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2019-12-02杨洋
杨 洋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1)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常见,可诱发缺血性脑梗死,主要治疗办法是手术治疗,可有效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诊断,对病因进行明确,可为对症治疗提供可靠临床依据。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属于有创操作,价格较为高昂[1],具有较大辐射量,在颈动脉狭窄筛查中不适宜使用。颈动脉检查无创且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诊断。微血管成像技术原理基础是彩色多普勒,属于超声血流显像技术,对比传统彩色血流显像技术来说,敏感性更高,分辨率更高,可对真实血流更加敏感捕捉[2],有望成为可靠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的检查方法。此次探究中选取了44例患者,对比分析了诊断颈动脉狭窄时采用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随机选取4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入院时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均知情同意,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共计80条血管,男女比例30例、10例,年龄48~85岁,中位年龄65.2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本组探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例数分别是32例、16例、25例、25例。存在既往脑梗死病史、吸烟史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0例、26例。均实施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微血管成像技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1.2 方法:采用Aplio500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将探头频率控制在4~9 MHz。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并将患者头部侧向监查对侧,将患者颈部充分暴露,给予患者实施常规超声,对病变位置进行确定,利用长短轴切面扫查对斑块数量、位置、大小及血流情况、管径进行细致观察。给予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后,切换微血管成像技术模式,对患者颈动脉管腔内血流情况。给予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检查的仪器是西门子血管造影机,穿刺股动脉时采用seldinger、可从正位、斜位及侧位对病变颈侧动脉进行充分显示[2],采集主动脉弓造影图像,采集颈总动脉造影图像,对狭窄程度进行计算。
1.3 常规超声及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标准: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统计检测标准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分级颈动脉直径狭窄:轻度、中度、重度、完全闭塞,狭窄率分别是<50%、50~69%、70~99%、100%。
1.4 统计学办法: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 结果
分析获知,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血管条数分别是20条、25条、35条。微血管成像技术的准确性87.50%、特异性12.50%、敏感性87.50%均优于常规血管超声的准确性70.00%、特异性30.00%、敏感性70.00%,χ2=7.3203、7.3203、7.3203,差异明显(P<0.05),见表1、表2。
表1 80条颈动脉狭窄血管常规超声诊断结果(条)
表2 80条颈动脉狭窄血管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条)
3 讨 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常见,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缺血性卒中,可导致患者死亡。临床分析发现,脑梗死发病影响因素包括颈动脉狭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可造成压迫,可导致斑块破裂,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者颈动脉栓塞,狭窄远端灌注压下降可导致患者出现低灌注性脑梗死,发病率极高。临床上主要利用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正确评价,可对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常见,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或者堵塞患者来说,及时给予患者采取有效药物治疗控制,患者在2年内脑缺血时间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患者残疾,可导致患者死亡,可危害人民健康,需要进行大量研究,研究如何有效诊断及治疗颈动脉狭窄,提出了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例如,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指征包括颈动脉狭窄>70%、存在症状[4],可降低2年内同侧卒中危险性。利用颈动脉超声可对颈动脉病变范围、斑块性质、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等信息进行准确判断,无创,准确性较高,便捷性较高,可检查颈动脉硬化相应疾病筛查。常规超声对比度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较为容易产生血流信号溢出,可导致狭窄程度低估出现[5]。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原理是彩色多普勒,具有高敏感性、高时间分辨率及高分辨率,属于新型超声技术,可使用新的自适应算法对组织运动杂乱信号进行鉴别及移除,可消减背景信息,可促使血流显示敏感性提高,可对真实低速血流进行敏感捕捉。临床分析发现,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应用期间,不需要对比剂帮助增强血流及组织回声对比,可清楚显示管壁、管腔轮廓,可对管壁、管腔分辨率进行改善[6],可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相当于DSA检查,可明显衬托出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及大小,有效避免了多普勒超声因外溢血流信号带来的狭窄程度误诊,可有效判断狭窄有无、狭窄程度[7],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组研究结果: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血管条数分别是20条、25条、35条。本组研究证实,微血管成像技术的准确性87.50%、特异性12.50%、敏感性87.50%均优于常规血管超声。结果证实,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可行性更高,可靠性更高,尤其是诊断及鉴别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时,效果更为理想,准确率明显更高。对于不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来说,适用于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用于术前筛查及评估,可用于术后随访,临床认可度较高。
综上,诊断颈动脉狭窄时采用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微血管成像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明显更优于常规血管超声,可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靠性,可对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评价,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荐。本组后续研讨中,需要对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优势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将样本选取数量增加,可将样本选取时间延长,通过实施大样本数据实验,增加本组研究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