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宣州高技能人才现状与培养发展对策
2019-11-30刘亮
摘 要 “十三五”时期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宣城市宣州区而言,把握好这一机遇,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还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先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本文从宣州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该地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培养发展对策。
关键词 智能制造 高技能人才 宣州区 问题与对策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将变革的方向瞄准了“智能制造”产业。[1]宣州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发展具有要素集约效应的“智能制造”有迫切的需求。“智能制造”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宣州人才数量、技能与素质能否满足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吸引高技能人才,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宣州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
我们对该区249家规上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34家制造型企业的3913名工人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学历上看,高中及以下学历3563人,占比91.06%,高中以上学历350人,占比8.94%;从技能上看,无技能等级人员3566人,占比91.13%,初级工324人,占比8.28%,中级工22人,占比0.56%,高级工及以上1人,占比0.03%;从技能人才的供给看,主要源于现有在岗人员,职校学生受就业观念、职业兴趣等影响,从事制造业技能岗位意愿不强,农民工目前供给量虽大,但也呈现下降趋势,且外流现象严重,质量较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区制造业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短缺、高素质技能人才退出比例偏高、各供给渠道供给意愿不强烈、现有技能人才素质难以满足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现象,高新技术企业技能人才供给形势严峻。
二、宣州高技能人才短缺原因探析
宣州制造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协调、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等方面。
(一)引进和培养难度大
该区行业竞争优势不突出,且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导致人才引进难,即使引进来也很难留得住。同时,该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水平短缺及能力有限,技能型人才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掌握实操容易,掌握理论知识难,因此高技能职业能力鉴定通过率很低。
(二)企业重视程度不高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许多企业只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担心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跳槽”或被别人“挖墙角”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人才培养和技能职称评定的重视不够。
(三)教育培养阵地缺失
该区无自己的技工院校,再加上该市信息工程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速度滞缓,导致该区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對稳定的师资团队和固定的培训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技能人才培养难度增大。
三、宣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一)强化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支撑和保障
适时出台智能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该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好省、市、区三级关于技工大省建设有关就业与技能培训、技能人才鉴定培养等一系列优惠激励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第三方机构的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强化该区智能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用工需求保障,加大“引进”力度。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
依托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积极组建该区技工院校,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加强新技工系统培养,为该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加强宣城高新区及各类园区与中西部省份技工院校的对接与合作,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展订单式新技工系统培养;鼓励具备条件的规上企业创办技能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综合技能素养,重点组织开展好企业新录用员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和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让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能竞赛,引导支持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宣州工匠”“行业技能标兵”等系列评选活动,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社会价值,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
(三)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与协作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州由主动融入变为互动一体,不仅迎来了难得而宝贵的发展机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宣州应抓住历史机遇,依据“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共谋发展,通过人才招聘、培养、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的人才开发与协作工作。[3]通过建立人才资源区域开发协作机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关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与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等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提升宣州人才平台的质量层次,形成多类型跨区域的长三角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作者单位为宣城市宣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者简介:刘亮(1983—),男,安徽宣州人,法学学士,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梅燕.苏州“智能制造”人才现状与培养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17(18):210.
[2] 苏亮.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诞生[J].家用电器,2017(1).
[3] 廉水,袁克珠.长三角制造业区域一体化研究——基于制造业强省的比较分析[J].江海学刊,2007(1):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