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2019-11-30熊桂玉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对其内容体系、创新之处和特色还存在研究不足。本文从内容体系、创新与发展、特色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体系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其创新和特色的研究存在空白之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梳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内容
(一)新的历史方位论
“新时代”是对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总依据。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这个时期是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新时代,面临的风险、问题和挑战比欠发展时期还要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习近平在新时代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更为丰富具体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论断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曾一度出现党的领导软弱涣散的局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东南西北中,党领导一切,党统揽全局,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机制毕竟有很多的缺陷和风险,政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政治原则和方向。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论断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严惩腐败,建立清新的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了“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该交给市场的全部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高效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政府依法行政,不能任意插手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政府的职责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等。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并不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在市场上与国有经济平等竞争。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四)社会主义的动力系统
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带来进步。不仅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内陆中西部地区也要对外开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方针,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内涵。我国现在有能力对外输出自己的技术、资金等,与沿线周边国家实施互利合作,一方面可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沿线国家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共赢共享的战略举措,“只有让大家尽早分享到早期收获,‘一带一路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五)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建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到以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新时代,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和平的关系,正视他们的强大,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在行政管理、国家治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侵蚀和和平演变,提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包括有形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国防等領域,还包括无形的文化精神、网络、太空等领域。
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特色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特色鲜明。
(一)由“三位一体”上升为“四位一体”,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反作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构成的,同时积极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为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修身层面重视律己慎独,在社会层面讲诚信、崇尚和合,在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廉洁、民贵君轻,在社会理想方面追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好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反抗侵略压迫,不畏强敌,爱国、勇敢、无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弘扬真善美的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国际上积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西方文化有其致命缺陷,蕴藏着对抗的基因和强权逻辑,在其国内导致经济危机频发,人们精神价值信念迷惘,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社会阶层固化,在国际上制造冲突和对抗,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致使南北贫富差距扩大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弥补西方文化的缺陷,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西方资本主义的深层精神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
(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所以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注意灵活性,不是照抄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公式。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兼顾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新时代注重发展效率,把蛋糕做大,同时注重公平,把蛋糕分好,落实共同富裕原则,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经济社会的动力、平衡与治理机制与时俱进地变化发展,把政党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平衡。
(三)话语体系创新
任何思想理论都是以一定的话语体系为载体的,话语体系的风格、特点决定着思想理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就是通过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表述的。这些新的话语概念范畴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大众性、时代性。对国内民众而言,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政治性、学理性和通俗性融通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例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人民为中心”,这些词语表达的是老百姓的心坎话,易于让普通老百姓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词语形象地表达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补齐短板”,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策略,有短板存在,水桶再大也会漏水,脱贫摘帽、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强盛。“打铁还需自身硬”形象阐述了從严治党管党建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科学性,等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编号:2017JY025)“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桂玉(1977- ),女,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