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2019-12-02鲍旭红张晓东
鲍旭红 张 芳 张晓东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下,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必然赋予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校未及时、针对性根据外贸新常态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胜任力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能力较弱。可见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改变目前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是每一个应用型高等院校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安徽工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色,将胜任力特征的思想引入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去。通过调查,在收集大量信息与数据的基础上,识别出外贸企业看重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构建胜任力模型。并将模型指标整合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从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考核体系重建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更好实现国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大学生胜任力研究综述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1973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贡献的一系列特征[1]。胜任力理论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少学者将这一理论移植于大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研究的方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探讨。王建东,杨文军(2018)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最终确定了13个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2]。二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研究。学者们对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已形成了共识,认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为保证其顺利择业并取得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一系列特征的集合[4]。刘泽文、王裕豪等人(2010)[3]最初建立的是大学生通用性岗位胜任力模型。更多学者认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胜任力是不同的,有必要构建不同专业、特殊岗位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并且在构建模型方面,对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的选择强调时效性,要根据企业动态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胜任力特征从素质与能力两个维度结构演变成更多维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全面。肖彦、谢晓君(2018)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一共可以分为四个维度、共15项具体评价要素[4]。刘中艳、温佩璇(2017)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共包括六个维度,涵盖了29项胜任力因子[5]。彭正波(2015)从更高瞻远瞩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模型[6]。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研究主要针对工商、计算机、物流管理和会计等专业。构建的胜任力指标体系时效性不强,研究多为通过文献查阅法对大学生胜任力不足进行现状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革建议。本研究以国贸专业大学生为研究主体是一次新尝试,既响应时代研究的需要,也拓宽大学生胜任力研究领域。并采取文献查阅、访谈及问卷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获取国贸专业大学生的胜任特征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实证数据为支撑得出的研究结论针对性更强,且具有更强的实践价值。
二、国贸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及评价
(一)研究过程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分成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胜任力特征词汇,并结合外贸企业招聘信息分析的结果,得出初步的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特征;第二阶段企业层面调研。利用安徽省高校举办年度校园招聘会的契机,对安徽工程大学历届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的外贸企业进行访谈,并广泛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其中访谈对象有10家,网络问卷调查涉及到的外贸企业有45家,主要分布于深圳、杭州、苏州、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小城市,企业规模以50~100人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公司9家,专门的报关代理行5家,进出口企业10家,国际货运代理4家,自主生产出口的企业17家。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外贸公司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岗位职责有深入了解的企业招聘人员及资深业务员。该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38份,回收率为84%。访谈及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结合初步的国贸专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对给出的胜任力指标重要性采取 5分制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不重要 1”,“不太重要 2”,“重要 3”,“较重要4”,“很重要5”。在评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增补,汇总后进一步完善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二是基于胜任力指标体系,对安徽工程大学国贸专业大学生每一项胜任能力同样采取5分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差 1”,“较差 2”,“强 3”,“较强 4”,“很强5”。根据有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满意度,找出大学生较为薄弱的职业胜任能力。
(二)结果分析
1.模型构建
本文将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记录、汇总,并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把职业胜任力分成四个等级状态,构建的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图1。第一级职业素质。包括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较大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和较高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外贸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看中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良好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究其原因,外贸企业人才流动性大,若员工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造成企业商业信息、技术秘密泄露,还可能带走客户,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第二级职业基本胜任能力。指的是除专业技术技能以外的一般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国贸专业技术技能得以发挥的前提与基础。其中尤其看中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如商务英语的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但要求能用外语与目标客户通过电话或邮件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及合同条款的谈判,还要能够用外语进行网络推广,网上产品资料的编辑与优化等。当然,能熟练运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国贸人才会更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第三级职业核心能力。外贸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不愿投入过多经费用于人才培训,也缺少相关培训渠道,他们更希望受聘者到岗后就具备专业核心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贸易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贸易环境、贸易操作流程、跨境营销模式及风险控制等都有别于传统方式。因此,国贸专业大学生既要熟知传统外贸操作技能,又要具备跨境电商业务操作能力。包括建立网站、电商网络工具的使用流程,商品在平台上的发布与信息化处理,营销推广活动,价格核算以及跨境支付功能的操作等。并且,在贸易摩擦频发的今天,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履约风险加大,还应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与纠纷处理能力。这也是当下对外贸人员新增的胜任力要求;第四级职业延展能力。是在核心职业能力基础上辐射的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开拓性工作能力、观察能力等。创新能力日益受到外贸企业重视。国际贸易是一个外向型行业,创新有助于新市场和新客户的开发,并且能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贸易环境,把控风险。
图1 国贸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
2.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总体评价
