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鹰”缘
2019-12-02张瑞铉罗泳欣
张瑞铉 罗泳欣
摘 要:古往今来,纳西人一直信奉着“人与自然”的观念,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欠债”“还债”的关系,人类既然得到了大自然的恩惠,就应该感激、回报,并善待大自然。也许,这就是猎鹰一族对待大自然的敬畏,他们从不掺杂任何利益纠葛,只有真挚的热爱,一种在商业化的今天仍留存的纯粹。
关键词:纳西鹰;纳西族;鹰猎技
沿袭:百年技艺融入纳西民族血液深处
鹰猎技艺产生于纳西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人们用猎鹰配合猎犬捕抓猎物,将本是天敌的猛禽驯化为帮助自身生存的利器,疏远了纳西族人往昔所存在的危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一词中描绘他率人出猎时的情景。在这壮观的鹰猎场面中,“右擎苍”即指右臂上站着苍鹰,而这只苍鹰,便是已被人驯化专门用来打猎的猎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纳西族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但游狩生活衍生出的鹰猎习俗、人与鹰的羁绊依然存在纳西男儿的血液深处。据丽江当地民间驯鹰人介绍,如今还有一小部分人会热衷于猎鹰技艺。他们每年的九月底开始养鹰,十月份中旬或者十一月就开始出猎,主要集中在十月份到次年二月份的这段时间,一个月至少要出去三趟,带着鹰到人多的地方熟悉人流,慢慢驯化它。十月中旬才是真正的大鹰猎季的开始,每天都可以看到三五群出猎的鹰猎小团体,每个鹰猎团体都以鹰猎人充沛的精力和体能加之丰富的经验,驾驭着猎鹰和猎犬来完成每一次的狩猎活动,狩猎季节持续到次年三月底结束。而每年的三月底到八月初,鹰猎人是休猎的,这段时间留给动物们繁衍生息,也留给大自然以持续、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
“纳西族前人传承了这个项目下来,我们总会有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丽江市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副会长、丽江市鹰猎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纳西族鹰猎文化的传承人之一李实说道,“纳西一族对待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所以从前至今,我们在逐步完善鹰猎文化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困境:世人的刻板印象与生存冲突
据资料记载,目前全世界已有16个国家的鹰猎文化被联合国纳入非物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由亚欧非11个国家共同提交、参与审议的鹰猎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令人遗憾的是,具有悠久鹰猎文化历史的中国却始终未在国际名单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流传出去的文化受到了外界的保护,“自家”的文化却没有官方说明。并且,对于丽江本地来说,大部分人对该传统文化仍表示不熟悉、不了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鹰猎人正在逐渐缺失。在大多数人眼中,“玩”鹰的人大都是“有钱有闲”。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传统的鹰猎技艺更是无法过多地吸引他们。据调查显示,在调研对象中只有5.9%的人表明自己是非常了解鹰猎文化的,而表明自己不知道鹰猎文化的占比为36.76%,超过了调研对象的1/3。如此看来,纳西鹰猎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重任,仍需这不到6%的人担起。
鹰猎文化面临的困境,还与其是否违背野生动物保护法有着重大关系。鹰既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属于鹰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野生动物保护与传统文化之间,丽江政府尊重当地传统,给予了纳西族小范围的“法外之地”。如今,如何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和动物,成为了鹰猎文化发展的最大矛盾。
延续:修补“鹰猎”搁浅的罅隙
近年来丽江市相关部门对鹰猎习俗密切关注,对其开展了专项调查,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更组织成立了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颁布了丽江鹰猎协会章程。2017年在鹰猎传承人李实的推动下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更有鹰猎爱好者建立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来保护鹰猎文化。
除了上述措施,建立鹰的人工繁殖基地、建立猛禽救助站、规范鹰猎活动等措施也不失为保护鹰猎传承的好办法。建立人工繁殖基地,为鹰提供保护和规范的训练,研究出新时代的猎鹰方式,摒弃古代残忍熬鹰的方法,在鹰猎的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采用人工繁殖,能够在保护野生鹰的同时,让传统的鹰猎技艺得以延续。同时建立猛禽救助站,以先进的动物福利理念和标准为指导,采用科学专业的救助方法,为受伤、生病、迷途以及在执法过程中罚没的猛禽提供治疗、护理和康復训练,并且在放飞前接受一系列检查和评估,确保它们释放后能够在野外成功生存。以此最大限度地保护猛禽,确保猛禽的数量以及生态的平衡。鹰猎的活动范围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建立鹰猎活动组织,根据科学的考察划分鹰猎活动区域,并固定季度地更换鹰猎活动区域,做到不过度猎鹰,保护鹰猎活动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进行鹰猎活动的人也需要进行规范,建立鹰猎执照系统。避免非鹰猎人进行非法活动。此外,鹰猎人也需规范鹰猎娱乐活动的规则——鹰必须一年一放,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增强对鹰猎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同样重要。在培养新一代青年时,应向他们全面、系统、科学地传输鹰猎文化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有充分地了解。如此也能为保护鹰猎文化输送更多科学人才,起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纳西鹰猎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虽然真正了解和熟悉的人较少,但关注该文化的人仍是居多的。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该文化的传承是有意义的,是值得传承的纳西文化。未来,纳西族鹰猎技艺是否能够走出国门,与世界其他鹰猎技艺一同并肩齐进,仍有赖于纳西族人们的努力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和金荣.纳西族鹰猎文化[J].今日民族,2015(8).
[2]李晓红.纳西族鹰猎文化的渊源与传承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44-146.
作者简介:
张瑞铉,罗泳欣,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274.
作者简介:
张巾杰,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