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19-12-02黄子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课程思政

摘  要:《中外建筑史》是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文章论述了《中外建筑史》课程“传播中华优秀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爱岗敬业精神、陶冶和谐友善情操、提升拓展哲学思维”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学改革的实现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

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責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外建筑史》是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探索《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教育教学资源,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传播中华优秀文明

建筑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中外建筑的发展及规律和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中国古代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造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这些古建筑都体现了中华优秀文明,蕴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发掘课程中的价值元素,引发学生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思考,激发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传播中华优秀文明。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介绍中国建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山西应县现存的高达67.1米的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明、清在北京营造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等等。这些现存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深厚情。

(三)传承爱岗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敬业精神。通过对建筑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所塑造的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的讲述,弘扬民族爱岗敬业精神。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塑造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屋脊脊端上的雕饰,檐口瓦当的装饰性的处理,屋顶上琉璃瓦的使用,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匠师使用色彩装饰建筑,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等等。这些都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2]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欣赏作品中,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同时,还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建筑师人物及作品,激励学生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四)陶冶和谐友善情操

和谐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基本美德。通过讲述中国古建筑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差别而形成各地方、各民族建筑的特殊风格,如开朗大度的北方风格,轻盈细腻的岭南风格,自由灵活的西南风格,厚重华丽的蒙古族风格,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的维吾尔族风格,秀丽灵巧的江南风格等等。特别是江南风格,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引发学生对本土建筑风格的认同感,领悟建筑以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的真谛,激励学生践行和谐友善道德,提高品质的修养。

(五)提升拓展哲学思维

《中外建筑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北京天坛等祭坛、神庙的建筑,打造人与天神对话的场所,体现了人们敬畏苍天的“天人合一”理念,奠定了人与天紧密联系的哲学观念基础。古代帝王都城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规划,建筑结构融入星宿排列特点,都城建设都注重城市中轴线这种带有礼制性质,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类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物质本体部分,与人处于同等层次,中国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物人一体”的哲学理念。对于建筑方位朝向、建筑所在环境,强调背山面水的要求,最为典型的是山与水的位置,都蕴含着“阴阳有序变换”“五行相生相克”古代哲学思想。解析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拓展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做好《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首先,改革课程设计。一是制订《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实现“学生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原则,懂得团结与协作,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二是修订课程标准,编制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相结合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并修订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三是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其次,组织教学团队进行研讨,集体攻关,构建可操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模块体系。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封建社会建筑概况”,了解秦朝修建阿房宫、扩建万里长城,隋朝建造河北赵县安济桥、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挖掘中华优秀文明的思政元素,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讲述紫禁城宫廷建筑色彩,寺庙建筑色彩,门窗装饰,屋顶的走兽、吻兽装饰,彩画等内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二要树立育人意,自觉担当育人职责,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相统一,注重学生品质、品格的塑造与培养。三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人文素质修养,增強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四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于课上怎么说,特别是课后怎么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立德修身,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标杆。

(三)深化《中外建设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1.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课堂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用课程思政育人观处理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明、爱国主义、诚实友善、爱岗敬业、哲学思维、职业意识、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思政资源,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通过修定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培养相融合的授课计划,精准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块,采取课程思政专题讲座的形式,发挥育人作用。

2.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对象特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的大学生一般是十八、九岁的年青人,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和思维、兴趣、能力、情感、意志的成长发育期,具有文化基础偏低、起点不一、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领和及时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

3.拓展走出校门课程思政的教学空间社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开展实践,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校内的仿真实习基地的开展实践教学,利用金桥集团金桥城项目优势的现场进行实践教学,进行实地考察,如到岳麓书院、洪江古商城、凤凰古城等考察,拓展开展社会实践的教学空间。

4.探求风格多样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风格多样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教师在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实际项目引导法的同时,采取融洽渗透式、画龙点晴式、专题嵌入式、知行合一式等“寓教于道”教学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现代媒体课程思政的教育手段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大学城空间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名师教学空间、网络课程资源,形成网上网下课程教学的合力。采用“云班课”、“雨课堂”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交流。使用录像、投影、视频、电影等,如通过播放《故宫》、《敦煌莫高窟》、《拙政园》等的短视频,让学生从整体、直观、全面的来了解建筑,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6.构建知行合一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必须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为检验标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在现有评价体系上增加课程思政所占比重,在课程考试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学生成绩评定上,增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明行为表现,采取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7.实现教学科研相互结合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问题研究,积极参加科研教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培养科研精神,增强政治锐力,提升思想境界。通过教学去发掘科研源泉、提出问题,以教学带动科研。通过问题思考、论文撰写的思维体验,提高认识,实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还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不断尝试和完善,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吴雨婷.如何在建筑史教学中引入建筑文化理念[J].四川水泥,2015(08):82.

作者简介

黄子云(1987—),女,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建筑、思政。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