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吴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因子

2019-11-30陶莉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廉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陶莉

摘    要: 吴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吴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明清以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不乏众多廉吏清官。可以说,廉洁文化因子是吴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吴地的廉洁文化因子具有崇尚高洁、重视教育和文化传家等特点。

关键词: 吴地    优秀传统文化    廉洁文化    文化因子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因素:作为社会环境因子之一的文化因子和作为个体内在驱动力之一的心智模式。文化因子与心智模式作为内因,是人们行为范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人们清廉或贪腐的行为抉择中起着根本和决定的作用①。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吴地孕育了精致典雅、睿智灵秀的吴地文化。明清时期吴地更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之一,苏州是著名的“状元之乡”,人才辈出,经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文人多坚持操守,秉承崇尚文化、清正为人的道德信仰,涌现了大批清正廉洁官吏。在这一时期,吴地更是出现了以苏州潘氏、东山王氏、常熟翁氏为代表的众多文化世家,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向善高洁的道德教育,这些都构成了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吴地廉政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生动案例。吴地廉洁文化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一、泰伯、仲雍南奔,开吴地文化尚德高洁之先河

(一)泰伯、仲雍引领吴地高洁禅让之传统。

距今3100多年前,周部落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又称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实现父亲传位于三子季历的愿望,避迁吴地,南奔至太湖流域,在无锡的梅村建立了勾吴国。这一历史《史记·周本纪》有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②《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赞誉泰伯避让王位的这一“至德”行为:“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何晏注:“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王季。”③

吴地之人对泰伯、仲雍兄弟二人品行和才能高度认可,因为二人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明,“立为吴太伯”。泰伯、仲雍成为吴地道德的制高点,堪称“道德楷模”。东汉时太守糜豹在阊门外建泰伯庙。北宋元祐年间,朝廷赐额泰伯庙“至德”,使吴地人的泰伯信仰日渐儒家化。明宣德五年(1430)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泰伯庙,以泰伯的谦让之德育化民众。到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南巡,在苏州御赐“至德无名”于泰伯庙,以示敬仰和推崇。吴地逐渐形成泰伯信仰,以此德化教育,改革社会风气,明清时期引领了吴地崇尚廉洁文化的仕宦风气。让德是仁德,超越于社会制度的约束和要求。

(二)季札“三让”,承继泰伯高洁之风。

季札是仲雍的第19世孙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幼而贤”。寿梦欲传位于季札,但为了维持国家政权的稳固和兄弟间的和睦,季札先后三次推让王位,“弃其室而耕”,被司马迁赞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季札传承和弘扬了先祖泰伯、仲雍深明大义、谦和礼让的高尚品德,使得吴国王室继承有序,政权稳定,社会安定发展,在24世吴王阖闾时期称霸。

二、文化世家出廉吏

自三国时期起,吴地陆续出现了很多文化世家,这些文化大家族重视培养教育,重视子孙品德的修养和道德,多科举出身但不局限于经史子集等典籍的应试,而是十分重视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告诫历代子孙向善积德、读书传家。即使是在经济繁盛的明清两朝,吴地出现的文化世家也较少从事经商活动,而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吴地所出现的这些文化世家的子孙在走上仕途后,大多能秉承其先祖遗训,勤政廉洁、爱民如子。

(一)以陆绩为代表的陆氏家族。

陆绩,吴郡人,自幼聪颖过人,“怀橘遗亲”的故事至今仍传颂。元人郭居敬有诗赞叹他对母亲的至孝之心:“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黄橘,遗母报乳哺。”陆绩还是一位贤才之士,据《新唐书·陆龟蒙传》记载,陆绩“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④。到了唐朝,廉石为陆氏后人所保存,后淹没于土中,不为人知。直至明弘治丙辰(1496年),“今监察御史胙城樊君祉巡按吴中,闻而美之,谓知府史侯简曰:‘先哲遗物,固宜表识,且有可以风厉乎人者。顾其石僻在东城,非官吏朝夕属目之所,其为埋没等耳,吾将有以置而立之。侯以为然。于是吴县知县邝璠、长洲县丞王纶相,与督役夫曳置察院之侧,作亭覆之,而樊君为名之曰‘廉石”。“石之立为弘治丙辰四月,越月而亭成,樊君既题其楣曰‘汉郁林太守陆公廉石,复别琢石”⑤。清代,亭子颓毁,廉石埋没于瓦砾,康熙四十八年(1709)陈鹏年任苏州太守,在苏州府学旧址上修葺郡学,将廉石移至郡学中,与况公祠相对。198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廉石遷至苏州孔庙,今文庙明伦堂前,列为苏州古迹,誉为“苏玉”。吴宽在《廉石记》中赞曰:“君子则赏之。岂徒赏之?人又从而贵之敬之,视其物殆与鲁璜、秦璧等,非物也,人也,该当汉末吴郡陆公。”⑥将陆绩喻为鲁璜、秦璧“贵之敬之”,是对陆绩“廉石”及吴地历代对廉洁思想颂扬和追随的概括。

吴地陆氏家族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前后延续六百多年,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家族世世代代倡导为人清正、为官廉洁之家风。陆褒“有志操”,不贪慕荣华富贵和虚名;陆纡“敏淑有思学”,陆逊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深谋远虑,忠诚耿直。陆胤“内无粉黛附珠之妾,家无文甲犀象之珍”;陆晔“以清正著称”,陆耽“亦有清誉”;陆徽“身亡之日,家无余财”,“清平无私,为太祖所善”;陆琼“素尚清俭,俸禄皆散之宗族,卒之日,家无余资”。

