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2019-12-03李珍霞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颅脑组间通气

黎 冰 李珍霞

( 广东省怀集县人民医院 , 广东 怀集 526400 )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复杂多变,治疗及护理风险较高,临床上必须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指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有效处理,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病死率。特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是指格拉斯(GCS)评分3-7分,患者昏迷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或呈深昏迷状态[1]。当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凭借其独特优势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广泛认同。有创血压监测可帮助医护人员直观动态地对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进行了解,且可多次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监测,了解患者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氧分压等指标,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且无明显副作用[2]。本研究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临床纳入本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9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全部入选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45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1.59±4.38)岁,男28例、女17例,其中外伤性脑出血19例、自发性脑出血17例、脑梗死9例;对照组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1.64±4.50)岁,男29例、女16例,其中外伤性脑出血20例、自发性脑出血16例、脑梗死9例,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常规采用袖带式肱动脉监测,并连接血压监测仪,将测定时间间隔设为5min/次,持续监测24小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选择穿刺部位,首选局部侧支循环丰富、易固定、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处的上肢血管进行穿刺,如桡动脉、肱动脉等。由于下肢血压高于上肢,故临床上一般不选择下肢动脉进行穿刺。在选择留置针型号时应选择细短留置针,最大限度减少机械性摩擦,同时减轻因穿刺导致血管内膜受到的损伤。穿刺时首选桡动脉,主要是因为桡动脉位置相对表浅,更易固定,穿刺成功率更高,同时也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此外,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等也可作为穿刺部位的备选。操作时穿刺针与皮肤呈30°-40°角刺入,若血液喷至针蒂,则说明内针已顺利进入动脉,此时适当压低穿刺针并持续进针约2mm,若仍有回血现象则将外套管送入,而后拔出内针。若有搏动性血液喷出则表明导管位置良好,此时可连接上测压装置,将500ml生理盐水+2500U肝素接于压力传感器末端,在压力袋内置入稀肝素盐水袋,并将压力传感器置于腋中线第4水平。将监护仪调节至零点界面,确保传感器端与大气端相通,将病人端关闭,而后启动校零开关,待监护仪屏幕上压力线显示为“0”再关闭大气端,确保传感器与病人端连接通畅,持续监测血压。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血压监测数值,将2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进行分析对比。另外,比较2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预后良好率。

5 结果

5.1 2组患者血压监测数值对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压监测数值对比

5.2 2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对比

5.3 2组肺水肿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对比:观察组肺水肿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22%、95.56%,对照组患者为13.33%、86.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肺水肿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对比(n,%)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危急重症,具有病情凶险、并发症多、预后差、残死率高等特点[3]。颅脑损伤发生后,在应激反应影响下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且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流动力学变化越明显,故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

重型颅脑损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广泛颅骨骨折、脑干损伤等,该类患者长时间昏迷,且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神经系统体征呈阳性,呈再度昏迷状态。 对该类患者而言,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评估病情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积极解除脑疝。相关研究表明[5],在处于危重症休克状态时,患者自身动脉脉搏信号明显减弱,常规无创动脉血压监测需反复充气校正,引起局部充血,导致动脉血压指标出现异常偏高现象。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直接置入患者动脉血管内,对血压检测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准确性更高,与当前研究结果大致相符[6]。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通过将套管置于患者周围动脉内,达到直接监测血压的目的,属于一种手术监测技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连续监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在监护仪显示屏上演示血压数值与波动,直接反映患者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水肿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22%、95.56%,对照组患者为13.33%、86.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应用有利于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入住NSICU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除此之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采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无需反复进行动脉穿刺,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电解质变化情况,一方面减轻患者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7]。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体内血容量、血管阻力、心肌收缩力提供有价值参考,并指导临床治疗。若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深慢等表现应考虑是否发生脑疝;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浅促表现则可能陷入深度昏迷,应立即进行抢救治疗[8]。

综上所述,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可为临床诊治、药物调整提供可靠依据,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颅脑组间通气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体育特长生训练方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