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

2019-11-30周雪玲闫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人民

周雪玲 闫娇

摘 要: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矛盾观的方法论和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方法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人民;美好生活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方法论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我党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矛盾观的方法论和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方法论所作的及时的科学的判断。

一、实践观的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过程是立足于实践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正确认识。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阐释:“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终引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首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阐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进入了新的时期,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作了新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我国立足于实践,并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所作的正确判断。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四个“大势”,即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和各种文明交流借鉴的大势。而就内部环境来说,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面对世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既面临着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跟其他国家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既要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矛盾观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认为,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客觀性,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的方法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当前的国际环境比较复杂,虽然朝韩、朝美、中日关系日趋缓和,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美国始终把中国作为威胁和堵截,比如贸易战;我国当前国内的内部矛盾也有很多,比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等矛盾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丰硕以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加,但是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优化与升级,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仍然需要提高以及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不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那种吃饱穿暖的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享受生活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及在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康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虽然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领域发展、阶层发展和个体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客观性,也就是认识到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始终;其次我们要坚持重点论,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也要坚持两点论,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

三、人民群众历史观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根本上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无论是从解决“物质文化的需要”到解决“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同样也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人民美好生活的标准就是人民自己拥有获得感,拥有幸福感以及拥有更加充实的安全感。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所以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要从这些领域出发,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充分的政治权利,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充裕的物质生活,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优美的环境以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只有调整和完善这些领域,在不断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坚持维护和改善民生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们才能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阶段的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坚持实践观的方法论、矛盾观的方法论和人民群众历史观方法论,我们要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等方面都获得较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好地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不断地凝聚智慧和力量,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为实现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周雪玲(1996.01-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幸福思想。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人民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