调查显示17%的外贸企业认为毕业生能够较好较快胜任工作,但习惯于等待指令做事,产品推广、客户开发、风险控制等主动开拓创新能力欠缺。26%的外贸企业认为毕业生短期培训后基本能胜任工作;34%的企业认为毕业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培训与磨合后才具备基本胜任能力;2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总体来说,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程度不尽人意。不能胜任的原因中,基本能力欠缺造成的占32%。调查发现,虽然70%的学生能用英文通过电话或邮件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但只有30%的人能基本完成合同谈判。外贸企业普遍认为商务英语的听说能力不佳是国际经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核心能力欠缺造成的占68%。其中有43%的外贸企业认为外贸业务操作、跨境电商运营能力欠缺。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虽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优秀,实践经验太少,进入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相关业务上手慢,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的职业岗位操作要求有一定的距离。36%的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满意,主要是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欠缺造成的。21%的外贸企业认为毕业生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不够。尤其不能很好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策划和在线产品的优化和推广。更多外贸企业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对待工作忠诚度低、随意性强,不安心于本职工作、频繁跳槽,有的甚至在未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擅自离职。54.3%的企业表示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期不到两年。说明高校在“育人”环节做得还不到位,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少。
三、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优化与重建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构建“模块式”教学课程体系
1.建立柔性理论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新的外贸环境变化有针对性地更新与扩展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出最新的贸易政策、贸易惯例和贸易模式。在《国际结算》中补充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知识。在《电子商务》课程增设网络平台使用、网页美化和产品展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较系统、规范的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与规程;其次,应把内容重复的课程合并,节约更多课时用来增设一些专业实操类课程,如网络营销、国际物流等课程。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增设新的实务课程。从招聘的情况看,具有工科背景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这也一定程度显示出了产品知识背景的重要性。可以增设 《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贸易》等选修课;第三,可以根据跨境电商、“一带一路”、全球数字贸易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外语教学。在专业外语模块课程增加跨境电商内容,部分专业课程最好能进行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并适当开设“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小语种课程,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最后,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可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及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和诚信意识。
2.搭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改革,要采取多环节、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构建单项、综合,模拟、全真、层次鲜明的“层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加大实验室投入。选择更为适用的国际贸易软件或平台,并定时对其维护与更新,以保障基础性实验教学不能弱化。通过基础实验使学生更容易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基本操作技能。再通过“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实验室”,强化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各环节、各角色中的技能训练,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二是与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企业熟悉各种外贸操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展会期间外商接待和洽谈、企业网络交易平台日常服务等相关项目,接触真实的职业场景,以缩短社会适应周期。专业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到对口企业挂职,通过参加企业一线实践,既可以了解外贸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又可以提高自身实践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当然,也可以从企业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到校内开展讲座,让学生可以直接接受专业人士的点拨与指导,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国贸专业技能大赛。以此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抗压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实现了对国贸专业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塑造,达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构建以提升胜任力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仅仅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实现的。需要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多样化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尽量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将最新颖、最典型的案例和资料揉进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同时有效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上传课程相关视频、专家讲座、时事新闻、链接相关专业网站等方式拓展学生视野,以在线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到乐趣和挑战。对于实践课程教学可以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 “主动实践”的平台。在电商平台上,学生经过注册后,可自主从事商品的询盘、定价、运输、交付、争议解决等商贸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给予一些帮助或指导。通过主动实践,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三方互动模式”教学考核体系
合理、有效的设置考核模式将会起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在考核模式改革中,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能力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考核,转而尝试建立一个包括考核标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考核时间、评价主体、成绩认定、考核反馈等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如表1。注重平时的过程考核,将教学过程中的分组讨论、课堂演讲、在线课程平台交流互动、商战模拟、网上测试等都根据各专题比例分别计入平时成绩,尽量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总结性考核,其考核方式可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如小论文、开卷、闭卷、答辩及实操等形式。基础性理论课程以闭卷考试为主。专业课程中,对技能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模块采取开卷或半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应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不仅要提交实习报告来考核,还应通过提交影像资料、实习答辩等方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业务实践活动,加强实务处理能力与变通能力的考核。当然这种教学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互相配合,积极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集成和创新应用能力。
表1 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识别出在新时代国际贸易新格局、新趋势背景下,用人企业除了看中外贸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外,最为看重的还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打造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并在今后对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滚动式修改和完善,使对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使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弹性互动”,增加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缓解国际贸易专业所需人才难求与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难共存的两难困境。同时,本课题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可供其他专业借鉴,从而推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