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南疆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提升刍议
2019-12-02杨明芳杨涛
杨明芳 杨涛
南疆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的提升对于精准脱贫、新疆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南疆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情况调研走访发现,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中西部地区所没有的困难,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具有明显提升作用,需要继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分两步走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疆要想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重点和难点是抓好南疆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包括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方面内容,二者相辅相成。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和结果,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取向。当前,提升南疆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对于解决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现代化最主要是个人素质的现代化。英克尔斯把人的现代化素质概括为:有较强的个人效能感、守时惜时、合理计划工作和生活、尊重知识和相信科学、具有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新变化、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按人的实际成就而不是先天的资源禀赋对个体进行评价、能较快适应新环境等。[1]笔者通过在南疆的调研走访发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具有明显提升作用。
南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除了同中西部地区民众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如地域、语言、劳动技能、传统文化和思维观念等。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限制,劳动力转移成本高。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到内地路途遥远,动则数千公里,交通不便,坐火车出疆需要两三天时间。此外,新疆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疆内各地、州、市的平均距离超过500公里。南疆地区由于沙漠、戈壁和山脉将县与县、甚至乡与乡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绿洲,农牧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区域。新疆民众外出务工出行成本较高。
其次是语言交流不畅、缺乏劳动技能。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普遍较差。语言掌握不好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疆内外流动,并增大了掌握劳动技能的难度。有学者通过对南北疆农牧民问卷调查发现,有48.75%的农牧民从未外出打过工;有35.47%的人曾短暂外出打工,但主要从事季节性农活。劳务收入在新疆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仅占16.7%,比邻省甘肃低了近20%。在16个阻碍转移就业因素的选项中,超过90%的农牧民选择“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在诸多选项中位列第一。[2]新疆少数民族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超过70%,教育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少数民族在新工作岗位上适应慢,学习、接受知识和技术能力差。外出务工只能从事建筑施工、商业运输、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
再次是传统文化和思维观念等的影响。南疆地区属于较为典型的以绿洲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地区。自然主义、经验主义、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思维观念等因素仍占较大比重,不利于外出转移就业。具体表现为安土重迁,地域意识强,封闭保守,缺乏进取精神,缺少改变现状的信心,听天由命,独立性不足等。一些人安于贫穷落后的现实生活,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不强,追求财富的欲望不高。以上原因导致新疆少数民族自主流动意识不强,这一点与其他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明显不同。
南疆农三师51团剩余劳动力疆外转移实施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南疆少數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笔者近期曾两次赴南疆农三师51团走访,了解当地工作的开展、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经验。
51团有维、汉、回、蒙、壮、苗、满、土、乌孜别克等9个民族,总人口51409人,其中少数民族48813人,占总人口的95%,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该团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为2.3亩,人多地少。年龄在18-60岁的人口有28000多人,剩余劳动力较多。该团属于南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团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51团把技能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1、成立专门机构,建立档案,制订计划,做好岗前培训
该团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劳务输出工作,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社政科负责)。建立了富余劳动力人员档案,组织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计划。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疆内外用工信息,积极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平台。
加强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为用人企业提供合适的劳动力。保障务工人员培训有场地,该团提供了两个固定教室。劳务输出办公室精心制定培训内容:如学会汉语日常用语300句,双语培训课时占总课时的30%,安全生产知识、相关岗位技能知识等培训内容。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十五天,用工人员身体检查和技能培训全部免费。
2、多种措施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转移就业意愿不强难题,杜绝“等、靠、要”,摒弃懒惰思想,鼓励外出就业
笔者从劳务输出办公室的负责人L女士了解组织疆外转移就业工作情况。L女士说刚开始工作开展困难,多次宣传动员,一些群众还是不愿意出去务工,人数达不到用工单位要求。劳务输出办后来获得团党委的支持,依靠各部门力量共同推动转移就业。如把务工人数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下达指标,把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在基层经济社会绩效考核中占25%;其次确立外出务工目标群体,如享受低保户家庭中富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就业,地少人多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就业,防止贫困人群“等、靠、要”,推动他们出去务工勤劳致富;对愿意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家庭,其土地转让、种植及子女上学等问题单位将优先考虑予以解决;鼓励转移就业,发放补贴。如前六个月团里曾给每个工人每月补助1500元,工厂发1000元等。
3、后勤保障工作及返乡人员宣传动员需及时跟进
笔者翻阅该团转移到广东服装厂、鞋厂等企业的153名少数民族员工的花名册,发现在第五批转移到东莞某鞋厂的员工中有5名是老员工。哪些原因促使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主动出去务工?劳务办工作人员说:首先是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一些人勤劳致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懒惰没钱的日子不好过。前两年出去务工的一些人有的吃不了苦,合同期未满中途跑回来,发现回家没啥出路。当和在外面务工没回来的朋友打电话,知道坚持下来的人收入越来越好,他们又怀念起从前工厂的生活。有的人主动要求参加单位新组织的务工。反反复复几次,思想观念逐渐改变了。
