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假礼貌的言外之力

2019-12-02陈颖雁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意向面子礼貌

陈颖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虚假礼貌在表面上是礼貌的,却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带有很强的说话者意图,是一种不实际的礼貌(pushy politeness),应归入到不礼貌的范畴[1]。然而,学者们对虚假礼貌的研究多聚焦于人际(不)礼貌言语行为的意图和实施方式,言语行为中的虚假礼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基于Austin、Searle等言语行为理论,本研究将以虚假礼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定义、间接性、适切条件以及意向性,试图从哲学角度解读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发展基础。

一、虚假礼貌言语行为

一次成功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说话人有意或无意地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或社会身份,或者违反了社会规则;二是为听话人所识别[2]。虚假礼貌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不礼貌现象,表面遵循礼貌原则的某些次准则,同时却违背其他准则,是说话人蓄意操纵使用语言,有意表现不礼貌的一种行为[3]。虚假礼貌不是一种绝对的不礼貌,而是具有语境依附的(不)礼貌性[3]。如例(1):

(1)[语境:在酒桌上,李丁山评价自己的两个员工。]

李丁山说:“我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当领导也将近三十年了,可以说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夏想和贾合绝对是前途无量的。贾合将来一定是商界的精英。而夏想呢则会成为行政届的新秀。”(何常在《问鼎》)

例(1)中,李丁山表面上是在夸自己的员工,实则是指出二人的不足:贾合缺乏灵活性和策略性,夏想不懂得如何为单位争取更大的利益。李丁山利用表面夸奖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象征性地赞扬贾合和夏想的长处,同时间接指出他们在该领域的不足。假如说话人直接斥责对方的不足,则会引发交际冲突。值得一提的是,李丁山作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又降低了其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不礼貌性。可见,虚假礼貌的(不)礼貌性依赖于对语境的解读。换句话说,虚假礼貌应为听话人所识别,才能成为不礼貌言语行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不论说话人的意图是否被识别,对于虚假礼貌言语行为自身而言,说话人不礼貌的意图性显而易见。所以我们认为,虚假礼貌虽然具有依附语境的(不)礼貌性,但其更侧重强调说话人的不礼貌意图。

二、虚假礼貌的语言哲学背景

(一)虚假礼貌的间接性

不礼貌言语行为属于Austin“二分说”中“述谓句”和“施为句”的后者,旨在以言行事[4]6-7。根据后期Austin的 “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者发出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以下三种行为:第一,言内行为:即发出了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社会身份,或者违反社会规则的言语;第二,言外行为:即做出了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社会身份,或者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第三,言后行为:实现了对听话人的不礼貌。

(二)虚假礼貌的适切条件

Austin研究发现,有些句子的说出,不是描写事态,无所谓真假,而是实施行为,并提出六条规则①(A1)必须存在一个公认的、确有约定效果的约定程序,该程序包括由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说出的一定话语;(A2)在某一确定的场合中,那些特定的人和情境对被援引的特定程序的执行必须是合适的;(B1)所有参与者必须完全正确地实施该程序;(B2)所有参与者必须完全地实施该程序;(Г1)使用这种程序的,常常是那些具有一定思想或感情的参与者,或者是那些为参与者主持仪式的人。因此,无论是那些参与者还是与程序的事实有关的人,事实上都必须具备那种思想或感情,并且参与者自己必须有意这样去做;(Г2)参与者后来确实这样去做。,违反其中任何一条,都会使言语行为变得不恰当[4]14-15。如例(2):

(2)[语境:方鸿渐、唐小姐、赵辛楣、沈先生和沈太太在苏文纨家聚会。赵辛楣是受过美国教育的政治编辑,在一家中美新闻社工作,正在追求苏文纨,而方鸿渐只在一家小银行工作。]

明天他(指方鸿渐)到苏家,唐小姐已先到了。他还没坐定,赵辛楣也来了,招呼后说:“方先生,昨天去得迟,今天来得早。想是上银行办公养成的好习惯,勤勉可嘉,佩服佩服!”“过奖,过奖!”方鸿渐本想说辛楣昨天早退,今天迟到,是学衙门里上司的官派,一转念,忍住不说,还对辛楣善意地微笑。辛楣想不到他会这样无的抵抗,反有一拳打个空的惊慌。

(钱钟书《围城》)

