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家训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019-11-30王丹丹黄斐斐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王丹丹 黄斐斐

摘    要: 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家训实现创造性转化,并在新时代语境下发展新内涵。基于广东省“好家风”精品活动的实践探索,本文从注重多方主体培育、丰富培育内容、扩展培育形式三个层面,探讨家风家训的传承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有效载体和实践场域。

关键词: 家风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1]。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元素,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基础工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深入挖掘家风家训的文化精髓,以广东省“好家风”精品活动实践为依据,对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概要

家风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推演和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承发展而逐步走向深入的。

我国学术界从二十一世纪起开始出现针对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研究的論文,不同学者从不同向度展开研究。以研究范畴、切入角度的不同,对文献、论著进行分类:

以家风为范畴进行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大多从“修身、齐家、治国”伊始,进而逐步衍生出“家国同构”的理论。陈晋较早研究家风家训与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联,他认为好家风是涵养道德的基础,对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陈晋,2014)。周斌认为传统家训文化内涵关键是道德思想源泉,要增强传统家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就必须积极推动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周斌,2016)。牧口常三郎在《人生地理学》中指出“家风是人生的奠基石,是人社会化开始的首要环节,对人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牧口常三郎,2005)[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范畴进行分析:陈延斌等人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将国外价值观归为西方国家、古巴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韩国为代表的亚洲、伊朗为代表的宗教价值观四大类(陈延斌,周斌,2012),为中外比较研究做了理论铺垫。戴木才认为要客观、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关照中国发展现状、认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支撑(戴木才,2011)。刘洪利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镜像为切入,指出要以家国时代特征为前提,赋价值观以国家性、民族性、共识性的内涵(刘洪利,2015)。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系统统计,以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级检索时,可检索到54810篇文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同步检索,则可检索到626条结果;将关键词替换为“家风”,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时,只能检索到2014年—2018年的355篇文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青少年”“家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检索到的文献篇数仅为6篇。

研究的主要动向:1.目前的文献著述多从家风、好家风的内涵及社会育人价值的维度切入,阐明好家风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2.大部分文献资料以家风家教的实证调查为手段,充分挖掘好家风传承不够、传统文化受世风冲击、家庭成员角色缺位等现存问题。3.国内以传统家风家训为研究基点,在资料收集、实证调研、比较研究等方面较为便利且成果丰富,但以传统的家风家训和青年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培育模式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将之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家风家训的价值意蕴

(一)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原始场域。

家风家训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宝贵思想来源。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精神传承和风气风尚。家训,是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和处世纲领。“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传统家训特别强调为人处世之道、齐家之道和政治伦理之道,如“志存高远、修身养性、明礼宽人、俭以养德、诚信为本、以和为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诲比比皆是,给当代人的道德养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伦理准则、道德支撑。

(二)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承载着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敬畏心。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品质养成,无不依赖于家风家训的滋养与浸润。

(三)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全力推进“好家风好家训”建设,以主题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涌现最美家庭先进典型,发挥好家风、好家教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优良风尚。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省开展的相关活动达8.2万场,参加省级“最美家庭”评选300多户,直接参与寻找活动的群众达800多万。就广东高校来看,广州市教育局开展“家训家规家风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暨南大学“岭南文化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家风家训手抄报”“家风家训朋辈宣讲”等系列活动的开展,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优秀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的教育场所。

以优良家风家训涵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达到了培育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目的,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道德支撑、有效载体和实践场域。

三、家风家训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现状的调查

(一)样本及数据。

调研组以问卷调研为主(包括网络问卷与实地发放问卷),兼具电话访谈、分享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以期更加全面、客观。其中,调研组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发布《家风家训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广东省内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调查内容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一是了解当代青年对家风家训的知晓现状;二是考察新媒介背景下青年价值观取向的动态发展脉络;三是实证调研新时代青年对高校及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认知、认同程度及践行情况;四是借助传统家训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该问卷于2018年11月30日投放使用,并于12月25日关闭。共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州工商学院等12所高校的752名学生参与了调研。通过样本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学科类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等指标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总体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家风家训之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对家风家训概念模糊,认知的“碎片化”依旧存在。在“您家是否有家规、家风、家训”的问题上,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选择了“没有家风家训”或“不清楚”;在“您对家风家训是否有明确的认识”的问题上,仅有少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对某一方面的家风家训有明确的认识(占比19.55%),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听说过家风家训,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客家古邑家训等,但没有深入了解过,其余受访者不知家风为何物。

第二,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待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为例。在敬业层面,青少年所能做的是重视自己的学业,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态度恭谨认真。但是青少年进入大学之后,思想开始松懈,行为逐渐放纵,不到一半的青少年会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做笔记,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在课上看手机、玩游戏、睡觉、发呆(占比30.05%)或者看其他学科的书或做作业(占比23.80%)。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敬业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不严谨的问题依旧存在(如表1)。