其次是外出务工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比如为了防止务工人员乱花钱(缺乏储蓄意识),带队干部(一般是一男一女两人)帮他们管理工资。像东莞鞋厂打工的带队干部负责每月把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工资的一部分打给家人。家里有孩子的每月打1000元,有父母要养的每月2000元,剩下的自己零花。在东莞试用期三个月结束后,务工人员开始拿计件工资,最多的每月能挣4600元。第一个月把员工送到广东,第二个月后领队就负责每月给家里寄钱。由带队干部负责管理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还配备少数民族厨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务工人员的父母放心孩子了。有些家长到团里主动要求把孩子送出去打工。
再次是利用返乡人员,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合同期满后由领队统一购票一起返乡。回来后劳务输出办在各基层单位把少数民族群众召集起来举办经验交流会,安排返乡人员谈他们的就业感受。让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带动群众,动员效果好很多,他们更相信身边的人,单位干部宣传不如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许多家长参加了返乡交流会后,同意孩子出去打工了。
4、政府、企业和社会相互配合,确保转移就业落实
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同于其他地区,甚至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所不同,更具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顺利实现转移,需要政府下力气做好宣传、培训、引导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同时需要疆内外企业、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配合。
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鉴于当前的形势,少数民族自发式转移面临诸多困难,这项工程启动需要依托两地相关部门沟通协商。由新疆地方政府牵头,利用对口援疆省市企业的资源,先期进行用工单位的实地考察,洽谈合适的用工企业;接收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在当地做好宣传工作,让汉族群众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接收新疆籍员工背后的意义,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体更好融入主流社会;最后由输出地政府安排领队带领务工人员赴企业就业。
这样有组织地转移就业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可以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降低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成本;其次,一批同乡由政府安排有经验的领队共赴内地企业务工,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离开亲人、故土和熟悉的生活圈所带来的不适感,降低他们的心理成本和精神成本,增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信心;再次,领队负责管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及时与当地政府和用工企业沟通与联系,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消除双方人员可能产生纠纷或突发事件的隐患,减少用工企业和当地群众的顾虑,确保用工期间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最后,通过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使贫困户快速脱贫,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南疆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个人现代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南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看出“每实现一次转化,主体就从依附、封闭和顺从中解脱出一步,向独立、开放、创造跨进一步”。[3]
1、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就业的信心和勇气。限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自身发展、转移就业最大的瓶颈就是语言交流能力差和劳动技能不足。为了实现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和用工企业注重技能培训(包括双语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少数民族补齐短板,增强就业信心,更好参与现代化建设。
2、工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流水线作业对岗位操作要求、计件工资制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使得工厂就像一所培养现代化素质的学校。务工人员每天八小时的工作锤炼,改变了一些人自由散漫的农民习气,逐渐培养出时间观念、惜时守时的意识、效能感、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等。这有助于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不同地域自主流动就业,也为新疆新一轮“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储备合格的劳动力。
3、易地转移就业开阔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眼界,培养开放意识,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敢于面对生活的变化。一些返乡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开始自主创业,甚至带动周边人员共同创业,勤劳致富。返乡创业人员在内地工作时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受到工业文明、都市文化、现代文化的熏染,主动接触和吸收主流文化精华。这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开放包容的精神。他们的言行和思维观念对家乡农村封闭保守的乡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4、女性自主意识觉醒。收入增加和經济的独立使其家庭地位明显提高,自我独立意识增强。在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招收女性员工。维吾尔女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她们常年围着孩子、锅台和土地转的生活模式,把女性从家庭和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步培养成一支产业工人队伍。女性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增强将影响下一代的素质。[4]
总之,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他们个人现代化素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将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参与现代化建设,推动新疆现代化发展。虽然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成本较高,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成本效益去核算和评价。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能提高少数民族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共享美好生活。转移就业能打破“血缘——亲缘——地缘”对少数民族的限制,因职业工作岗位的变动,自发形成“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形成牢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均有助于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 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2-23.
[2]樊亚利,耿秋艳.新疆农牧民转移就业:困难、原因与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4(10):66-70.
[3]郑永廷等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2.
[4]潘恩荣,杨明芳等.“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对新疆地区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一种“宏观的工程伦理”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6):66.
作者简介
杨明芳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职博士生,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杨 涛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委员会党校副校长,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地区“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