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2019-11-30詹书汇
詹书汇
摘 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课堂逐步转变为新型传统课堂与网络新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本文对网络信息时代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实际出發阐述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影响,提出网络信息时代实现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三种途径,以期对网络信息时代开展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有益。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大学生 价值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大量的信息和新思潮,让我们借鉴更专业更前沿的思政教育方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学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基本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为个人生涯发展,还是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夯实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根基、筑牢价值观的壁垒都是至关重要而迫切的。因此,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挖掘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的教学信息和教研方式,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方案。
一、网络信息时代价值引领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研究规模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类接收的信息量随之快速增长。在迅猛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融入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等各个领域。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丰富资源和便利交流途径的同时,也给思政工作者带来新的问题。由于网络建设及网络安全技术仍在发展中、所构建的网络信息领域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一些不良信息、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误导。
为应对以上问题,掌握现代化的育人、管理手段是现代化教育给予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时代任务。以往的思政工作靠开会、谈心谈话、课堂等形式开展,而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的影响
信息时代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也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机遇和新要求,本文从提升网络运用技能的现实意义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探讨,以为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信息时代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身处互联网发展时代,基本从网络上获取学习、生活和娱乐信息。但互联网技术和管理模式未达到成熟状态,大学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造成处理信息或做判断和抉择时存在困难,甚至误判,容易在海量信息中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些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信息分散注意力,导致“网络信息成瘾症”,无心课堂学习和现实校园生活。这个问题反映了一些大学生面对信息泛滥和未知事物时的自控力不强,造成思维混乱。
面对信息泛滥的局面,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存在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随着接收数据量的增加,大学生对存储认识程度日益提高,一个稳定、安全、可靠的存储基础架构对大学生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是一项紧要的任务。
(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积极影响
网络自媒体的出现和交互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言论自由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应全面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发挥广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面对互联网和各种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学生只有运用超强的分析辨别力,才能收集有益信息为我所用,过滤不良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功效。因此,大量网络信息涌入对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客观的促进作用。
网络信息充实了大学生的心理空间,大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丰富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学生求知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知识源泉和更多的求知机会与途径。无论是科学技术理论的获得,社会文化思潮的吸收,还是个人价值观念的升华,都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平台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网络信息时代给大学生创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思维空间。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心理情绪和精神思维得到极大的表现和宣泄,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使身心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网络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快捷学习前沿国家政策和理论知识的平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优秀的大学生。
大量的信息涌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造成工作形式多样化、工作效率提高的有利发展局势。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在众多网络平台实施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引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的途径
信息时代,以课堂和实践教学等传统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可或缺,但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自媒体平台的利用,例如学生每天使用的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若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坚持墨守成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将事倍功半。高校有必要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的目标。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发生变化,不仅学科教案、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实现全面数字化,电子档案、考试题库、教学数据等普遍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中。基于这种时代变化,高等教育价值引领的工作目标随之发生改变。在调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四种价值引领途径。
(一)发挥信息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至为重要,是实践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艺术,更是师生之间相互研讨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有其特殊之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渐趋多样化,文化基礎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动手和参与意识较强,更愿意接受直观教育[2]。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尤其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提高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学习,形成信息化教学思路,提高教师尤其是思政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适当采用自媒体实现视频教学、图片展示、图文结合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从现在的教学案例出发,课堂教学要重视人性化教学,突出学生即课堂主体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在探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更快速接触世界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新兴的哲学思想、领悟辩证发展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能更直接便捷地反馈信息,实现引导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和及时修正错误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产生共鸣的基本方法。高职院校应加强营造网络型教学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络和教育信息资料库,让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撰写。通过实践教学更贴近实际地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领悟与感知分析能力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引领高校社会新思潮的发展。
(二)增强信息化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的系统性群体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及学校体现出的高度精神凝聚力都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更代表着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信息化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息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建立由传统式被动教学思路到创新型主动探索模式的教育引领机制、由普遍认同到具体内化的学生心理接受机制、由融合有效到引领发展的的作用发生机制、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通助长机制。实现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强信息化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的效果,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使大学生在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不仅获得知识技能,更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确立指引人生的价值尺度和坐标,成长为实现社会主义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丰富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形式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渊博的教育资源,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不自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明辨是非,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和老师、教学和学习都起着引领作用。大学校园的科学知识文化、思想道德文化、精神风尚及活动形式的精神文化制度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潮,体现着与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这些校园文化形式深度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结合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应组织开展“名师讲坛”系列讲座、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提供公共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的机会、建设与时俱进的学生社团。通过丰富多彩、团结进取的高校活动让大学生发现展示自身魅力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组织交流能力与意志品质。高校校园文化系统的构建旨在引领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一马当先的创新价值观念、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在参加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世界的日新月异,更加深刻地认知社会,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产生强烈共鸣。
如我院师生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完成专业相关的《化工情怀》纪录片的创作。在组织动员学生和教师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增强专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专业教师在利用新媒体宣传时,引领学生在专业课程中领悟到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专业、爱国的情怀[3]。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功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系统的校园文化,引导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有着丰厚的校园文化能够给一所学校带来正能量,带来团结和智慧,带来发展和创新。大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逐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全面开展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
信息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将高校各类信息连成一体,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信息的高度互通,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才能使高校教师在智能化网络互联的教学背景下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一些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校园网,开始网络教学的深入研究。开展“蓝墨云班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在网络教学课程中更加快速便捷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拓宽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发挥学生党员的价值引领作用
中国正处在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材。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强化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发挥学生党员的价值引领模范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生党员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当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工程,是基层党支部的重点培养模式。高校通过新颖巧妙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保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高校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和技能竞赛,使学生党员成为联系普通学生的纽带桥梁,真正成为学生中优秀模范的代表,发挥学生党员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学生党员的模范事迹,做到一名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领其他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把发挥学生党员价值引领模范作用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白鹤举.高职院校思政课中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4).
[3]顾艳霞.培养高职生现代化工情怀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8,12(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