第三,家风家训教育和传承方面存在“脱节”。在问到“您以前对家风家训的理解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时,只有近45%的受访者是通过“家庭、父母长辈”或“学校、老师”了解的,而通过“书刊书籍”或“互联网、电视媒体”理解家风家训的受访者占到34%左右,剩余受访者选择“不了解”。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与教育,传统家风家训逐渐淡化,难以引起新一代青少年的认同与共鸣。青少年对家风家训传承的热度和参与度不高,容易忽略家风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涵养作用。

四、家风家训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阐述两者的内在契合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家训的根与魂,两者有着一脉相承、同质同构的社会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客家古邑家训中的“十德”具有高度契合性。苏轼于唐宋时期被贬岭南,大兴“文治教化”,不仅传播了鼎盛时期的中原文化,还奠定了岭南地域文化的基础,甚至对地方民俗的构建、本土学子的示范、民众群体心理建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广东作为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是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用历史实践履行的誓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高涨,涌现出叶挺、叶剑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凝聚着爱国爱乡、崇文重教的精神结晶,更与现代广东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魄力,“敢为人先,敢试敢闯”的改革勇气具有内在的传承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与家训中的“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勤必端、言必谨”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广东地区人与人的阶层分离感不大,没有强烈的“门第”观念,“平民意识”较为强烈。加之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服、粤家电”为代表的广货在全国风靡一时,在广东地区,很多家庭都有“牙齿当金使”的家风家训,旨在强调“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大到海外商贸、小到市井坊间的承诺,这种契约精神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实现了“人伦社会”向“公共社会”的转变,打造了岭南民风,铸就了城市灵魂,更契合现代社会进程中法治化、市场化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的“齐家治国、恪尽职守、赤诚相待、与人为善”都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广东河源地区明代进士李焘自古就有“槎水之魁”的美誉,“蹈义履仁,济人约己”八字箴言出自万历皇帝,为官清廉、布衣缩食、行囊潇然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故称为李氏家训被流传下来,这种“厚德、诚信、敏行”的品质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东精神的深刻体现。

家风家训是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名言、名篇甚至不成文的口头语根植于民间的沃土,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引领每一个家庭成員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让每个个体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实现理想襟怀。

(二)家风家训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思想来源。

治国从治家开始,“修身、齐家”作为基础,“家风”是关键环节,家规严则家风正,家规正则民风淳。传统家训文化历经岁月洗礼,在当今社会愈显珍贵,其中有着关乎家国大事、崇德重礼的历史情怀和中华智慧,对于奠定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范仲淹的范式家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均告诫后代要心系天下,为国家和百姓着想;黄庭坚的《家戒》“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鼓励子孙要相互谦让、相互照顾、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晚辈要将“勤俭节约”放在首位;清代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一书中,“祭祖尽孝、敬贤重才、亲朋有信、当守本分”等家训体现传统家风家训兼容与传承[4]。

先贤们的崇高品质、浩然正气、为民情怀等宝贵品质,正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来源,更积累着先贤对后世后辈立身处世的垂诫训示。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家风家训实现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类型众多、内容繁杂,且历经千年的岁月嬗递,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价值观教育丰富了内涵,借鉴并创新传播手段、载体,实现家训文化的当代传承与现代性转化。

就内容而言,广东传统家风家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中原文化而自成一派,鉴于其毗邻海外的地缘优势,其内容“创,始造之也”“修旧曰新”“日改月化,便是长进”等本身蕴含着“兼收并蓄、创新求变”的价值意蕴。加之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与现代家庭教育现状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家风家训传统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家规家训更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让家风家训从古籍中走出来,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就需要找准二者的思想契合点,赋予其新时代价值,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理念相链接,将家风家训与当下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融合,吐故纳新、批判继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升华,实现创造性转化,才能激活家风家训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五、结合广东省“好家风”精品活动的实证分析和路径探究

德润人心,相沿成俗。基于广东省“好家风”精品活动应用的个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扬弃地继承,从家风家训的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形式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传统家风家训涵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增添“多味”:注重多方培育,重塑家训文化。

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的合力助推下,借鉴并创新传统家训的教育方法,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既要注重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学校的教化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

第一,注重父母长辈的言传与身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天下,从正心诚意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个不容忽略、不容跨越的环节就是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家庭”“家规家训征集”系列活动的带动下,父母长辈们带领孩子们寻家训、立家训、传家训,宣传好家风,弘扬正能量。对于父母长辈来说,传承优良家风家训,需要多角度地挖掘学习“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科学教子、邻里互助”等理念,既要有“言传”又要有“身教”,讓孕育传承的好家风带着温度和力量,留给孩子最美的驻守。

第二,注重学校的教化作用。“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如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建设“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以MOOC的教学形式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在线课程,华南师范大学依托其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优势,编写《岭南近代史纲要》等专题教材,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中。为增强家、校间的互动联系,注重家庭文明、学校文明的有机衔接、整合,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扩大教育覆盖面。需要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老师的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多媒体等拓宽教学载体;校企、校地协同发展,共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全方位、多角度、深覆盖地打造高校育人品牌。