例(2)中,说话人(赵辛楣)对听话人(方鸿渐)的行为表示赞赏,话语中故意提及隐含对方社会地位的词语,如办公场所——银行,间接贬低对方的社会地位。同时,“好习惯”“勤勉可嘉”本应是用于表达对他人的良好个性和良好的工作态度的赞赏,用于该语境下,可知说话人并非正确实施赞扬行为,也并未怀有相应的欣赏,违反了B类和Г类规则,是不恰当、不真诚的。从后文可以验证,说话人原意是对听话人进行嘲讽。换句话说,说话人不礼貌的意图通过违反言语行为规则得以表达,其表面上的礼貌话语通过这类不恰当、不真诚的言语行为的实施而成为虚假礼貌。

为了使日常交际得以顺利进行,Searle在Austin的三个适切条件的基础上扩充为四类规则,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必须要满足这些适切条件,即任何条件不被满足,该言语行为就是不恰当的[7]66-67。然而,多位学者包括Searle自己也意识到这些规则是以理想化语言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修正方案。但是,于秀成和张绍杰在讨论非真诚性邀请行为时提出,就“适切条件”而言,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缺陷,也不一定不成功,但是假如该言语行为对交际双方面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交际不可能取得成功[8]。我们知道,虚假礼貌是说话人有意表现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说话人出于其他人际原因采取这种方式,往往刻意强调了其不礼貌的意图,不管听话人是否识别该意图,虚假礼貌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

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包括:第一,说话人(S)出于构建自我身份面子实施虚假礼貌;第二,说话人(S)表面遵循礼貌原则的某些准则但又同时违反其他准则;第三,说话人(S)意欲减少对听话人(H)的负面影响[3]。

对于这种“有缺陷的”言语行为,本文拟以Searle对请求言语行为的描写以及于秀成和张绍杰总结的有关邀请行为的适切条件为参考,事先列出如下礼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即构成规则[7]66[8]:

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只对企业风险的后果作出评估,而忽视了在过程上改变使其风险减少的方式。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这不仅要求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作出评估,更为关键的是要控制过程来实现内部审计。

命题内容条件:a.S通过话语T中表达命题P;b.表达命题P时,S遵循一定的礼貌规范。

先决条件:S相信命题P是符合H利益,为H所接受的。

真诚条件:S意欲表达命题P。

基本条件:S承担起话语T的责任。

对于非真诚性言语行为,Searle指出只需将其中的“真诚条件”修改即可[7]62。事实上,除了真诚条件,还有一个或多个其他条件同样不被满足[8]。为了验证虚假礼貌的实现条件,即是否只有“真诚条件”未被满足(如例(2)),下面将结合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1.命题内容条件:在实施礼貌行为时,其命题内容条件要求言及某种行为或表达某个命题,要满足这个要求,就需要说话人遵循礼貌原则,维护听话人面子,维护人际和谐。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礼貌原则,采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威胁听话人面子,则这个条件不被满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会话中,即使礼貌原则没有得到一一遵循,言语行为也不一定是不礼貌的,这类言语行为往往强调语境的文化性与特殊性,如机构语境。而在虚假礼貌中,说话人表面上遵循了礼貌原则的某些准则,同时却违反了其他准则,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因此,语用特征第二条是命题内容条件缺陷在虚假礼貌中的具体表现。

2.先决条件:在礼貌行为中,说话人S相信他所做的言语行为是符合听话人H的利益、为听话人H所接受的。但是笔者认为即使H发现S所做的事情威胁了他的面子或利益,S也往往故意让H知晓其真实意图,然而,S表面上的礼貌行为依然得到成功实施。因此,我们可以说虚假礼貌是非真诚性的。在虚假礼貌中,说话人往往出于构建自我身份进行交际,违反了谦逊等礼貌准则,即命题内容条件不被满足;同时,说话人实施虚假礼貌的交际意图往往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是不符合听话人利益的,即先决条件也无法满足。虚假礼貌语用特征第一条就是命题内容条件和先决条件同时未被满足的体现。

3.真诚条件:礼貌言语行为要求其真诚条件是说话人S愿意或想要为了听话人H而去做某种言语行为。除了命题内容符合说话人真实交际目的外,说话人的真诚态度还应体现在其语调、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特征。虚假礼貌通常无法满足特定语境下的心理期待或交际期待[3],所以H就可以得出该行为的非真诚性。有意思的是,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说话人(S)意欲减少对听话人(H)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说话人采用虚假礼貌而非直接不礼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听话人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出于表面上的礼貌言语行为。这种表面与实际言语行为的不一致得出虚假礼貌的非真诚性,因此,语用特征“说话人(S)出于 构建自我身份面子实施虚假礼貌”与“说话人(S)意欲减少对听话人(H)的负面影响,是其真诚条件缺陷的具体体现。

