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浅谈
2019-12-02龚晓卿
龚晓卿
摘 要:一年级小学生,刚刚结束学前教育进入小学,他们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小学的学习,因此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感到头痛。在文中,笔者就自己的一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进行介绍,希望可以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提供借鉴,帮助学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经验
一年级小学生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结束学前教育,迈入小学校门,带着无限的理想开始了学生生涯。但是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却是让各个任课老师非常头疼的大问题,他们可爱天真,却毫无各种纪律观念;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却难以自控,有着爱玩的天性……所以一年级的教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而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就是这门学问中的一段很精彩的篇章。那该如何展开一年级的教学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备课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展开有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想、要表达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要采取的教学措施都应该在备课活动中有所体现。因此,有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六、七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由幼儿到儿童的过渡期,因此备课中更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备课,面临的将是课堂的混乱、学生的无法理解以及教学效果毫无保障的尴尬局面,而且在一年级孩子自学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其后果将比中高年级更为严重。
首先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任何生活经验,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完全脱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要他们接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东西,那将是困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源于生活,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为基础。而且一年级的孩子喜欢通过动手来实际感受,所以多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是生活实际问题,例如:第二单元的高矮、长短,第五单元的左右、上下,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孩子们亲自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要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如果只将其作为单纯的数学概念进行讲解,以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是很难理解的。在备课中,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点在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在教学“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内容时,孩子接受实物(形象的东西)的比较多少就比接受数字(抽象的)的比较大小更容易些,而且孩子接受5比3大比较容易,接受3比5小就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年级的备课中,把知识概念形象化是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
二、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课堂才会生成精彩。所以兴趣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无论现实中升学的压力,还是教学改革,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多多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浓厚了,孩子才会愿意学,也才能学会。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对数学有亲近感,而不是厌学、害怕。下面是笔者对培养一年级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些认识:
1. 在一年级孩子眼里,学生“做”是比老师“说”更有趣的学习方式。教学中也充分显示出对着一年级小朋友“说”是最没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他们听不进去,而且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听得进去。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动手做”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如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就请孩子们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拿在手里摸一摸,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把抽象的事物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2. 从一年级小朋友的性格特点不难发现,他们愿意亲自进行实践,因此开展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新课标也提出要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数感。例如,在“比高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教学活动一:请两位孩子起立,他们的身高相差较大。这时只需要进行直观的观察,孩子们便能很快判断出来。紧接着,设计教学活动二:两个身高相差不大的孩子站起来比较,让大家接着判断高矮。这下困难就出现了,该怎么办呢?此时展开活动二的深层思考: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比一比,重点在“想办法”。听到活动要求后,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大家的想法还真多,有的靠着墙,然后做出记号;有的背靠背站着比;还有的站在凳子上比……虽然这些方法都不是最好、最有效的,但是这样的一个小活動却向孩子们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3. 动画片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如果在教学引入时利用电教设备增加一些动画元素,一下子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进行中适时地创设一些动画情景,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长短”时,有一道练习题是比较3只小蚂蚁谁走的路最长,笔者就是利用动画课件让3只小蚂蚁重新把路走了一遍,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4. 对一年级小孩的回答以及练习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的语言行为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小孩子只有6、7岁的年龄,他们非常情绪化,也许就因为你没有给一道题打钩,他会不去做下面的一道题,或者一节课都不听讲了。因此,在能够顾及的境况下,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一定要有回应,告诉他“老师知道了”。
三、要有有效性的课堂调控
对于一年级来说,课堂调控就是上课的一部分,有了好的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有效。
1. 良好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座,如何走,如何听讲,如何写字等都要一点一滴地教起,这些习惯的培养要靠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此外,一年级的数学还需要培养孩子们另一个好习惯——阅读。有人会说阅读不是语文的事情吗?不是的,在数学上也有很多的阅读,读题目要求,读应用题,预习、复习都是阅读,只有学会阅读,才能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按要求完成题目的解答。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2. 对学生表扬和批评的合理利用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个性,也很情绪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笔者也提到过,一定要对孩子有所关注,而这当中表扬是最有效的关注方式。当课堂中出现混乱时,你很大声地批评,孩子们很难安静下来,但如果你表扬一句“谁现在表现得最棒,比一比谁做得更好”班里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平时的表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给一句口头的表扬,或者给一个很棒的手势,也可以奖励一个红花、一颗红星,孩子们都会很喜欢的。但是表扬一定要有价值,不可以滥用。批评也是同样的道理。
3. 对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孩子上课时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钟不到的时间,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新课讲授应尽量在前15分钟内完成。有一种笔者比较欣赏的课堂时间安排方式是这样的:前15分钟讲授新课,3—5分钟让学生做一下原位动动手动动脚的活动,15分钟完成巩固练习,剩余时间考查孩子们的接受情况。虽然要达到这种理想模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教师在上一年级的课时对时间的把握却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坚持的时间真的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