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图书馆对民间特色音乐资源的开发
——以大理大学图书馆对弥井古滇剧开发为例

2019-12-01刘波大理大学图书馆

数码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民间

刘波 大理大学图书馆

云南省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的民间特色音乐资源丰富多彩如:白族调、本子曲、吹吹腔、洞经音乐、花灯剧、滇剧等。而大理大学地处大理州大理市,是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学校。根据大理大学所具有的民族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结构,大理大学图书馆对大理白族地区的民间特色稀有音乐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若将民间特色音乐资源结合在大理大学的办学教学理念中,不仅能成为学科建设的亮点,也可体现大理大学地方资源文献建设的地域性。本文着重以大理大学图书馆开发弥井古滇剧为例。

1 弥井古滇剧的现状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的剑川县,是大理州内主要的白族聚居县,这里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用白族民间语交流,最典型的民间特色音乐属白族调,但在这样一个白族习俗浓厚的地区,剑川县弥沙乡弥井村却孕育着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滇剧。弥井古时因产盐而成为滇西重镇,是滇西四大盐井之一,有着几百年的盐业繁荣历史,也是盐马古道起点之一。距离剑川县城80多公里,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村庄之一。 弥井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 “农耕节”,这一天村里除了祭祖、巡游,最重要的会在村里上演一出出古滇剧,这一习俗历经了两百多年,仅在文革期间中断过。

滇剧是云南民间盛行的戏曲之一。声腔主要由丝弦、襄阳、胡琴等组成,丝弦起源于秦腔,胡琴是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起源于楚调,并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由北方传入云南,并与当地的方言特色、民间音乐、民俗风情等相融合演变而成。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实地走访考察,发现弥井滇剧至今仍保留古老唱腔,唱腔语音特色没有受到白族语境的影响,仍用汉语语音演绎,同时也没有被当下一些恶俗的新民乐同化,在以白族艺术文化为主的剑川弥井,古滇剧能原汁原味的传承至今实属罕见。

2 开发弥井古滇剧的重要性

弥井古滇剧在四处都传唱着白族调、恶俗民乐的当下以独特的魅力绽放、传承了两百多年,属难得的民间音乐特色资源。但如今当地人除口头传授和祖辈遗留下分散在戏曲爱好者家里的古戏谱外,再无其它文献资料记载滇剧传入弥井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地也无具体机制办法让古滇剧如何继续发扬、传承、创新。如再不对其采取有效机制进行开发保护,这一古老的剧种也将面临在民间消失。大理大学图书馆如能利用好自身便利的地理优势,对弥井古滇剧这一古老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就能进一步对了解弥井古滇剧的历史背景、艺术形式、传承发扬等有重要帮助,同时又可不断探索研究民间特色音乐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并为大理大学的教育、科研提供素材资源,为当地民间特色音乐的传承发扬整理思路、建设文字文献,也可逐步完善大理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地方文献既能为本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又能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提供服务,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大理大学图书馆如何开发弥井古滇剧

3.1 组建成立专业团队

组建团队对搜集整理弥井滇剧提供机构机制保障。团队成员都应由具有音乐素养的图书馆人员、从事音乐艺术类教育的专家、教师组成,并建立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将实地走访、采风录制、收集整编、谱写古滇剧本五线谱、文献归档等工作分工合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对弥井滇剧进行开发和保护。

3.2 走近戏班子,多渠道收集古滇剧资源

弥井在古代产盐时盐贵比黄金,那时富甲一方成为滇西重镇,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市,引来了外来的滇剧班子连轴演出,使这里的百姓逐渐喜爱这一剧种,并自发搭建了自己的戏班子,经世代口头传授传承至今。同时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 “农耕节”,这一天戏班子都会有精彩的古滇剧表演,淋漓尽致地将古滇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都展现给观众。大理大学图书馆应利用好这一时机采风录制,走近戏班子,从滇剧的实际演出中收集整理艺术素材,录制经典剧目,从多渠道挖掘弥井滇剧更多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

3.3 加强与当地图书馆的联系

经走访发现遗留下来的古滇剧剧本有:《夜遇巴洲》、《三下河东》、《回生棒》、《白玉带》、《三击掌》等,都是分散在民间戏曲爱好者家中,同时剧谱也没有具体的记谱方式,都凭口头传授。若及时加强与当地图书馆的联系,可有助于共同协助追溯弥井滇剧历史渊源,收集汇编弥井滇剧剧谱资源文献,必要时请专业人士将古剧谱谱写出简谱汇编成册,这样可打破传统的口头传授,同时也方便收集整理入乡志、村志,不断填补地方文献空缺,完善地方志。地方志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资源,而乡志、村志更能细化记载乡村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教育文化、风俗习惯、文娱生活等状况。加强与当地图书馆的联系能更有效率的完善地方特色文献建设。

3.4 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弥井现有组成的滇剧团是自发组建,由当地民众中会唱、会演、能打并十分热爱滇剧的爱好者搭建的戏班子,是典型的民间戏班子,演出都属自发义务演出,并没有固定的物质经济基础。在弥井还是盐马古道的发源地时,曾富甲一方为滇西重镇,古滇剧的演出活动是当时重要的娱乐文化活动。许多富裕的盐商和地主将古滇剧看作是一种富足之后的精神依托,所以都会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古滇剧,对戏班子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乐器支出都会有求必应,所以那时富有的盐商和地主成为了弥井古滇剧牢固的经济物质后盾,弥井古滇剧能传承至今,这些富庶的家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近些年,戏班子演出所穿的戏服、道具都是民国时遗留下的,大部分都已破败不堪,演出时对想要塑造的戏剧形象大打折扣。从这一现象来看,弥井滇剧的开发传承在当下是没有牢固的物质保障,这对古滇剧的开发传承无疑是不利的,所以当地政府应进一步看清弥井古滇剧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对弥井古滇剧加大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将这一古戏传承发扬光大,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弥井、走进古滇剧。

4 结语

弥井古滇剧至今仍保留古老的演唱方式,演出形式、唱腔语音未受白族语音和现代娱乐文化的影响,这一现象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应是今后不断探索的方向。同时将弥井古滇剧这一民间特色音乐资源开发利用好,也将为是大理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增亮点。做好民间特色音乐资源文献的整理、开发,为读者查询资料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也是每一个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民间
做梦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好风吹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