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型高血压中医痰湿壅盛证病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
2019-12-03王瓘宇杨传华
王瓘宇,杨传华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极高,其中有75.5%属于H 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 H 型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4]。许多文献仅探讨了H 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而Hcy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尚无明确说明。因此,本研究旨在结合H 型高血压中医痰湿壅盛证的证候特点,初步探究Hcy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8 年 3 月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CAG) 的H 型高血压病病人150 例。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将150 例病人分为痰湿壅盛证组( 76例) 与非痰湿壅盛证组( 74 例) 。再将痰湿壅盛证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的病人以Hcy 升高5 μmol/L 为标准 分 组 ,由 低 到 高 分 为 A 组 、B 组 、C 组3 组 ,Hcy 10. 00 μmol/L ~ < 15. 00 μmol/L 为 A 组; Hcy15. 00 μmol/L~<20.00 μmol/L 为 B 组; Hcy≥20.00 μmol/L为C 组。所有病人皆不伴其他心脏器质性疾病,肝肾功能及血糖水平均正常,且近3 个月内未服用影响Hcy 水平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化验指标、血压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辨证标准 根据《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及相关文献中的标准拟定痰湿壅盛证辨证标准[5-8]: 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心悸、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肢体困重、舌胖、苔腻、脉滑。非痰湿壅盛证包括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9]。
1.3 冠状动脉造影及病变程度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管室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师用5F 左右造影导管以selding's 法穿刺右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直径法测定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发现冠状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超过50%即为阳性。以Gensini 积分法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测,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证型病人冠心病检出率比较 H 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组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痰湿壅盛证组病人。其中,痰湿壅盛证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病人66 例( 86.84%) ,非痰湿壅盛证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病人44 例( 59.4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2.2 痰湿壅盛证组Hcy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痰湿壅盛证 C 组 Gensini 积分高于A 组、B 组,而 B组Gensini 积分又高于A 组。各组间Gensini 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1。
表1 痰湿壅盛证组Hcy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x ±s ) 分
3 讨 论
随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多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盐为主,而活动量却大幅度减少,肥胖者越来越多。中医学认为饮食偏嗜容易导致空腹血Hcy 水平升高,多食肥甘厚味酒酪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则会使膏脂的化生、转化、输布发生障碍,妨碍气机,而致痰、湿内生。所以痰湿壅盛证的H 型高血压病人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0]。有研究证明,H 型高血压痰湿壅盛证病人的血液黏稠度高于其他证型,痰湿还可导致血流变缓,血管硬化,血液流量减少,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11]。结合本次研究中两组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以确定H 型高血压痰湿壅盛证与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关系。
高半胱氨酸血症早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H 型高血压后病人的心脑血管病变危险程度会大幅升高[12]。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高Hcy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破坏,改变血管结构,从而导致血管功能紊乱等[13]。本研究结果显示,痰湿壅盛证组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cy 水平密切相关。病人Hcy 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提示病人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也越大。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已初步证明高Hcy 的H型高血压病人往往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以中医证型痰湿壅盛证最为明显。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痰湿壅盛证病人的Hcy 水平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应通过中医辨证指导治疗,加强对H 型高血压病人Hcy 水平的管理,在控制好病人血压的同时灵活运用活血逐瘀的药物兼顾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以此防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