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心流”发生

2019-11-30肖冬梅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
关键词:心流思想政治理论课

肖冬梅

摘    要: 沉浸体验作为生命中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取内在满足感,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使体验式教学有效运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沉浸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 沉浸体验    生命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一种主观幸福感,沉浸体验可以出现在我们生命的各种活动中。当我们专注于学习、工作、运动、休闲等各类活动并进行得流畅时,沉浸体验会不由自主地持续出现,这种情绪感受类似“水流”体验(Nakamiira,2002),个体有非常大的愉悦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沉浸体验理论在概念、模型构建和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沉浸体验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沉浸体验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中,沉浸体验是重要内容之一,沉浸体验的观察和探讨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必不可少。沉浸理论,英文名叫“flow theory”,由芝加哥大学教授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首次提出。

(一)沉浸体验的概念。

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也叫沉醉感,“Flow”被人翻译为“心流状态”“流畅状态”和“沉浸体验”,本文采用最后一种,指一种当个人完全进入一项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就好像被活动吸引进去一样,以至于无视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丧失空间、时间意识及其他不相关的知觉,内心产生满意、享受、平静及内部和谐的主观感受,被人们称为“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二)沉浸体验的因子模型理论。

经实证研究,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首先建立了沉浸体验的结构模型。在研究的基础上,Jackson和Marsh(1996)提出了沉浸体验的九因子模型。九因子包括:清楚的目标、自觉体验、挑战—技能平衡、潜在的控制感、专注任务、明确的反馈、行动—意识的融合、时间感扭曲、失去自我意识等[1]。

(三)沉浸体验与体验式教学之间关系。

沉浸体验是学生体验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探讨体验式教学必然包括沉浸体验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对课程的情感。沉浸体验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内在满足感,通过良性反馈促进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作,所以,沉浸理论对于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沉浸体验之必要性

体验式教育的本质是实践,“体验”是各种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施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体验,意味着突出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优先地位。当前,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仍然不高,学生拥有沉浸体验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沉浸体验能促进学生学习情感、角色之转换和心灵引导的课堂目标的实现。

(一)沉浸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感从淡漠忽视转变为热情重视。

体验教学关心的不仅是学生能否获得知识,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经由教学互动获得体现与扩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是“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2]。沉浸体验让人“物我两忘”,身心感到和谐和愉悦,从而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用整个身心感受和体会教学内容,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探索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单纯说教和灌输显然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课程内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成师生的共同体验。沉浸体验能够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促進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和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沉浸体验有利于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意识形态性相对较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多为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课堂内容仅停留在头脑的层面。基于对以往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受现当代哲学、教育学发展的影响,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应以“非指导性学习”和“内省教学”为典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自我实现”和情感健康。作为该模式典型,“内省教学”强调课堂应该提供一种丰富的环境,充满积极的参与性体验,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获得自我实现。

作为一种主观幸福感,沉浸体验令人兴奋和身心舒畅,以致人们会自觉自愿地持续进行这些活动,尤其是活动非常顺利时,这种心流体验会源源不断地涌现[3]。实验表明,具有多次沉浸体验的个体往往生命质量会有所提高。Csikszentmihalyi(1988)的观察和理论揭示,沉浸体验可以被理解为生命在人自身成长和潜力发挥时的一种自我奖赏,在这种自我奖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学习动机可以自动自觉增强[4]。

(三)沉浸体验有利于课堂目标从“作坊加工”转变为心灵引导。

在以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常被视为“主体——客体”“授——受”的关系,教师角色定位的这种固化会让教师执着于传授知识,忽略学生的自我成长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原本流动的丰富的教学互动容易被异化为标准的教学流程,课堂成为“作坊加工”之处,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被忽视,课堂剥夺学生探究的权利,最终未能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

