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探析
2019-11-30丁浙英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背景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及评价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校园人群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属行为文化层面。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参与人数多、 开展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产生影响深远等特点, 逐步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1]。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工作背景
(一)文化建设的共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必然镌刻某一个历史阶段文化建设共性的烙印。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思路。一是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社会秩序和共同情感,中华人文精神极大激发了民族创新创造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进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清醒坚定,坚持传承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凝魂聚气,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转化为高职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文化建设的个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必然具有文化建设的个性。一是教育的个性。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应用”“技术”等特征,在对校园文化的选取上,应彰显明确的技术文化体系的文化取向。二是区域的个性。高职院校在生源结构、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红色基因教育资源也有不同的区域特点,这些都将形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三是校本的个性。校本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重要文化标志。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历史传承、发展沿革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多元特征和校本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呈“233”架构。“2”指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学校组织的活动和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组织的活动两种类型。第一个“3”指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教学院、班级三个层级的学生活动。第二个“3”指校园文化活动有三个重点内容,即主题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品质提升。主题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完成文化建设共性任务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完成文化建设个性目标的延伸平台。生活品质提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应注重活动目标达成的设计,将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时代精神融合为主要特征,对校园文化活动分级确定目标、分类指导,每级目标各有側重、向下覆盖,使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建构
校级层面的学生活动应策划好年度思想教育主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指导公益性学生社团开展全校性的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全年有主题、每月有重点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载体。要抓住国庆节、青年节、学雷锋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谋篇布局,安排好全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教学院层面组织的学生活动应以职业道德培养为主,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职业特点,重点指导相关专业学生社团,开展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教育活动,建设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学生活动品牌。教学院组织的学生活动目标应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根据专业教学进度合理设置学生活动节点,形成学生活动促进专业学习、专业学习改进学生活动的良性循环。
班级层面组织的学生活动应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生活情趣,重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班级层面组织的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来源、需求和辅导员特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育、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会工作、懂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有的活动本身非常有意义,活动设计也有新意,但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问题往往出在活动组织方式的选择上。设计学生活动方式时,容易受组织者个人习惯、特长等偏好影响,惯性的将某一项活动以同样的方式组织多届,而没有充分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聚集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目前,应多运用“互联网+”的活动方式,特别是实体活动与移动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尝试网上发动网下实施、网下活动网上参与方式,在网上网下同步推进。同时,针对校园文化活动有时成为少数学生舞台的问题,“互联网+”的工作方式可以突破学生参与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校内正能量的文化表达上来,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方法
目前,建立了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的高职院校还不多见,由此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容易出现当时轰轰烈烈、过后烟消云散的现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职院校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进行绩效评价,不仅对活动现场效果进行评价,还要设置师生反馈环节,跟踪观察活动近期、远期影响力,据此不断完善活动目标、时间、内容、方式,不断记录、总结、提炼、实践,使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升格和固化为校园文化工作品牌。
参考文献
[1] 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 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2):109-110.
[2] 杜金亮.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问题及建议 [J].时代教育,2018(1):1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5G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浙英(1977-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学生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