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出发,增强对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2019-12-02蓝碧红
摘 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千百年来能够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感恩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道德使然,也正是人人心怀感恩,才有了我们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这个世界心怀感恩,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这样感恩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增强;感恩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对于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加。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明白自己身处环境的来之不易,需要教师从父母、同学和教师三个方面展开感恩教育。采用以小见大的感恩教育方式,指导学生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并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人和事物充满感激之情。通过教师施行“由心出发”的感恩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得学生和身边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 感恩父母,帮助增进亲子关系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指导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其创设相应的感恩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综合性分析当前农村地区的学生现状,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父母有着较远的地理距离,严重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教师尤为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们展开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教师为学生讲述身为人父人母肩负的责任和对子女的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父母的关怀之心。通过教师的感恩教学,使学生对父母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到父母为了生活付出的艰辛,和对自己无私的爱。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一次通话,在打电话之前学生先将自己想要和父母说的话写在纸上,一点一点有条理地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思念。同时告知自己的父母,自己对于他们的误会,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身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控制,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和心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通过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以及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因为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忘我工作,对父母油然而生出的感恩之情难以言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得其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心灵慰藉。
二、 感恩同学,拉近彼此心理距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明白朋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为其强调同学们对学生的具体帮助作用。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的情感特别纯粹,大家在一起能够相互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生活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感恩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以及学生对于感恩同学的认知能力。教师以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学生们需要学会感恩自己身边的同学,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回馈自己的善意并不吝惜自己的帮助,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同学基础,使得这份纯粹的感情更加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师在班会上需要跳出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典型,树立彼此相互帮助的风气,使得学生们能够相互关心,切实提高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学生们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中,大家目标一致,力向一处使,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又温和。这也应了教师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切实拉近了学生们彼此的心理距离。班集体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地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和谐的班级氛围有赖于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通过教师施行感恩同学的教育活动,能够最大限度为班级营造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得学生更富同理心,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
三、 感恩教师,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不斷攀登学习高峰的助力者。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明白教师的付出和心血。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模范,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就目前教师的感恩教学来说,同样适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向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学习”某一方面品质的方式,承认学生为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道德形象。因为承认自己不足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以身作则,指导学生保持谦卑时刻学习。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关心身边的每一名学生,使其能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无私关怀。通过教师具体行动的感恩教学,以及对于学生的细致关怀,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爱戴和崇敬的感情,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人和事,展开细致的德育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朱琴.农村中学班主任利用网络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8(29):155-156.
[2]凌维欧.农村普通高中开展假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7(13):19-21.
作者简介:
蓝碧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塘红乡中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