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并购绩效研究热点与趋势
2019-12-02张倩茹夏斌
张倩茹 夏斌
摘要:利用2000—2018年,来自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所收录的,关于并购绩效的677篇中文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及关键词共现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变迁及发展趋势,为中国未来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提供方向指引。研究表明:当前该领域研究发展进入平稳期,机构与作者合作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合作不紧密、研究限于高校”的特点,研究领域广泛,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紧密。
关键词:并购绩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10-0040-04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企业从此开始经历巨大的变革冲击。“保定模式”和“武汉模式”开创了我国公司并购的先河,我国企业第一次并购浪潮由此展开。此后历经近四十年的风雨变革,中国企业并购规模与日俱增,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9年展望》报告中,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为6 780亿美元。并购重组作为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体国民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购绩效是并购重组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纵观一百多年的世界并购史,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并购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并购动因及绩效展开的。并购绩效可以说是判断并购动因是否达成以及并购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准。
现有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日趋完善,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更是推动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特有国情不断深入进行研究,学者们从动因、方式、评估方法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并购绩效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企业并购重组相关研究和具体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国内企业并购活动的利好发展。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展示国内并购绩效的研究历程变化发展、研究主要内容、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由美国特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在Java语言基础上开发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具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1]国内学者使用CiteSpace主要是对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进行探索。本文正是借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以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对生成的图谱中高频节点、聚类等基本图例进行说明。由于CNKI数据库中文献不能进行共被引分析,本文将着重从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及关键词共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国内并购绩效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期刊类文献,排除掉不相关学科,将文献分类限定于经济与管理科学,同时将分析目标来源集中于核心期刊和CSSCI,使所选取的数据更具代表性。以“主题=并购绩效或者并购价值”为检索条件,设置时间范围从“不限—2018年”,得到2000—2018年共计770条检索结果,对搜索结果进行精炼,剔除信息不相干的报纸和评论等文献,最后得到677条结果,将其导出为Refworks格式,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
三、国内并购绩效知识图谱分析
(一)研究发展趋势与阶段分析
为从整体上探寻国内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变化时序规律,本文通过对国内并购绩效研究成果及发表时间进行梳理,将677篇样本文献按时间变化绘制折线图,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国内并购绩效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依据图1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将国内并购绩效研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3年为研究的起步阶段,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两起事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国内企业竞争加剧,中国企业第三次并购浪兴起,并购活动迅速升温,中国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并购重组,同时前两次国内并购浪潮中进行并购活动的企业其并购绩效开始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但成果较少,年增长速度缓慢;2004—2012年为研究的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中国依据WTO承诺,结束金融等部门的过渡期,真正实现对外资的开放,自此开始文献数量近似呈直线增长,至2012年有关并购绩效的文献高达65篇,此后增长速度才逐步放缓;2013—2018年为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年文献量基本保持在60篇左右,仅2017年出现“爆点”,文献量猛增至79篇,与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热潮后学者对并购短期绩效的关注有一定的联系。
(二)科研合作分析
1.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并购绩效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图2),节点大小反映发文机构在知识图谱中出现次数的多少,节点间连线表示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合作越紧密。同时根据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绘制出发文高产机构分布如图3。通过分析发现三点:第一,节点分布较分散,且突出节点较少,节点间连线稀疏,说明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合作仅限于少数机构之間;第二,发文较多的是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说明这些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第三,研究机构基本为高校,且合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中山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之间、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之间具有合作关系。
2.作者合作分析
本文在利用CiteSpace对并购绩效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时,由于分析作者合作时并非只考虑短期少次合作情况,故将时间切片设置为5年,得到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4)。图4中节点大小反映作者发文数量多少,节点间的连线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选取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统计,得出排名前14的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如表1。结合图2和表1:论文产量最多的作者是中山大学的李善民,[2]紧随其后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海声、[3]北京交通大学的张秋生、[4]东北财经大学的刘淑莲[5]和武汉纺织大学的胥朝阳[6]等,这些作者分布较散,主要隶属于北京、广东、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及财经类院校;大部分合作作者隶属于同一机构或同一地区的合作机构,如潘红波和余明桂都来自于武汉大学,[7][8]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刘淑莲、杨超和来自于湖北经济学院的李井林,[9]李善民和朱滔分别来自于同属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10][11][12][13]合作局限于内部合作和同区域合作,缺乏跨地域、跨机构的研究合作。
