物质的分泌。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3.33%,说明观察组能有效改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等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较好。但本研究样本数目较少,观察时间尚短,评价指标不够细致,大样本多中心的重复对照及更深层次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