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9-12-02付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木棒故事书算式

付英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既“活”又“动”起来等方面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學  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就要打好基础,教师一定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能够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此时,能够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学生的精力集中,而且能够活跃人的思维,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填条件的习题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我们班级有男学生25人,女学生18人,让后问学生,这道题能计算吗?学生回答:不能,为什么?“这道题没有问题。”“那你们想知道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很快回答说:“想”。我说,“好,看你们谁最聪明,能猜到老师要提的问题。”这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都动脑筋,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学生?有的说,男生比女生多几人?有的说,女生比男生少几人?最后我说,同学们,你们都猜对了,真聪明。这样使枯燥的习题变得生动有趣。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挑战,都想猜中老师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既得到横向发散,又向纵深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在求异中得到变通,从变通中开阔了新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既“活”又“动”起来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班级内可以设立文化角、黑板报、墙报等,交给学生自己设计出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来陶冶师生的情操。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学生轮流参与活动,从而表现自己,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当学生操作正确,方法得当时,就会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是正确的、步骤是清晰有序的;如果操作不正确,就会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是混乱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老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操作的具体内容、具体过程。在学生动手前,要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必要时给予学生提示要怎么做。如在一年级“凑十法”中以8+3为例,教学程序是这样的:先练习十几的组成,让学生用小木棒摆出十几,把十根小木棒捆成一捆,学生一看就知道一捆和几根也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算就是十几。再根据算式摆小木棒,在左边摆上8根,右边摆上几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怎么移动小木棒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十几呢?从前面的“凑十法”启发学生动手从“右边”的几根小木棒中移动两根放到左边的八根中去,这样就变成了左边的一个十和右边的几个一,一眼就可以算出小木棒的具体个数,通过用“先”“再”“然后”的有序操作,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凑十法”的计算思路,使数学教学既“活”又“动”起来。

三、结合年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低年级的孩子只有七、八岁,以往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数学教学,对于某个问题,只给出一个唯一答案,很少有学生能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而有的老师又会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不敢去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能够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即使观点错误,老师也应给予鼓励,并告诉他们,对问题能有自己的见解,肯于动脑,非常好,鼓励学生再转换一下思路,看能不能把答案说出来,学生会在老师的鼓励下,会继续动脑,认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即使学生不能有好的方法,老师应给学生进一步指导,鼓励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下面的问题:把4、5、6、7、8、9、10、11、12等9个数字填在方格里,使每个横行、每个竖行的三个数加起来都得24时,我会先让他们注意观察这一个数、认真找出规律,然后自己试着填写,添上后可以互相讨论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观察有几种填法,有的同学会想出一种填法,有的同学能想出两种填法,也有的同学想出了三种不同的填法,我会对填写正确而且方法多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做到了勇于创新,通过认真思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和思维能力。

四、明确目的,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练习目的要明确。练习的内容要认真精选,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的培养,达到哪些能力,这是做好练习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设计练习时,要从实际出发,紧贴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和数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时,为了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我从下面一组练习重点讲解。

(一)根据算式16+9=25这一个算式,可以推出25-16=9和25-9=16两个算式,说明三个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多次练习,掌握和数与加数的相互关系。

(二)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下面一组练习来掌握规律。

如: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用了两天时间看完,第一天看了8页,第二天看了7页。

问:

(1)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页?(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3)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了多少页?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用了两天时间看完,第一天看了8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用了两天时间看完,第二天看了7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通过这种对比练习,小学生对应用题的算法,以及问题的提出,填条件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强化了问题与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明确了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对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木棒故事书算式
Storybook 故事书
挑木棒
天边的故事书
怎么写算式
暖心有爱的故事书
挑小木棒(节选)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能量几个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