综上所述,国内并购绩效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合作成果总体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合作不紧密、研究限于高校”的特点,这将成为制约国内并购绩效研究的因素之一。
3.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主要是根据关键词在文献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研究某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关键词通常能反映文章的内容,且作者在标引关键词时也会受到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从而采用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因此通常使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来分析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结合并购绩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5)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图6)可以清晰的看出研究热点与趋势变化:第一,并购绩效作为最主要的关键词,其早期的研究是从并购活动本身展开的,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涉及并购绩效或价值的评估,以及模型和方法的探索,自吴世农(1996)[14]提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后,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15]认为事件研究法利用股价变动衡量并购绩效的方法不适用从财务指标角度衡量并购绩效,学者们开始探索多种方法结合实证分析来衡量并购绩效;第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研究并购绩效成为主流,跨国并购与海外并购的案例研究及实证分析逐步成为热点,鉴于并购活动已不限于国内,资本市场条件的变化使事件分析法在并购绩效研究中的应用逐步增多,同时围绕并购绩效延伸出并购类型、并购方式、协同效应及股权结构等多个分支,从多角度考虑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第三,并购绩效影响因素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对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被提出和验证,自2013年起政治关联作为关键节点之一其研究数量逐渐增多,潘红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创造性的从政治关联角度来解释我国盈利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在收购活动中超额收益率为负这一“并购绩效悖论”存在于我国的原因,2013年左右围绕政治关联,学者们从政府干预、政府层级等发面更深层次地探索政府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第四,阎大颖(2009)[16]从组织学习论和制度因素论的角度入手,验证了文化距离和东道国管制人文特征等因素对并购绩效影响显著。2016年的中国海外并购潮引发了大量学者从并购环境(如文化距离和文化差异等)以及高管和内部治理等多角度研究其对并购绩效的影響,同时杠杆并购、技术并购等并购方式和多元化融资方式等在国际并购上应用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
四、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与并购绩效研究相关的677篇中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合作与分布、作者合作及关键词共现三个方面的可视化分析发现:第一,研究成果发展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吻合,现已步入平稳发展阶段;第二,机构与作者合作具有明显地域性和局限性,缺乏跨地域、跨机构合作,呈现“地域分布不均衡、合作不紧密、研究限于高校”的特点;第三,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时区图谱可以看出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领域愈发广泛,从最初的并购行为、类型、方式扩展到制度、管理者、市场等多个维度来研究并购绩效。
(二)展望
第一,国内并购绩效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仍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甚至跨学科合作的空间;第二,应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现有并购绩效分析及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深入分析,大多文献中使用的相关理论来自国外,并不普遍适用于我国现有国情。
参考文献:
[1] 李 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 李善民,朱 滔,陈玉罡,曾昭灶,王彩萍. 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96-104.
[3] 陈海声,陈晨.上市公司技术并购、未利用资源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2(14):17-19.
[4] 宋希亮,张秋生,初宜红.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 (7):111-120.
[5] 李井林,刘淑莲,韩 雪. 融资约束、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8):114-124.
[6] 胥朝阳,颜金秋. 基于营销渠道扩展的并购绩效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0(27):19-21.
[7]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8] 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9):108-120.
[9] 李井林,刘淑莲,杨 超.家族控制、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论丛,2013(1):76-82.
[10] 李善民,曾昭灶,王彩萍,朱滔,陈玉罡.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60-67.
[11] 李善民,朱滔.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基于证券市场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5 (5):80-86,127.
[12] 李善民,朱 滔.管理者动机与并購绩效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5(4):4-12.
[13] 李善民,朱 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14] 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6(4):13-19,48.
[15]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68.
[16] 阎大颖.国际经验、文化距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营绩效[J].经济评论,2009(1):83-92.
[17] Chaomei Chen.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2006(3):359-377.
[18] Chaomei Chen,Zhigang Hu,Shengbo Liu?,Hung Tseng.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20012(5):593-608.
[19] 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20] 陈 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2):242-253.
[责任编辑:庞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