第三,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党员干部既要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精髓,又要从家族贪腐案例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关注与思考,正思想、正作风,切实强化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2017年9月,“广州好家风”十大家风出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争当党风的旗帜,作社会风气的表率。为了进一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党员干部需主动传承中国古代先贤名臣的家训、家规,包括清官廉吏、革命先驱、教育大家、科研泰斗的家规祖训及地区独特的家规家训文化,学习借鉴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式腐败”的反面典型案例,弘扬“爱国”“敬业”的情怀,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推广优秀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故事,筑牢反腐心理防线,警钟长鸣。

(二)突出“土味”:正视家训内涵,筑牢正向价值。

第一,深度挖掘家训文化,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给养。基于广东省“好家风”精品活动的研究探索,中山市积极建立“家风家规家训”示范基地,举行广东首站“廉政文化走基层”赠书活动、“廉洁漫画”巡展活动,深入开展“廉洁·家风”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河源市则首批征集确定了100多个姓氏的家训,编印发放了16万册《客家古邑家训》和《客家古邑文明谚语》读本,在全市打造百个“传扬家训文化,践行当代价值”示范点,建成了“客家古邑家训长廊”,开办集宣传、交流、研究、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家训文化新媒体平台“家训文化网”;云浮市针对家长、乡村和社区编印《家长教子致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汕头市收集编印了《中华古今家训书法集》及《立德修身家书精选》等读本;潮州市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寻访活动,将潮州优秀家风家训设计印成明信片向社会和海外潮人、潮团公开赠送……由此可见,深度挖掘家训文化,正视文化本身,需要扎根时代、扎根生活,重视发掘各地域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第二,建构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型家风家训。各地要深入挖掘家训文化,建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宗祠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加强对历代家谱村史、家书家训、文史典籍的保护整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编印地方家风家教家训读物,推动家训进厅堂、进祠堂、进学校、进社区,组织刊播家风家教的公益广告,延续传统家教文脉。另一方面要正视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立足时代语境引领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开展家庭文化节、最美家庭与个人事迹分享、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分享、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等一系列活动,培育良好的家风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弘扬家庭美德,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品牌化。

(三)尝点“鲜味”:积极创新转化,引领时代风尚。

第一,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弘扬家风家训正能量。广东省内各地上下联动,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依托城乡妇女之家,广泛开展“家规家训征集”“家庭教育沙龙”“家庭才艺展示”“摄影征文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分享会、交流会、美德讲堂、颁奖典礼、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讲家庭故事、秀家庭风采,并依托当地党报、电台、电视台、网站开设活动专题栏目,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大力表扬“最美家庭”,宣传他们的感人故事,传播文明家风,丰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容。以东莞市为范例,该市“以工作室平台推进家风建设”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属于首创,是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有益探索。该市还将围绕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以家风建设为平台,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整合各战线、各行业的资源,组建东莞市第一支好家风宣讲团和好家风志愿者队伍,开展“社会精英”进基层、举行家风家训专题党课、寻访家风家规、道德讲堂主题季、立家训、晒家风、家训挂厅堂等系列活动,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推广;陆丰市大力推进公益广告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融合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禁毒工作和家风家训宣传主题,创新宣传载体,拓展传播渠道。

第二,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各地应该借鉴优秀典型,因地制宜地开展主题创建活动。结合当地社区、乡村治理,把好家风建设融入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内容,加强弘扬优良家风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以传统文化诠释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推动优良家风家训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践行家庭美德。通过打造家风主题文化街、建设家训文化美德长廊、庆祝家庭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宣传良好家风,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打造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文化街,结合街巷、老建筑、社区的风貌和历史底蕴,让传统美德“焕发”新意,提升青少年对于经典家训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大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风气;大力推进寻找“最美家庭”“最美青少年”等活动,层层发动,潜移默化地将“勤、廉、德、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青少年在传播过程中当主人、唱主角儿,以身边人、身边事,通过可亲可学的方式带动更多家庭与青少年参与到寻找活动中,营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广泛传播家庭美德的舆论氛围。

六、结语

尽管我们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各种思潮交流碰撞,但家风家训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家训实现创造性转化,并在新时代语境下发展更多新内涵。温润厚重的家风家训,能帮我们打开人生的格局,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传承,承载着社会发展的精神价值追求,更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道德支撑。因此,我们要注重多方主体培育、丰富培育内容、扩展培育形式,组织发动各地、各高校从家谱村史、先祖遗言中寻找、挖掘、整理好家风家训,打造地域家风家训品牌,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广为传播,增添“多味”、突出“土味”、尝点“鲜味”,让家风家训的世代积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使后辈在迷惘时坚强、困顿时坚定、在追梦中坚守,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多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1.25.

[2]许译兮.日本武士家训中的儒学思想[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2.

[3][日]牧口常三郎,著.陈莉,易凌峰,译.人生地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5]习近平.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2014.2.28.

项目基金: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2018GJ026);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2018LX 174);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课题(2018JKDJ025);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学生工作重点课题(2018XG0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