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髂筋膜腔隙阻滞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

2019-12-03林国锐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卡因筋膜置换术

林国锐

(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 , 广东 佛山 528500 )

股骨头骨折后髋关节活动受限,患者无法正常行动及生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常见治疗方法[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FICB)已凸显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而良好的麻醉阻滞是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会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研究将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7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喉罩全麻后采用髂筋膜腔隙阻滞,术后镇痛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收集7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均收治于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ASA分级II-III级,排除标准:阻滞部位皮肤感染,有罗哌卡因过敏史、下肢神经损伤史,接受慢性疼痛治疗,有药物滥用史,无自理能力,以及有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 。分为2组对比研究,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5±2.5)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5±2.6)岁。2组患者以上及其他相关病历资料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进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生命体征密切监测,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1-2mg/kg、咪达唑仑0.01—0.03mg/kg,芬太尼4-6μg/kg和顺阿曲库铵0.15/kg静脉注射麻醉诱导,置入合适的喉罩后经静脉微量注射泵注射1%丙泊酚(15-20mL/h),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顺阿曲库铵1—3μg(kg.min),吸入七氟烷MAC 0.6-1.5,维持麻醉;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阻滞,对照组用超声探测到股动脉与神经图像后,在股动脉外侧1cm处以15°-45°角向外头侧进针穿刺,于股神经外侧上下方的针尖位置处,注入0.4%罗哌卡因25ml(商品名为耐乐品,瑞典AstraZeneca公司,批号PS05070),股神经被麻醉药物包绕阻滞,留置连续镇痛导管。观察组采用神经电刺激针(10cm,B.Brown置管型)进针至髂筋膜与髂腰肌间腔隙内,1次性注入0.4%的罗哌卡因(同上),剂量为0.4ml/kg,留置连续镇痛导管。麻醉苏醒后保留镇痛在48小时内,方法是按1次性电子镇痛泵PCA背景剂量5ml/h,2ml/15min的冲击量。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进行观察并比较,时间段分别为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同时对术后24小时、48小时功能锻炼时肌力评分记录并比较,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VAS评分标准:0-10分,0分表示无痛;评分≤3分为轻微的疼痛,可以忍受;4-6分表示疼痛影响睡眠,但能忍受;7-10分表示剧痛强,无法忍受[2-3]。肌力评分标准为:完全无收缩记为0分;可收缩记为1分;不能抵抗重力记为2分;可抗重力但不抗阻力记为3分;可抗阻力记为4分;正常记为5分。

5 结果

5.1 2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对比:行髂筋膜腔隙阻滞的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VAS评分均低于股神经阻滞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比较分)

5.2 2组术后肌力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锻炼时肌力评分为(2.5±1.02)分、(4.2±1.3)分;对照组分别为(2.8±1.5)分、(4.6±2.2)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术后1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低血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低血压、1例尿潴留,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作为人体负重较大的复杂关节,髋关节手术创伤更大且术后疼痛更为明显。术后疼痛的原因在于: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反应性,即外周及中枢敏感化2种机制进行调节,可促进损伤细胞炎性介质释放,将外周伤害感受器激发,增加伤害感受器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导敏感性。此外,传入伤害性刺激神经C纤维,并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受体后会升高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将中枢敏感化形成,两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痛觉过敏状态,降低损伤组织及周围组织痛阈值,从而将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增加,使得术后大部分患者感觉到剧烈疼痛,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第2天就会出现新胶原组织,早期的功能锻炼非常有必要,可以避免发生关节粘连[4],要想顺利进行功能锻炼就必须做好镇痛,过去采用的镇痛类药物,长期应用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如等等[5],而硬膜外镇痛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硬膜外血肿、感染、尿潴留等,总体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不高[6]。此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15.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上报道基本一致。作为区域麻醉中的新技术,周围神经阻滞持续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将伤害性刺激传导阻断,从而使疼痛减轻,还能将手术区域血流改善,因为阻断交感神经,将组织供氧提高,促使炎症反应减少[7]。行连续的股神经阻滞镇痛,膝关节内部、后部镇痛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并且采用常规置管方式,容易出现导管开口偏离的情况,使阻滞不充分。而髂筋膜腔隙,前部是髂筋膜,后部是髂腰肌,是一个潜在的腔隙。超声引导下,能够清晰将阔筋膜、髂筋膜及髂腰肌间隙内血管、神经等分辨出来,从而更为准确在神经周围将导管置入,注射麻醉药物后,可在间隙内扩散,更好的发挥镇痛作用。虽然FICB镇痛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孙华琴等人的研究显示[8],单次FICB镇痛时间并不长,为克服这一缺点,采用连续FICB技术,实现长时间的术后镇痛,FICB能否成功镇痛的关键在于髂筋膜腔隙内更为充分的扩散药物,而镇痛效果则取决于导管端的位置是否在髂筋膜腔隙内。此次通过超声引导穿刺针能够准确放置在髂筋膜腔隙内将导管前端,保证了药液得以在髂筋膜腔隙内充分扩散,从而提高了阻滞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8],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在注射大剂量布比卡因或者利多卡因后,由此,此次研究选用了罗哌卡因,低浓度用药,可以有效阻滞分离运动与感觉,从而在术后更快恢复运动功能,为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髂筋膜腔隙阻滞麻醉之所以能够在国内日趋广泛的采用,还与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低有关,此次并没有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病例,并且髂筋膜腔隙阻滞麻醉可扩张一侧下肢血管,从而将血供改善,避免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减少了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此次,行髂筋膜腔隙阻滞的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VAS评分均低于股神经阻滞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显示该阻滞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髂筋膜腔隙阻滞,神经阻滞效果完善,不仅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也可以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且也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麻醉后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卡因筋膜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