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化能力问题研究

2019-11-30王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建议

王佳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结合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性和学生社会化能力的相关知识,给予学生和管理者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内地大学的学习生活,积极融入大学生活更好的健康成长,积极的成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正能量的传播者;同时希望能够帮助内地高校更好的提高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效率,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能力;建议

(一)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自198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简称协作计划),旨在利用内地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加快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 2016年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鲁木齐共同召开了“第七次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工作部署会议”,安排部署了2016—2020年协作计划本、专科培养任务。按照第七次招生规划,协作计划招生规模在第六次协作计划年招生6800人的基础上,将逐步扩大到年招生10000人,将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接受優质的高等教育。

(一)内地高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日显重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进行学习。从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多端,西方势力利用宗教信仰向教育领域渗透,特别是新疆“三股势力”大肆宣扬宗教极端思想、非法从事宗教活动,导致少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很容易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和极端宗教思想所蒙蔽,而这些学生越来越为民族分裂分子所看重。因此,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日益成为内地高校的一项紧迫政治任务。因此,内地高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念

百度网页中对于社会化的概念定义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对于社会化的概念是这样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学中将人的社会化区分了五种类型,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不一定经历比如再社会化。大学阶段刚好是学生们的第二阶段:预期社会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的都是为了将来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的预期社会化过程,也是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社会文化学习,把一定的价值、态度、规范、知识技能等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性准则和个人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与社会相协调的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而青年期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 ,情绪从不稳定趋向于稳定 ,人生观与世界观从不成熟趋向于成熟。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方式 ,所以在大学阶段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

(三)社会化能力弱的表现

笔者从事新疆内派服务管理教师,在吉林省某高校任职两年。期间,在与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时间的接触和谈心谈话过程中,了解并总结了关于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较弱的表现,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不强。

内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新疆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很大差异,初到内地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适应内地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有的学生出现了无所适从,甚至厌学的现象。同时,高校为了照顾部分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能让他们顺利毕业,采取双重标准,降低其及格分数线的做法。然而,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样的政策,不能充分利用内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是降低自身要求,只求考试及格,甚至对迟到旷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能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

2.思想认识不够开阔,交际圈狭小,融入性弱。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区域文化影响,民族习惯的差异带来强烈的民族意识。在陌生地域心理敏感,其民族和风俗习惯意识更加凸显。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喜欢用本民族语言与同乡一起交流,热衷于老乡聚会等社交活动,人际交往圈相对狭窄;由于语言障碍,与其他民族师生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差,不愿意主动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沟通,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学生团体活动中, 面对具有相对优势的汉族学生,会产生自卑、排斥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缺乏积极融入内地学校大环境的意识。

3.依赖性较强。

这个方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表现在依赖学校的帮扶政策。笔者在众多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中,根据他们的每学期成绩情况,了解到他们对学校的相关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偏差,或者从过往学长传输的思想都是认为及格就行,直到后期有学生因为学分绩点不够而没有拿到学位证的事情才真实的了解到学分的重要,而对于内派老师的每次提醒和叮嘱都置若罔闻不以为然。

二是对于家乡生活的依赖。在与很多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依然固守着自己的小圈子,并没有打开眼界去看看内地的环境,去试着感受一下不同文化环境和气氛,除了宅居宿舍,教室,图书馆,和一些学校安排的活动,并不会自己主动的去参加其他活动或者安排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丰富自己的业余时间,也不会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好,其实恰恰是这些时间能够更好的充实自己的心灵,打开眼界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4.缺乏主动性,学习进步困难。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通常表现在学习中不积极去争取奖学金等等荣誉,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成绩只要及格就行,不求更高的分数。还有就是,比如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主动找老师、身边的同学寻求解答或帮助,一味的自我钻牛角尖或是轻言放弃了。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就压根没有意识到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羞于与老师沟通,也羞于请教同学,然而,笔者在与很多同学交流发现,很多同学成绩的进步或者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所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性,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能力的提升,都将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和收获。

总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这些虽然在其他同学之中也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地域、语言、民族文化、以及自身原因等影響使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难适应大学的生活,更难在大学社会化过程更好的成长成才,把握大学这个社会化重要的过程。

三、影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弱的原因

深刻的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过程之所以有以上社会化能力弱的表现,是与他们原生态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受教育基础、同龄群体等息息相关。

(一)家庭方面:

首先,大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的南疆,由于地理、文化等的因素导致部分地区还是相当落后,家庭经济条件落后,进而更不注重后代的教育问题。其次,由于当地经济水平限制,父辈的人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在学习生活方面并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帮助。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相比于其他地区同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处于劣势,经过他们辛苦的刻苦努力,考取了大学,然而由于基础薄弱,面对挑战更多的大学,以及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他们一边想要刻苦努力,一边要去适应大学进步的生活,没有父母方面强有的指引和鼓励,加上本身语言的障碍,就有点力不从心。

(二)教育基础薄弱:

有相当一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然而致使他们文化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因为他们的家乡大多在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所以他们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跟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汉族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就从根本上引起了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其次,能考入到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内地高校经历考试后,会突然由比较优秀的学生变为普通学生甚至是后进生,这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如果自己不能正确认识,理性看待,非常容易导致其成绩不断下滑。总之,学习基础差,学业成绩长期滞后,容易造成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差。对于自己的认识不到位,对学习的重视度也逐步减弱,同时就会去选择依赖学校的政策,寻求可乘的机会。

(三)同龄群体的影响力减弱: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都具有较强的文艺天赋,都多才多艺。他们在自己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会自然表现出活波热情的一面;同时,他们生性比较淳朴、思想单纯,从小到大长期生活在新疆民族聚居区,在进入内地高校之前对内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不足,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其它民族学生都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进入内地高校后,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较难很快融入到以汉族为主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的学生交往,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双方沟通较少,了解减少,不利于双方的互相学习交流。不能了解和认识到更多的知识和人,对于自己的思想认识的填充以及眼界的开阔就有所阻碍了,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获取社会能力就是非常之有限了。

四、对于如何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社会化能力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应该严守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培养优质人才的任务前提下,针对新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内纪律、课程考试和学位授予等规划出必要的行为基准,并监督这些制度体系的实现进程,加大相关机制的执行力度。教师要准确掌握每一位新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民族构成、家庭情况等客观事实,深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在宏观整合新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要求,在微观上对其进行区别式的分类管理,教师和辅导员才能通过柔性机制的推行,为新疆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导与思想引导。

2.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要成才,先成人,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最基本保证。在此方面,辅导员应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定短期或者长久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划,针对有少数民族学生学院的辅导员要进行专项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培训。只有辅导员更清晰的掌握每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的在今后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有意识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

(二)辅导员层面:

1.主动加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尊重一个民族,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情感等。各民族的特点和差别长期存在,消除差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习惯、生活方式,尊重其表现出来的正常的民族情感,理解他们情感的由来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有联大家改』第十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