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说新中国七十载清涧沧桑巨变

2019-12-02韦世新贺鹏徐东

新西部 2019年9期
关键词:全县发展

韦世新 贺鹏 徐东

清涧县位于榆林市南部,无定河下游,东临黄河,西接子长,南连延川,北邻绥德、子洲,包西铁路、242国道和沿黄公路穿境而过。全县下辖9个镇、1个街道办、5个便民服务中心,土地面积1881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214105人。清涧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更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

解放前,清涧县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山区县。解放初,农业生产萎缩,农村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仅有简单的丝织品和铁制小农具等几个手工业作坊,人民生活贫困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涧人民发扬延安精神,顽强拼搏,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清涧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是清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七十年。解放初的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913万元,其中农业占99%以上。七十年来,清涧县致力于发展经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21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978年0.16亿元的376倍,年均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是1978年0.1亿元的180.9倍,年均增长1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是1978年0.01亿元的1498倍,年均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14亿元,是1978年0.05亿元的543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78年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63∶6∶31调整为2018年的30∶25∶45。

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牧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特别是随着取消农业税,实施农牧业生产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

2018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25.68亿元,是1949年的291倍,年均增长15.2%,其中畜牧业产值3.42亿元,是1949年876倍。通过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粮食亩产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2万亩,比1949年减少31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0.9万吨,是1949年的6.4倍;粮食平均亩产2018年达210公斤,是1949年的10倍;生猪存出栏为10.34万头,是1949年0.45万头的23倍,红枣栽植面积和产量达到91万亩和28.53万吨,分别是1961年的37倍和47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6.5%、11.4%。全县农业的稳步增长,为全县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清澗县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增到优化提升,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力量。初步形成了以红枣加工为主体,石材、粉条加工为两翼的工业体系。重点构建了以红枣、马铃薯等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

新中国成立后,清涧县工业几乎为空白,伴随着改革开放,清涧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七十年前,工业原以“低、小、散、乱”手工业为主。七十年间,工业产品档次不断提升,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末,年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6家,完成产值27.1亿元,实现增加值9.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5.7%。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2018年达到55亿元、实现增加值12.49亿元,分别是1978年总产值433万元、增加值107万元的1270倍、116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9.6%、19.3%。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初期,清涧经济落后,人民群众收入微薄,购买力十分有限,消费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交通闭塞、商品紧缺也限制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宽。消费进入享受、安全、娱乐的同时,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消费进一步释放,诸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名牌服装、金银首饰、智能手机、摩托车、小轿车、商品住宅等中高档消费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发达,如专卖店、连锁店、超市、送货上门、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县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清涧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02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11.26亿元,增加了562倍,年均增长9.6%。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清涧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PPP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60.93亿元,是1978年91.6万元的6652倍,年均增长24.6%。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1平方公里发展到4.9平方公里。特别是在交通、电力、通信、文化旅游、片区改造、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

财政金融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清涧县财政收入一度下滑,但经过积极推进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培育税源,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2018年,清涧县财政总收入3.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8.8万元的4045倍,年均增长12.8%。财政支出24.4亿元,是1949年5.6万元的43571倍,年均增长16.7%。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余额大增。201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47亿元,是1961年437万元的1269倍、年均增长13.4%,是1978年459万元的1208倍、年均增长19.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84亿元,是1961年437万元的477倍、年均增长11.4%,是1978年905万元的230倍、年均增长14.6%,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清涧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018年全县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862元,是1949年260元的196倍,年均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80元,是2005年4562元的5.6倍,年均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8元,是1978年45元的172倍,年均增长2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累计建成1596公里晴雨通车公路,实现县乡、乡村公路全覆盖,“四纵四横一大环”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截止2018年末拥有班车49辆,公交车8条线路共22辆,出租车80辆,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出行。

二是邮电通讯飞速发展。2018年,全县电话总数15.88万部,其中固定电话11090部,移动电话近14.77万多部,基本实现人人有手机;基本实现区域网络宽带全覆盖,宽带用户达2.5万户,人民信息获取信息迅捷方便,网上购物和产品销售进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从无到有,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参保11836人,城镇居民参保12030人,农村居民参保17200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参保120407人,城鎮职工参保7431人。

四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2018年,在校学生人数11329人,比1949年2517人增加8812人;教职工1353人,比1949年149人增加1304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本科上线率达到47%。

五是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县医院和中医院的功能全面、现代医疗设施配套的综合楼均正式投用,乡镇医院建设焕然一新,村级卫生室遍布各村,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数量由1949年的1个增加到2018年的19个,村卫生室总数达到305个;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1949年的15人增加到2018年的894人,增长了近60倍,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另有享受政府补贴的乡村医生303人,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的需求;适龄儿童常规疫苗免疫接种普及率高、种类齐全达12种之多,很好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重视产妇保健,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一改解放前一把剪子一锅水在家分娩的落后生产方式,保障了妇女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清涧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迈入新时代,清涧人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保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建设“四个清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全县发展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区域发展篇
金平县总工会:成功举办首届职工篮球赛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