Privette认为,沉浸体验一般在活动参与者和环境之间发生互动和反应之后才出现[5]。在教学过程中,真诚对话和平等交流是触发教师和学生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这种流畅愉悦感,课堂中老师应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为前提,转变为引导者,适度地放下角色定位,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接触、体验事物,唤醒学生将其中的体验和发现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和心灵领悟,这样的课堂会因此变得生机勃勃而富有启示,加快学生成长过程。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沉浸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沉浸体验大体可分为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和激励式沉浸三种。自然式沉浸是学生直接被教学内容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情境式沉浸出于情境感染,激励式沉浸产生于受到挑战、竞争、表扬等激励的情况下。学者们总结后提出,实现沉浸体验需要的基本条件是:(1)操作者的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2)操作者全神贯注投入;(3)操作者有明确的任务目标;(4)操作者不断得到反馈;(5)操作者能控制任务进程。因此,本文认为沉浸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应如下:

(一)突出生命成长的教学价值观,促成自然式沉浸。

研究表明,学习与自我相关体验联系愈多,学习沉浸体验就会越频繁。学习相关体验可引发内在动机和注意力集中,这两者是沉浸体验发生的首要条件。Jackson 和Roberts认为,内在动机能够激起个体从事活动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内在动机与沉浸体验显著相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任何课程内容都要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相联系,联系得越紧密,学生的关注度就越高。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更在于促进他们整个生命自由全面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应充分体现生命的自主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无限超越性等特征,体现出关怀生命成长的课程价值追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需要,尽量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综合运用表演、竞赛、辩论等活动,使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课堂生活、周边环境乃至整个人生。教学关注点从静态封闭的活动结果转向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

(二)关注生成性教学目标,增强情境式沉浸。

情境和环境是个体沉浸体验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主体的人,是在一个情境中逐渐生成的。学生的培养应该按照生活的逻辑和人的发展规律完成,外在地塑造他們的特征有时会收获一些负面的效果。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一种生成性参与,教学在主体参与中建构。从生命成长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只停留在客观知识传递层面,应更注重发展情景中的合作性建构。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教师要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使用主题活动和挑战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身心投入,使学习过程富有意义和充满快乐,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沉浸体验”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辩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活动形式,设置、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体验情景。如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教学中,结合部分学生不自信、封闭自己、回避交往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鼓励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认识和交流。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民事法庭、刑事法庭教学录像的基础上,选取“今日说法”等节目素材或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整合形成操作性强的脚本并进行表演。

(三)营造竞争性课堂氛围,引发激励式沉浸。

2001年Russell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沉浸体验与任务创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6]。Carr(2004)提出,个体的沉浸体验是当个体从事可以控制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在个体内在动机驱使下产生的一种体验。激励式沉浸的发生需要明确的目的,设置的任务难度要与个体技能相匹配。这种活动有可能接近个体的极限,但个体有能力胜任和完成它。Carr认为在个体产生沉浸体验时,任务一般是高技能、高挑战的;当个体参与的活动属低技能、低挑战时,个体就会产生冷漠的体验。另外,激励式沉浸体验还要及时反馈。

为了引发学生的激励式沉浸体验,在沉浸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协调学生分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将关键知识点设计成与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的挑战性问题或情景分析题。在沉浸体验阶段,构建体验式学习圈,教师应该围绕问题促进学生探索、合作与竞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等。在沉浸体验成果阶段,及时给予小组评价,以小组竞赛、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各项任务,强调小组合作。教师在结合各个小组展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完整有效的观点,培养学生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最后,评选出优秀团队并额外奖励,促进小组之间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Jackson, S. A., Marsh, H. W.. 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6(18):17-35.

[2]易丽.教学中的体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5.

[3]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through Vital Engagement. In Keyes, C., & Haidt J. (Eds.)[M]. Flourishing.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oks,2002:83-104.

[4]Csikszentmihalyi, M..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5-36.

[5]Privette, G., & Bundrick, C..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Construct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7(65).

[6]Russell, W. D.. An Examination of Flow State Occurrence in College 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1(24):83-107.

基金项目:湖南省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幸福文化视阈》,项目编号是13YBA127;2015年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G31429。

猜你喜欢

心流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心流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