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若干思考

2019-11-30匡晓华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匡晓华

摘    要: 由于对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实施理念的理解不够细化,采取的实施方式力度不够,推进的实施过程比较笼统,嵌入的实施结果不够明确,导致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陷进生态性的困难处境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及创新创业的内部属性是构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两大基础,使生态系统达到整体的优化水平,其主要围绕导向需求的教学共同体、协同校内文化的共同体及校企合作的共同体等展开。

关键词: 教育生态理论    整体生态优化    教育共同体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包含复杂性及系统性。第一,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不能从整体教育生态中脱离出来,一定要处于内部生态系统中,乃至整个教育及社会的整个大生态系统化中。第二,目前我国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存在一些思维误区,比如,缺少高效的指导方法论,因此,教育生态理论就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及理念。构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升级转型的实践基础。

1.构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碎片化地理解实施理念

首先需要弄清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内涵,深入分析内涵之中每个要素的联系,这是规范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对象应该是整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应该本着为全体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及老师等各个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创业是学校提高就业率的万全之策。

1.2强制性地割裂实施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主体很多,因此不同主体对其认识不能完全统一,使各主体之间没有整体逻辑上的共识,促使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實施环节出现彼此之间强制性的切断[1]。由于校园与政府之间缺少完美的沟通方式,使校园人才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缺乏人才,同时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最终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割裂开的现象。同时,校园自身发展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被割裂开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处于政策执行的状态,缺少自主办学的权利,导致高校不能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及特色。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了,实践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标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注重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忽略搭建实践性平台,使其与企业生产实践脱离并且过于理论化。

1.3松散性地推进实施过程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不断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可供参考的完善的体系及整体性结构战略布局,使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盲从及松散式跟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及高校领导主导,学生和老师的参与感不强,把培养人才当作行动的整体目标。第二,各个工作部分之间的衔接体系及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利用强制性制度调动各个主体参与其中的现象。第三,各个主体的内在动力不够充足,导致就业和政策的外在因素占据主要力量,不利于整体生态文化的形成。就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工作面临教育内部生态系统的考验,以及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挑战。

1.4表层性地嵌入实施结果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难度较高,不仅向学校课程设置发出挑战,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传统授教方式过于僵硬,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实践性。虽然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但取得的实际成效是难以预测的,这就体现了形式化的价值远超实际获得的价值,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把原本很平常的比赛包装成创新创业大赛,掩盖创业创新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及老师成为这场比赛的配角。

2.构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优化方案

2.1教育生态思维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不同的观念会形成不同的推进方式,目前,我国实施进程中显著的要素式推进方式对整体创新性起阻碍作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重构与改革,使思维方式及理论获得整体性突破,克服原有的要素式推进,达到多元化主体之间合作共赢的目的。从实践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停留在学校层面的课程式教育,不能使全体学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需要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很好地融合,让更多师生参与这一过程。

2.2整体优化

整体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围绕课堂教学的微观生态系统。这项优化主要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及整体性,围绕学生和老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教学理念。除此之外,打破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教育方式,从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围绕问题的课程模块。同时,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要融入专业教育及通识教育等,尽量减少课堂上的讲授式教育,将学生作为课堂主角,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及学习热情[2]。第二,优化围绕高校内部治理的中观生态系统。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学生与老师的主导性地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僵硬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要坚持以学术活动为中心,使行政服务于学术,从根本上优化及重构。第三,优化围绕政府产业关系的宏观生态系统。首先要打破各主体之间的封闭式状态,虽然高校要保持独立的状态,但是学校是不可能脱离其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这种理论上的独立仅仅是相对独立。其次要调整好各自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政府应该在尊重高校独立自主权力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协助,使其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構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模式变革

3.1围绕需求导向构建教学共同体

需求导向主要是市场需求及学生需求两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需要由市场检验,以往的授课方式及教学安排很难满足目前市场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存在一定的挑战[3]。除此之外,教育是离不开学生的,从学生角度看,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普遍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需要,同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创业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要灵活且合理。

3.2围绕校内协同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这一环节需要重新考虑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全体参与人员的学习热情。首先应该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供学生们自由发挥,为师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广阔的制度空间。其次,构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创造环境。最后,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与关怀,着重培养学生越战越勇的精神风貌。

3.3围绕校企合作构建产研共同体

该环节需要扩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规模,追求优质的知识成果,把产学研一体的模式彻底打通,让大学生创业科技园担任产研共同体的主要支柱。除此之外,去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障碍,鼓励两者之间开展多途径、多方面及多方式的深入合作,让更多知识成果在实际应用项目中得以应用。

3.4围绕校地联动构建发展共同体

首先,结合多变的产业结构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其次,政府要充分尊重学校的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力,为高校提供优质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最后,建立政府与高校长期合作关系,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从高校购买服务,同时高校可以在为政府提供服务的时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4.结语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主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构建共同体。同时,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教育生态理论的基础上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构建优质的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齐立辉.基于生态理论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8(09):43-49.

[2]卿春,邹贵波,夏换.“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8(06):163-168.

[3]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53-5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