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组合作机制,培育学生自主学力
2019-12-02杨燕
杨燕
摘 要: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关键在于优化小组合作内在机制。在数学教学中,要优化小组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认知机制,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向,开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样态。通过小组合作内在机制的优化,培育学生自主学力,让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下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出现了诸如“合而不作”“合而伪作”“合而虚作”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内在的机制,由此出现小组合作学习低质化现象。如何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能,让小组合作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力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优化小组合作机制。
一、优化小组合作动力机制,激发自主学习意向
学生自主学习,首先产生于一种意向。也就是说,学生要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通过“我要学”,改变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样态,形成自主学习意向。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向,学生的小组合作就容易出现“被动合作”“假性合作”,甚至“不合作”现象,学生数学深度学习就难以真正发生。优化小组合作的动力机制,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向。
笔者在小组合作教学实践中,引入竞争机制,盘活组内、组间的一泓活水。在组内,伙伴之间不仅相互依赖,而且相互竞争,由此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果学生只是依赖于他人、依赖于小组这个组织,就会缺乏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就是由组长用“画星法”统计小组成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情况,由课代表用“画星法”统计小组间问题解决情况。“星级机制”的引入,奠定了学生自主学习之基,培育了自主学习之本。通过“星级机制”,不仅增强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目标,而且增强了团队合作目标。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在组内集思广益,对各种实验方法进行讨论、优化,都力图让本团队实验方法具有说服性。由此,不仅产生了传统的“量角法”“撕角法”“折角法”等方法,而且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方法。比如有小组经过研讨,产生了“画平行线推理法”,这种方法只有到初中才会教,但却被学生研讨出来;有小组经过商讨,用严密的推理,从长方形内角和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由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导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小组运用旋转法,动态展示了三角形内角和演变为平角的过程。正是有了竞争机制,让小组合作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向。
优化小组合作动力机制,除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外,还可以运用目标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展开。在教学中,笔者还将竞争机制与目标驱动、竞争机制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形成小组团队的凝聚力,让小组抱团发展。
二、优化小组合作运行机制,开掘自主学习潜质
小组合作的运行,不仅仅需要内在动力,而且需要健全的运行机制,这就牵涉到小组组建、过程运行等。通常而言,组建小组有许多方式,比如同质分组,即将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相当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便于对话、交流;比如异质分组,即将认知水平、理解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便于组内成员互补、互帮、互促。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显性分组,也可以隐性分组等。
笔者在教学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等,科学组建小组。在小组中,设定小组长(固定)、记录员(动态)、操作员(动态)、汇报员(动态)、展示员(动态)等,从而让小组运作有条不紊。设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从而让小组运作有章可循。面对合作任务,由小组长分工,按照“弱者优先”之序、“先独立后合作”之序的优化,增强学生自主学力,提升学生合作效度。比如教学《圆的周长》,在测量圆的周长的环节,学生展开了小组合作。同一小组内,组长设定了三个“小小组”,每一个小小组的成员两两合作,分别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这样的分工,有助于学生小组商讨,比如滚圆时应让圆沿着直线滚动,比如从哪里开始滚圆还要滚到哪里,比如用线绕圆时,线要紧贴圆的周长等。同时,这样的分工,还有助于学生在组间交流时获取关于圆的周长的大数据,从而有助于学生根据大数据汇总发现圆周率。
优化小组合作运行机制,关键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过去,小组合作往往是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在合作中容易出现话语霸权、操作垄断、独断专行等现象。让弱者先行,先独立后合作,就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保障了学生学习机会的均等,提升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三、优化小组合作认知机制,形成自主学习样态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身动”,而且表现为内在的“思动”“心动”。因此,优化小组合作机制,不仅仅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而且包括认知机制。所谓“认知机制”,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思考、探究,就是要让学生进行比较、质疑、反思等。只有优化小组合作认知机制,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样态。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实践力,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只有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认知,才不会出现合作中的“无所事事”“东拉西扯”等现象。在小组合作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比较,既包括对自我学习的前后比较,也包括同小組成员间的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深层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倾听伙伴发言,引导学生质疑、反思,便于学生间研讨,便于学生达成共识。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笔者在一个班级执教时,直接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学生没有合作的意向、动力,同时也忽略了“完全相同”这样一个数学知识难点。第二次在另一个班级执教,笔者改变了教学方式,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了许多梯形,这些梯形有的完全相同,有的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一般梯形,有的是直角梯形,还有的是等腰梯形,等等。在探究中,有学生将自己的等腰梯形剪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有学生发现自己的梯形是一个一般梯形,于是主动在组内寻找完全相同的,结果运用倍拼法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既拼成了长方形,又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兴奋不已。通过认知性的合作,学生认识到,只有两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完全相同)的梯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这里,笔者通过优化小组合作认知机制,让学生形成了合作的意向,产生了合作的动力。学生发现,不合作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思考、交流、表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他们集思广益,分享研究成果。由此,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新样态。
基于内在机制的小组合作学习,动力机制是基础,运行机制是保障,认知机制是内核。教学中,要秉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教,让学生在合作中彰显出自主学习力。作为教师,既要突出学生“学”的地位,也要正视自身“导”的效用。只有不断完善小组合作的内在机制,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