4.基本条件:礼貌行为的基本条件是话语被视为S承担做某种言语行为的义务。比如,说话人表达言语礼貌,就要承担起维护听话人面子的义务。基本条件的满足往往依赖于先决条件的满足[7]65[8]。在虚假礼貌中,由于礼貌原则、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说话人在实施虚假礼貌言语行为时,通过命题内容来表达某种态度。听话人可以利用其它条件的缺陷来识别这种态度。所以,在虚假礼貌中,除真诚条件外,命题内容条件、先决条件同样未能满足,导致基本条件同样不能被满足。

(三)虚假礼貌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自身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意向。Searle将意向性(Intentionality)定义为“心智状态或事件的一种属性,通过这一属性心智状态可以指向或关于世界上的物体或事件之状态”[9]1。语言的意义就在于理解其意向性和规则,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联系密切且有某种“家族相似性”,言语行为是一种派生的意向性形式[9]197-200。换言之,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意向性[10]。如上所述,当说话者在实施虚假礼貌时,他会利用适切条件的缺陷使听话人识别其不礼貌的意向态度。基于Searle对意向状态和言语行为的讨论,下面进一步分析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意向状态:

1.正如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命题内容和语力,意向状态也可以分为表征内容(representative content)和心理模式(psychological code),分别是 F(p)和 S(r)。在例(2)中,赵辛楣实为讽刺方鸿渐追求苏文纨过分殷勤,却“不真诚”地称赞方鸿渐有着“好习惯”,其“勤勉可嘉”,同时间接贬低后者作为银行小职员的社会地位。在对其适切条件分析中,这种虚假礼貌话语的言语形式本身在是命题内容P,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条件、真诚条件、先决条件、基本条件未能满足时便产生了言外之力F,使表面上的礼貌话语成为不礼貌行为;从意向状态角度分析,相应地区分出表征内容为礼貌话语本身,含有这一表征内容的心理模式则为“轻视”“不喜欢”等。虚假礼貌行为从表征内容上看是礼貌话语,其持有的心理模式使其成为不礼貌言语行为。

2.在Searle看来,意向状态一般有三种适应指向(direction of fit)①一是从语词—世界的适应指向(word-to-world direction of fit),如“陈述”“描述”“断定”等断言类行为(assertive),根据表达的命题内容是否符合世界的事态或事实来判断真或假;二是从世界—语词的适应指向(world-to-word direction of fit),如“命令”“建议”等指令类行为(directives)和“许诺”等承诺类行为(commissives),是让世界的事态适应命题内容;三是“零适应指向”(null direction of fit),如“道歉”“祝贺”等表情类行为(expressives),既不能成其为真或假,也有没有实现之说。,意向状态的恰当取决于信念的语词——世界的适应指向的满足。

笔者认为意向状态的适应指向可与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相对应,作为分类的依据。见表1:

表1 虚假礼貌的意向状态适应指向

通过上表的大致分类,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可以覆盖三种意向状态的适应指向,换句话说,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可为真假,有履不履行之说,也有单单的表情达意。虚假礼貌言语行为无论真假或履行与否,只要表达了说话人的不礼貌意图,实际上便可视之为成功,换言之,虚假礼貌言语行为更关键的是说话人感情等意向状态的表达。

3.Searle指出,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就是意向状态,而这种意向状态来自于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诚如Searle指出,在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时,人们并非始终怀有相应的意向状态,这便是不真诚的产生。在虚假礼貌言语行为中,说话者表面实施礼貌行为,却并未怀有与命题内容相符的意向状态。比如,说话人表面上得体文雅,实际却威胁对方面子或身份,即说话人的实际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表面上呈现的意向状态不一致,使虚假礼貌成为不礼貌言语行为。

三、结语

从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入手,我们发现,不礼貌言语行为颇为复杂,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说话人有意或无意地威胁了听话人的面子或社会身份,或者违反了社会规则;二是此不礼貌言语为听话人所识别。虚假礼貌是礼貌与不礼貌连续体的一部分,没有绝对的不礼貌性,为此笔者尝试从其定义、间接性、适切条件以及意向性角度探究其(不)礼貌性的依据。研究发现,对于虚假礼貌言语行为而言,除真诚条件外,其命题容条件、先决条件和基本条件同样不能满足,即适切条件的无法满足产生了不礼貌的言外之力,虚假礼貌表现为表面上与实际的言语行为类型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其不礼貌性体现在说话人的意向状态,即是说话者不真诚的意向状态决定了虚假礼貌的不礼貌性。因此,笔者认为,虚假礼貌虽然具有依附语境的(不)礼貌性[3],但更侧重于强调说话人不礼貌的意图性。

猜你喜欢

意向面子礼貌
面子≠尊严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礼貌举止大家学!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