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12-02叶利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9期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叶利华

【摘要】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分别为(70.6±3.6)、(68.3±2.9)分, 护理后分别为(51.6±1.6)、(50.1±3.2)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分别为(71.3±2.6)、(69.4±2.7)分, 护理后分别为(64.3±4.1)、(60.1±1.9)分。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1例(2.33%), 心力衰竭2例(4.6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4例(9.30%), 心力衰竭3例(6.98%), 休克3例(6.98%);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能调整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79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表现为突然发病, 出现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 疼痛感剧烈, 经过硝酸酯类的药物治疗无法缓解, 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诱发的心肌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很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等危及生命, 在治疗中需尽早应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避免梗死面的扩大, 恢复心脏功能, 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至关重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护理方法的选择很关键, 常规的护理在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等方面的效果较好, 但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未得到有效控制[2]。本研究应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患者均表现为突发性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汗、恶心呕吐等, 经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排除精神异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2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60.2±6.6)岁;病程1~6 h, 平均病程(4.2±1.1)h。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59.7±5.5)岁;病程1~7 h, 平均病程(4.1±1.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具体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使患者可以保持呼吸通畅, 指导患者必要的活动范围, 对饮食进行指导等。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和心理状态, 叮嘱家属患者在饮食中的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 帮助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试图让患者倾诉出内心的想法, 对患者过分担忧的事情进行解答, 主动为患者介绍疾病在发病中的基本症状和抢救后的成功病例, 重新树立患者在治疗中的信心, 强调心情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量让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与护理;②基于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中经常出现的并发症, 提前制定好护理预案, 一旦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做出及时的护理处置;③特别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值变化, 对异常情况发生后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置;④患者经过治疗后卧床期间, 护理人员指导并帮助家属对患者进行护理, 避免在卧床期间出现压疮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S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和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 其中SAS评分包括20个条目, ≥70分为重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50~59分为轻度焦虑;SDS评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 63~72分为中度抑郁, ≥73分为重度抑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分别为(70.6±3.6)、(68.3±2.9)分, 护理后分别为(51.6±1.6)、(50.1±3.2)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分别为(71.3±2.6)、(69.4±2.7)分, 护理后分别为(64.3±4.1)、(60.1±1.9)分。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1例(2.33%), 心力衰竭2例(4.6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4例(9.30%), 心力衰竭3例(6.98%), 休克3例(6.98%);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起病急、临床高发、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 在发病的几分钟之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4]。因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发病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救治, 同时护理方法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较大。临床中常采用的护理方法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同时指导饮食、用药及基础护理等, 但是患者在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降低[5]。预见性护理是一种以预防为指导原则的护理干预方法, 基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必要的护理预防,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 并告知医生进行处置, 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 7]。

本研究将选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采用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 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見, 预见性护理可以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做出相应的预案, 并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指征及并发症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 对发生的异常情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及时的处置, 能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在治疗后的预后效果, 同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护理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更有利于治疗后的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的效果显著, 能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 有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推荐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臧娇.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8):152-153.

[2] 曾英.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1116-1117.

[3] 叶芹.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15, 34(26):146-148.

[4] 吴春华.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109-112.

[5] 孙梅, 王美兰, 倪丽丽, 等.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2):273-274.

[6] 雷金花, 占绘华, 吴晓云. 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河北医药, 2013, 35(15):2396-2398.

[7] 范晓华, 曹岳蓉, 刘洪珍, 等.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保护性临时起搏中的应用效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12):1724-1728.

[收稿日期:2019-02-25]

猜你喜欢

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