(二)以顾雍为代表的顾氏家族。

顾氏是吴地著名的儒学世族,家学渊源深厚。族人敦厚、重德义,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厚德门风。《世说新语》里就有对吴郡顾氏“厚”的评价。《吴郡志》卷一七“桥梁”记载了顾氏族人遵守礼法:“百口桥,在长洲县东。东汉顾训,五世同居。族聚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名其桥……岁朝会集,子孙悉坐,依次行酒。三岁以上者,并自知位次,不亏其礼。故俗又名试饮桥。”顾雍,为人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深得孙权尊重和信任,“至德忠贤,辅国以礼”。顾悌,字子通,以孝悌廉正闻于乡党。

(三)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范氏家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一生为人正派,清白廉洁,堪为楷模。北宋时期,苏州兴学之风逐渐兴盛。吴地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有着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年轻时曾在广德军任职,离任时“贫止一马,鬻马而归”。景佑元年(1034)任苏州知州,在此期间建苏州府学,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形成“左庙右学”之格局,为各地所效仿。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思想,不仅是吴地的宝贵精神遗产,而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和思想行为准则。范仲淹在苏州任上,不仅重视教育,更提倡节俭廉洁。他一生节俭,开办义庄,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家族贫瘘之人,又将购买的自家宅地捐出修建学堂,兴办教育,开苏州地区慈善事业之先河。

范仲淹身体力行地践行爱民廉洁的传统和思想,对其子孙起到重要的表率作用。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孙辈范正臣、范正思、范正平都位列权臣且有厚德,尤其是范纯礼,“沉毅刚正”。《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是我国著名的家风家训之一,教导子孙向善行善,提高道德水平。范仲淹家族的家风家训对范氏后人修德修身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其后人出现了多位品德高洁、有所作为的杰出人才,不乏廉洁奉公的爱民之吏。

三、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引导官吏向善助学、勤政爱民

六朝时期,吴文化逐渐由崇尚武勇向崇尚文化的方向转化,吴地向学之风渐盛。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出身下层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树立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吴地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备,崇文兴教风气进一步兴盛,地方官吏和名儒多有兴教向学之人。至迟到宋代,吴地文化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征已经完全被崇尚文化取代。稳定的社会、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渐繁荣的教育事业给吴地带来繁荣的文艺景象。

“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就是著名的“姑苏诗太守”,他们在苏为官期间,不仅品格高洁,为官清廉,严于律己,还注重以身作则,以“食蔬程独守,饮冰节靡违”为行为准则,言传身教。三位诗太守在苏为官,不仅勤于政务、爱民如子、政绩显著,还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描述了苏州的山水秀美、人杰地灵。韦应物于788年至791年间担任苏州刺史3年,“理赋税,勤政务”,五言诗《晓坐西斋》:“冬冬城鼔动,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岩光已知曙……公门自常事,道心宁易处?”描述了他勤于政务、通宵达旦的工作状态。离任时两袖清风,连路费都不足,寄居于永定寺,“野寺霜露月,家兴羁旅情。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人们尊称他“韦苏州”。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苏为官仅17个月,疏浚山塘河,“自开山寺路,水路往来频。银勒牵桥马,花船载丽人”,对繁荣苏州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州人将七里山塘命名为“白公堤”,以示对他的尊敬、纪念和爱戴。刘禹锡在诗词创作上,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841年任苏州刺史,遭遇洪灾,他开仓救济,免除赋税和徭役,安定民心,恢复生产。

四、明清时期吴地廉吏多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坚定的肃贪决心、强有力的措施和力度整顿吏治,使得明朝初年官场相对较为清正廉洁,涌现出了大批清廉官员。朱元璋以身作则,生活上十分节俭,政务上十分勤奋,还倡导树立廉洁的典型,对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官员加以嘉奖。王英(1360—1422),字俊伯,江苏昆山人。他在处理公务过程中以简静为治,明察秋毫而使奸臣、贪官污吏得以伏法。朱元璋御赐“敦厚王英”四字彰表之。王英一生刚正不阿,清廉敦厚,两袖清风,去世时竟身无一金。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像赞曰:“清廉敦厚,恪守官箴。焚榇归骨,囊无一金。”

明朝初年,朱元璋时期所建立起的廉洁制度影响了吴地的官场风气。明朝中后期起,苏州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明清两朝在苏州出现了很多爱民清官,如行履高洁的吴宽、连任十三载的苏州知府况钟、正直清廉的三朝清官王鏊、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毛澄、操守严谨学行醇正的吴一鹏、治政廉明的归有光、公正无私为国选才的归允肃、志操清洁的寇慎、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民不能忘的“豆腐汤”汤斌、低调为官力行实政的彭启丰、以清节为天下第一的陆燿、甘贫乐道廉洁终生的石韫玉、勤政爱民的林则徐、驴车宰相沈桂芬和不媚上官媚庶人的暴式昭,等等。2010年,苏州市原纪委书记沈文祖主编的《廉石千秋苏州清官廉吏史话》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审慎的态度,认真收集整理了历史上在苏州地区任职或苏州籍在外地任职的近60名官吏的生平事迹。在这近60名官吏中,明清两代的廉吏清官占比超过80%。

自泰伯仲雍奔吴所形成的廉洁文化因子在吴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逐渐形成了吴地独特的廉洁文化,并组成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地方的廉洁文化资源,以服务于当代的廉政建设。

注释:

①王震国.大生态时代的城市创新[A].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77.

②司马迁,著.李金华,标点.史记·周本纪[M].长沙:岳麓书社,1988:21.

③何晏,邢昺.论语注疏·泰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0.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陆龟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13.

⑤⑥吴宽.匏翁家藏集·廉石记[M].四部丛刊初编,第1561册,第161页.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本论文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苏州市职业大学“青蓝工程”资助。

猜你喜欢

廉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发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大学生廉洁文化实效性研究